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昭惠王祠遺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昭惠王祠遺址位於河北省邯鄲市永年縣臨洺關鎮,占地面積1.65萬平方米,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遺址簡介

昭惠王祠遺址位於河北省邯鄲市永年縣臨洺關鎮石北口村西明山東麓,遺址占地面積1.65萬平方米。現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根據唐代元和年間重修碑,早在唐代此處就有大規模的建築和祭祀活動。該祠原存有昭惠王祠、奶奶殿、佛爺殿、萬佛樓、皇姑樓等大小72座殿宇,後被日軍焚毀。現建築是1989年當地在原基址上仿明、清風格復建的。[1]

遺址來源

相傳此祠是為了紀念趙國國君趙惠文王而建。據史料記載;趙惠文王唯才是舉,用人不以人的出身貴賤為轉移,這是賢明君主的突出體現。藺相如本來是趙國宦者令(宦官的頭目)繆賢的門客,可謂地位卑微,就連後來與之同殿為官的廉頗都鄙視他"素賤人",並且"不忍為之下"。

而趙惠文王卻不計較藺相如的出身,當他從繆賢的介紹中得知藺相如是"勇士"、"有智謀"以後,馬上召見,經過面試,印證了繆賢的評價,確信藺相如有勇有謀,能不辱使命,於是當即委以重任,"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最後還封藺相如為"上卿"(戰國時最高的官階)。與此相同, 《廉頗藺相如列傳》後半部分記述的趙惠文王重用趙奢的故事也能反映趙惠文王唯才是舉的品格。趙奢原來是一個普通的收取田稅的官吏,因大公無私,英勇善戰,趙惠文王就封趙奢為馬服君,官列上卿。如此愛惜人才,重用有才之士,趙惠文王堪稱"明君"。 其次,趙惠文王善納忠言,從諫如流。[2] 這是成為一個賢明君主的必備條件之一,歷史上的賢君聖主大都是以此聞名。趙惠文王在為秦王要以城換璧而左右為難之際,能聽取宦者令繆賢的推薦,召見藺相如,並接受藺相如的建議,"寧許以負秦曲",爭取了主動。

在澠池會前,趙惠文王"畏秦",不想去參加。廉頗藺相如進諫說:"王不行,示趙弱且怯也。"趙惠文王就接受了廉頗和藺相如的意見,不顧個人安危,去赴澠池會。廉頗又提出為了斷絕秦國扣留趙王作人質來要挾的念頭,如果趙惠文王"三十日不還","則請立太子為王"。趙惠文王也毫不猶豫地同意了。在個人安危和國家利益發生衝突的時刻,趙惠文王能虛心聽取臣下的諫說,以國事為重,確實難能可貴。

同時,趙惠文王的納諫,並不是沒有主見,而是經過比較分析後作出的正確選擇。《廉頗藺相如列傳》後半部分記述秦伐韓時,針對是否救韓的問題,趙惠文王召集群臣商議。"王召廉頗而問曰:'可救不?'對曰:'道遠險狹,難救。'又召樂乘而問焉,樂乘對如廉頗言。又召問趙奢,奢對曰:'其道遠險狹,譬之猶兩鼠斗於穴中,將勇者勝。'王乃令趙奢將,救之。"結果大獲全勝。

另據《戰國策·燕策二》記載,趙惠文王打算出兵攻打燕國,蘇代對趙惠文王講了"鷸蚌相爭,漁人得利"的故事,以勸說趙與燕兩相和好,共同抗秦。蘇代的故事剛一講完,趙惠文王幡然醒悟。於是,取消了攻打燕國的念頭。

這些都證明了趙惠文王不是剛愎自用,而是從諫如流的特點。 第三個方面,趙惠文王對臣屬賞罰嚴明,有理有節。廉頗"伐齊,大破之,取陽晉",有戰功,趙惠文王就封他為上卿。藺相如完璧歸趙,不辱使命,趙惠文王就封他為上大夫。在澠池會上,藺相如與秦王針鋒相對,維護了趙國的尊嚴,趙惠文王又封他為上卿。

而宦者令繆賢有罪,想叛趙投燕,這本是殺頭之罪,當繆賢知錯悔改而"肉袒負斧質請罪"時,趙惠文王就赦免了他。如此賞罰嚴明,確實表現了一代明君的風範。 由此可見,戰國後期趙國之所以能和秦國長期抗衡,不僅因為有廉頗、藺相如這樣的勇將和賢相,更是因為有趙惠文王這樣的明君。

正是他繼承了趙武靈王的基業,廣召天下有才之士,從諫如流,賞罰嚴明,才使得本來弱小的趙國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在與強秦的較量中立於不敗之地。因此,可以說趙惠文王堪稱一代明君。[3]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