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春雪 韓愈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春雪
新浪網

春雪是一首七言絕句。首句言新年伊始,芳華未現。次句言二月已至,花兒仍未綻放,唯有初生的草芽悄然探出頭來。三、四句寫飛雪迎春,裝點春色。此詩在尋常之景中發掘出新意,工巧奇絕,獨具風采。

原文

韓愈〔唐代〕

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

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

譯文

到了新年都還看不到芬芳的花朵,二月初時才驚訝地發現有小草冒出了新芽。

白雪卻嫌春色來得太晚了,故意化作花兒在庭院樹間穿飛。

賞析

  這是一首七言絕句,此詩於常景中翻出新意,工巧奇警,獨具風采。

  「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新年即陰曆正月初一,這天前後是立春,所以標誌着春天的到來。新年都還沒有芬芳的鮮花,就使得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的人們分外焦急。一個「都」字,流露出這種急切的心情。「驚」字最值玩味。它寫出了詩人在焦急的期待中終於見到「春色」的萌芽的驚喜神情。此外,「驚」字狀出擺脫冬寒後新奇、驚訝、欣喜的心情 。這一「 初」字,含有春來過晚、花開太遲的遺憾、惋惜和不滿的情緒。從章法上看 ,前句「未有芳華」,一抑;後句「初見草芽」,一揚,跌宕有致,波瀾起伏。

  「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兩句表面上是說有雪而無花,實際感情卻是:人倒還能等待來遲的春色,從二月的草芽中看到春天的身影,但白雪卻等不住了,竟然紛紛揚揚,穿樹飛花,自己裝點出了一派春色。真正的春色(百花盛開)未來,固然不免令人感到有些遺憾,但這穿樹飛花的春雪不也照樣給人以春的氣息嗎!詩人對春雪飛花主要不是惆悵、遺憾,而是充滿了欣喜。一個盼望着春天的詩人,如果自然界還沒有春色,他就可以幻化出一片春色來。這就是三、四兩句的妙處,它富有濃烈的浪漫主義色彩,可謂神來之筆。「卻嫌」、 「故穿」,把春雪刻畫得多麼美好而有靈性。詩的構思甚奇。初春時節,雪花飛舞,本來是造成「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的原因,可是,詩人偏說白雪是因為嫌春色來得太遲,才「 故穿庭樹」紛飛而來 。這種翻因為果的寫法,卻增加了詩的意趣。「作飛花」三字,翻靜態為動態,把初春的冷落翻成仲春的喧鬧,一翻再翻,令讀者目不暇接。

  第三、四段簡要賞析:運用了擬人的手法,「嫌」、「穿」給春雪賦予人的情態,使雪花仿佛有了人的美好願望與靈性,同時這穿樹飛花的春雪似乎也給人春的氣息,為詩歌增添了濃烈的浪漫主義色彩,渲染了熱鬧的喜悅氣氛,這就是運用擬人手法的妙處。

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815年(元和十年),當時作者韓愈在朝任史館修撰,知制誥。對於到過嶺南的韓愈來說,北方的春天來的稍晚,直到二月才有草芽長出來,作者便借鑑岑參《白雪歌》之意,創作了此詩。

簡析

  《春雪》是一首七言絕句。首句言新年伊始,芳華未現。次句言二月已至,花兒仍未綻放,唯有初生的草芽悄然探出頭來。三、四句寫飛雪迎春,裝點春色。此詩在尋常之景中發掘出新意,工巧奇絕,獨具風采。其以春寒飛雪的視角,表達出一種深刻的感受:萬物皆有靈性,它們能將春寒料峭化為春意盎然,將冷漠情懷化為盎然生趣的樂觀主義精神。

韓愈

韓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孟州)人,一說懷州修武(今河南修武)人 ,自稱「郡望昌黎(今遼寧義縣)」 ,世稱「韓昌黎」「昌黎先生」。中國唐朝中期官員、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教育家。秘書郎韓仲卿之子。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行軍司馬,從平「淮西之亂」。直言諫迎佛骨,貶為潮州刺史。宦海沉浮,累遷吏部侍郎,人稱「韓吏部」。長慶四年(824年),韓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贈禮部尚書,諡號為「文」,故稱「韓文公」。元豐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郡伯,並從祀孔廟。韓愈作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與柳宗元並稱「韓柳」,與柳宗元、歐陽修和蘇軾並稱「千古文章四大家」。倡導「文道合一」、「氣盛言宜」、「務去陳言」、「文從字順」等寫作理論,對後人具有指導意義。著有《韓昌黎集》等。[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