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星座(占星學概念)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星座(占星學概念)

來自網絡的圖片

星座,是指占星學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之一,亦指天上一群群的恆星組合。自從古代以來,人類便把三五成群的恆星與他們神話中的人物或器具聯繫起來,稱之為「星座」。星座幾乎是所有文明中確定天空方位的手段,在航海領域應用頗廣。對星座的劃分完全是人為的,不同的文明對於其劃分和命名都不盡相同。星座一直沒有統一規定的精確邊界,直到1930年,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為了統一繁雜的星座劃分,用精確的邊界把天空分為88個正式的星座,使天空每一顆恆星都屬於某一特定星座。這些正式的星座大多都以中世紀傳下來的古希臘神話為基礎。與此相對地,有一些廣泛流傳但是沒有被認可為正式星座的星星的組合叫做星群,例如北斗七星(參見恆星統稱列表)。

在三維的宇宙中,這些恆星其實相互間不一定有實際的關係,不過其在天球這一個球殼面上的位置相近,而其實它們之間可能相距很遠。如果人類身處銀河系另一個太陽系中,人類看到的星空將會完全不同。自古以來,人們對於恆星的排列和形狀很感興趣,並很自然地把一些位置相近的星聯繫起來組成星座。

基本信息

中文名;星座

外文名;Constellation

起   源;米索不達亞文明

解   釋;占星學上,天上一群群的恆星組合

意義和應用

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

杜甫於《贈衛八處士》提到:參、商二星,一在東,一在西,永不相見。參宿,其實就是獵戶座;而心宿,又稱為商宿,是天蠍座;「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指的就是這兩處,天蠍與獵戶。

恆星或星座的起落在古代常常用於導航和時間的確定。古埃及通過觀測天狼星的偕日升來確定一年的開始;在有些地區,通過恆星觀測確定方位的古老技術仍有保存

星座及其本身代表的文學意象也常常出現在文人墨客的作品當中。

雖然星座的重要性在現代已經相對降低,但是對於天文愛好者來說,星座並沒有失去它的魅力。通過其引人入勝的傳說,星座在天文學普及方面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每當發生顯著的重大天象時,天文學家、科普工作者和媒體總會在社會上,特別是年輕人之間掀起一股天文學熱潮。

星座的起源

米索不達亞文明占星家為了方便研究及觀測天上諸多恆星,人們把星空分為若干個區域,每一區就是一個星座。很難確切的說出人類是從何時開始有星座的概念的,這類天文知識遠在有歷史記載以前就被人們所領會。

星座的名稱則很可能來源於早期航海的水手。不同地域的文明中,星座的起源可能完全不同,但是隨着各文明的擴張和相互影響,星座的文化也包含了融合的過程。

地球是一個近似球形的天體,如果站在地球上看天空,天空也是一個球形(簡稱天球),天上的星星就像是鑲嵌在這個天球上的寶石。公元前1000多年,古巴比倫人為了占星和確定方向,把這些寶石隨意的連起來,劃分成一塊塊的區域,總共有三十幾個區域,那就是星座的雛形。1928年,國際天文學聯合會重新清楚地劃分了星座的邊界,將全天分為88個星座,這就是人們現在所熟知的星座。

西方

公元前270年希臘詩人阿拉托斯寫的《物象》中提到47個星座。從《物象》所記載的星區可得知,由於歲差的原因,書中所描述時期的南極點與現在的南極點並不一致,據此可以推斷出書中所記錄的是公元前2000年前的星空;同時星空記錄的空白區域表明觀察者應該在北緯35°到36°附近。因此有人認為將星空劃分為星座的做法起源於美索不達米亞的巴比倫和蘇美爾時期,希臘和埃及的星座有可能是從該地區傳入的。

在《約伯記》里提到大熊、獵戶等幾個星座;公元前十二世紀尼布甲尼撒一世時代建造的土地界標石上刻有人馬座、天蠍座和長蛇座的圖案。古希臘詩人荷馬和赫西俄德的著作中也提及了大熊、獵戶和昴星團(當時昴星團被看作是一個獨立的星座,而不是金牛座的一部分),而在同一時期的巴比倫已經用楔形文字記錄了黃道十二星座。

到公元二世紀,托勒密在他的《天文學大成》中記錄了48個星座中的1022顆恆星,這也是現代星座的原型。之後許多天文學家在托勒密星座的空當里填充新的星座;1603年巴耶、1690年赫維留、1752年拉卡伊先後在兩個世紀內為南天的星座命了名。

中國

參見:星官、三垣、四象及二十八宿

在周朝初期著作《周禮》中已能發現二十八宿部分宿名,在春秋戰國時期已經完備了。有關二十八宿及四象的記載,最早見於《史記》。學術界對二十八宿的起源時間和地點有着諸多的分歧。傳統認為,中國二十八宿體系的創立年代最早只能上溯到公元前八至前六世紀。1978年考古學家在湖北隨州的戰國曾侯乙墓的墓葬中,出土了繪有二十八宿圖像的漆箱蓋,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關於二十八宿的實物例證。

中國古代把北極附近的三垣定為中官,而二十八宿實際上是自四象細分出來的,二十八宿以南的星區則稱為外官,即「中官+四象+外官」,這只是中國古代為數諸多的星區劃分方法之一。除此之外也有把星區分為七個區域的「五獸+中官+外官」、分為11個區域的「九野+中官+外官」等多種方法,只不過「中官+四象」的劃分方法流傳較為廣泛罷了。

古代中國以星官來劃分天空。最早記載星官的著作是司馬遷的史記·天官書,其中錄有91個星官共五百多顆恆星。到隋朝的《步天歌》中已記載星官283個,它們分別屬於三垣或二十八宿之一。三垣是指環繞北極天空所分成的三個區域,分別是紫微垣、太微垣和天市垣,而在環黃道和天球赤道近旁一周分為四象,四象中又將每象細分成七個區域,合稱二十八宿。中國古代以太陰曆紀年,由於月亮圍繞地球自轉一周約為每月廿八日,因此每天經過一區的稱為「宿」或「舍」。到了明朝末期,由於西學東漸的影響,徐光啟所編的《崇禎曆書》參考歐洲天文學的數據增補了近南極星區的星官23個。

對星空劃分為三垣、四象和二十八宿的先後順序存在着不同意見。民國時期的天文學家高魯在其所著的《星象統箋》里認為三垣出現最早,然後是四象,二十八宿出現最晚。曾任北京天文館第一任館長的天文學家陳遵媯則在其著作中認為四象出現較早,而後分為二十八宿,而三垣則最後,並指出三垣之名在隋朝《丹元子步天歌》才出現,三垣二十八宿的形制也是在此形成並沿用。

印度

參見:二十七宿 印度人的二十八宿(नक्षत्र,Nakshatra,意為「月站」)與中國的二十八宿極其類似,學者認為兩者同出一源。

俾俄、瑪得那(Madler)、什雷該爾(Schlegel)、竺可楨、夏鼐、新城新藏等人主張二十八宿起源於中國;韋柏(Weber)、諶約翰、金最爾(Kinzel)、金史密(King Smill)和愛特金(Edkin)等人則提倡印度起源說。

中國二十八宿劃分不同的是,印度的二十八宿以織女替代了中國二十八宿中的牛宿,以河鼓(牛郎)替代了中國二十八宿中的女宿。二者的起始宿均為角宿(चित्रा,Chitrā),但之後印度二十八宿的起始宿更改為昴宿(कृत्तिका,Krittikā)。據印度古代經典記載,室、壁二宿也曾合為一宿而為二十七宿,或也有減去織女而湊成二十七宿的,這一點與中國一致。二十七宿的全部名稱最早出現在《鷓鴣氏梵書》。

阿拉伯世界

公元9世紀以後,托勒密星座傳到阿拉伯世界。托勒密的著作《天文學大成》被翻譯為阿拉伯語,名為《至大論》。阿爾蘇飛以該書為基礎寫出了被稱為伊斯蘭觀測天文學的三大傑作之一的《恆星書》(كتاب الكواكب الثابتة )。如今全世界通用的星名中,多數名稱都來源於阿拉伯語。[1]

參考文獻

  1. 星座, 360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