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曇華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曇華寺
別名 曇華庵


曇華寺又名曇華庵,始建於明崇禎年間,因園內有一株優曇樹(實為雲南山玉蘭,樹齡至今已300多年)而得名。[1]

曇華寺在雲南省昆明市東郊金馬山山麓,占地面積8公頃。公園內"朱德贈映空和尚詩文碑"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文名稱曇華寺地理位置昆明市東郊約3公里的金汁河畔開放時間7:00-17:00門票價格免費(2018年10月1日起)著名景點蘭茂園 木蘭園始建時期明朝崇禎年代重修時期清道光年間別 稱曇華庵所屬國家中國所屬城市雲南省昆明市適宜遊玩季節四季皆可

地理位置編輯 曇華寺風光(1) 曇華寺風光(1)(21張) 曇華寺位於昆明市東門約3公里的金馬山麓,金汁河畔,原為明代光祿大夫施石橋的別墅,崇禎年間(1628──1644)其曾孫施泰維捐贈建寺,清道光年間(1821──1850)地震後重修。寺內有一棵優曇樹(實為雲南山玉蘭,樹齡至今已300多年)而得名。相傳來自印度,寺因之得名,古樹依然聳立在寺內藏經樓偏院內,牆上有石刻題泳「優曇獻瑞」四個大字,該寺歷來以花木繁艷著稱,民國初住持和尚映空「以善藝花名於滇中」,使寺內「花木亭亭,四時不謝」,當年培植的牡丹、春蘭、雪蘭、虎頭蘭、緬桂花、垂絲海堂等花,曾名噪一時,現絢麗多姿的名花佳木,吸引着國內外的遊客。曇華寺面積約與圓通寺相等,但圓通寺的建築比較大方、壯觀,而曇華寺的建築則小巧玲瓏。 [3]

主要景點編輯 前院 前院是曇華寺老寺院位置,占地1.2公頃,前臨金汁河。山門為四墩金汁河。山門為四墩 曇華寺 曇華寺(5張)

三门牌坊式 建筑,琉璃戗角宝顶屋面,两侧为封闭景窗红墙。门前为1766平方米的广场,金汁河边筑80米长长石栏杆。正对院门,原观音殿、祖堂和藏经楼三重建筑在一条中轴线上。殿前殿后形成4个庭院。原观音殿为三开间琉璃大屋顶歇山式建筑,正面悬"昙华寺"匾。庭院北面为"金苑",南面是"碧园",西园回廊水榭,小桥莲池,庭院深深,各具特色。原祖堂重建后辟为花鸟院。殿柱上悬挂清康熙年间书法家许宏勋的一副草书联:"白日寒林丝管静,青

曇華寺風光(2) 曇華寺風光(2)(13張)

霄野竹寺门低"。

蘭茂園 相傳明洪武年間著名學者蘭茂(1397年~1476年)曾在曇華寺一帶為百姓治 病,並在草堂種過枇杷樹,為此在原辦公室與溫室處辟蘭茂園。蘭茂是明初著名的音韻學家、醫藥學家,著作有《韻略易通》、《滇南本草》等。蘭茂園於1999年元旦竣工。園內有蘭茂先生半身塑像。迴廊牆壁上鑲嵌石刻蘭茂詩詞、音律及藥理著述。原藏經樓高踞平台之上,曾改稱"大義廳",現闢為羅漢堂。院中南北廂房對稱,闢為工藝美術服務部。 木蘭園 木蘭園原為樹木苗圃,占地面積3.4公頃,1984年~1989年擴建為曇華寺中院,整個 曇華寺 曇華寺 院落由幾個小庭園組成。由"瑞應洞天"開鑿隧道,避開公路,使兩院連通。隧道出口處是綠色琉璃瓦屋面歇山式閣廳。中院辟有古滇聯苑、木蘭園、花廊水池等獨成院落的景點。古滇聯苑薈萃雲南歷代名人佳聯巧對及小爨碑(為複製品,原碑在曲靖一中)。木蘭園內,流水淙淙,蓮池內放養着各種魚類,供遊人觀賞。辟有錢南園紀念碑廊。錢南園先生是清代乾隆時期監察御史,著名書畫家,相傳為考察大河水患,曾到過曇華寺。木蘭園北面有兩層四角亭、雙方亭、花廊、亭台、水榭,由曲廊相互聯通,與樹木、草坪、花卉融為一體,渾然天成,頗有江南園林風韻。雪松林中豎有大爨碑(為複製品,原碑在陸良縣城內)。 瑞應塔景區 曇華寺內陳列的部分物品 曇華寺內陳列的部分物品(4張) 瑞應塔景區在中院後院,占地3.4公頃,地勢高踞中院、前院之上。辟有蓮池、草坪園、瑞應塔、亭台、九龍茶碗等景點。在後院與中院的連接處,立有"瑞應勝境"巨石照壁,背面刻有朱德贈映空和尚詩文。越過照壁即是草坪園,四圍植有貼梗海棠(

酸木瓜)、山玉蘭、火把果等植物。每當春回大地,滿山貼梗海棠爭相怒放,燦若紅霞,蔚為壯觀。"圓通人道櫻花艷,曇華我著海棠紅"。數百隻鴿子散集在草坪上,與人同樂,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後院的北端,瑞應塔矗立在一池碧水旁。瑞應塔於1995年動工興建,1996年5月竣工,塔高48.8米,為七層八角疊旋式觀覽塔。塔門口擺放着石雕九龍大茶碗,茶碗直徑約2.2米,高1.1米。登上瑞應塔頂層,東觀金殿鐘樓,西眺滇池西山,南瞰昆明城全景,北望虹山蜿蜒,春城風貌盡收眼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