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易戰》旨在闡述進攻目標的選擇問題,提出了「從易者始」,即揀弱者先打的重要作戰原則。

它認為,對於屯備數處且有強弱眾寡之分的敵人,應當採用避強擊弱的指導原則,選擇弱者、寡者先打,就一定能勝利。戰爭實踐經驗表明,進攻目標,特別是首攻目標的選擇是否得當,直接關係着作戰的勝敗。只有把首攻目標選擇在敵人的弱點上,才有可能達成突破一點而及其餘的作戰目標。《易戰》選自明朝劉基的《百戰奇略》。

《百戰奇略》原名《百戰奇法》,是明代軍事著作,作為一部以論述作戰原則和作戰方法為主旨的古代軍事理論專著[1]而問世,這無論是在明以前或是明以後,都是不多見的。因此,從其產生以來,就為兵家所重視和推崇,給予很高評價,並一再刊行,廣為流傳。

目錄

譯文

大凡進攻作戰的法則,一般是從敵人最容易被戰勝的地方開始進攻。敵人如果屯兵防守的地方多處,必有力量強弱、兵力多少的不同。對此,我軍應當遠離敵人的強點而進攻其弱點,避開敵人兵多之處而打擊其兵少之處。這樣,就沒有不勝利的。誠如兵法所說:「善於指揮作戰的人,總是戰勝那容易戰勝的敵人。」

據《北史》記載,(北周建德四年)周武帝宇文邕準備進攻北齊的河陽,當問計於臣下的時候,內史都上士宇文獻策說:「今天我們對齊作戰,必須正確選擇進攻目標。河陽地處軍事要衝,北齊的精銳部隊集中在那裡,我們即使是傾盡全力去圍攻它,恐怕也很難達到目的。若依我的看法,敵人的汾水彎曲之處,戍衛的城壘較小,而且山勢平緩,進攻那裡是容易奪取的。」但周武帝並沒有採用這個建議,因而師出竟無功而還。建德五年,周武帝親率大軍進攻北齊,完全採用了宇文的計策,最終於次年正月滅亡了北齊。

原文

凡攻戰之法,從易者始。敵若屯備數處,必有強弱眾寡。我可遠其強而攻其弱,避其眾而擊其寡,則無不勝。法曰:「善戰者,勝於易勝者也。」①

《北史》:周武帝〔將〕伐齊之河陽②,〔謀及臣下〕,宇文③〔進策〕曰:「〔今之用兵,須擇其地〕。河陽衝要,精兵所聚,盡力攻圍,恐難得志。〔如臣所見〕,彼汾之曲④,戍小山平,攻之易拔。」武帝不納,師竟無功⑤。〔建德五年,大舉伐齊,卒用計。後終於平齊。〕⑥

注釋

①善戰者,勝於易勝者也:語出《孫子兵法·形篇》。

②河陽:故址在今河南孟縣西。北齊時在此築南城、北城、中潬城三城,成為軍事重鎮。

③宇文:馬本及各本皆誤作「宇文弱」,今據史校改。宇文,鮮卑族,字公輔。博學多才。北周時官至內史都上士,隋代任尚書左丞、禮部尚書等職。

④汾之曲:馬本及各本皆誤作「分之曲」,今據史校改。汾之曲,即汾水之彎曲處。

⑤師竟無功:馬本及各本皆作「終無成功」,不盡原義,故據史校改。

⑥本篇史例出自《北史·宇文傳》;又見《隋書·宇文傳》。

作者介紹

劉基(1311年7月1日~375年4月16日),字伯溫,武宗正德九年被追贈太師,諡文成,後人又稱他劉文成、文成公。元末明初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他以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並盡力保持國家的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後人比作為諸葛武侯[2]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啟「明初詩文三大家[3]」。

視頻

易戰 相關視頻

《虎豹騎》百戰奇略第一期:中國騎兵的發展歷程概述
《虎豹騎》百戰奇略第二期:中國騎兵的發展歷程·續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