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明皇陵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明皇陵位於安徽省鳳陽縣城南七公里處,明皇陵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為其父母和兄嫂而修建,初建之時占地約2萬餘畝,於元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始建,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竣工。洪武二年,薦號英陵,後改稱皇陵。

明皇陵主要有皇城、磚城、土城三道,殿宇、房舍千餘間,陵丘、石刻群等。明末以來,人為破壞和風雨侵蝕,宮闕殿宇廢為遺址,現僅存陵丘及石刻群。

明皇陵與南京明孝陵和北京明十三陵為同一制度,明皇陵雖非帝王之陵,但「宮闕殿宇、壯麗森嚴」,享殿、齋宮、官廳數百間,皇陵神道總長257米,石像生32對,皇陵碑文為朱元璋親撰,石象生數量之多、刻工之精美為歷代帝王陵之冠,其藝術風格絕妙,堪稱上承宋元,下啟明清的大型石雕藝術精品。

1982年,明中都皇故城及皇陵石刻被國務院列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明皇陵

級別批次: 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所在地區: 安徽省滁州市鳳陽縣

時 代: 明代

批准單位: 國務院

編 號: 55-10

地理位置: 鳳陽縣城南七公里處

文物遺存: 皇陵石刻

始建年代: 元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

建成年代: 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

所屬國家: 中國

開放時間: 7:00—19:00

建築格局

皇陵是明代最早修建的一座陵墓。皇陵有三重城垣,里為皇城,周長251米,四門紅土泥飾,中為磚城,周長約3公里,外為土城,周長14公里。總體布局採用「三套方城」,把陵園展成三重城垣的格局,將石刻列置於皇城之前,陵墓在皇城之後,享殿居皇城之中,華表置於石獸與石人石馬之間。由於陵向坐南朝北偏東,因此坐落在南北中軸線上的建築物均是面對北向,且以外城北門為正門,明顯的斜向東北的中都城。由北而南進土城正紅門,依次為紅橋、欞星門、磚城明樓、神道、御橋、皇城金門、皇堂、皇城後紅門、墳丘、磚城南明樓、土城南門。在這條3.4公里長的中軸線兩旁,對稱的建有東角門和西角門,左右兩排石像生,皇陵碑和無字碑,東廡和西廡,東明樓和西明樓,東門和西門。陵垣內外的其他建築,也大體是東西對稱或南北對稱。

文物價值

明皇陵石像生是已知明代最早、數量最多、刻工最精細的皇家陵園,石刻具有很高的石刻藝術價值。不僅數量居歷代帝王陵墓之冠,而且雕刻技藝上也有獨到之處。均用整塊石料雕琢,無論是人像,還是動物,均造型生動,刻琢精細,具有高超的技藝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它們是宋元石刻藝術發展的最早產物,對明清的石刻造型藝術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皇陵碑額篆有「大明皇陵之碑」6個大字,因碑文系朱元璋親自撰寫,又名「御製皇陵碑」。朱元璋為了讓子孫後代了解艱辛家世和開創江山的艱難,秉筆直書,歷述家世實情與戎馬生涯,一改歷代帝陵碑刻粉飾誇功、諛墓不實的惡習。碑文長達1105字,是研究朱元璋家史與元末明初歷史的珍貴史料。

文物保護

1975年10月,國家文物局指派專家、學者前來考察,認為皇陵石刻有很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次年,皇陵被列入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1年9月,又重新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此後,扶正倒臥的石像生,加固底座,並將通往神道的公路改道。

1982年,皇陵石刻連同明中都皇故城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5年08月,鳳陽縣展開對明皇陵石刻保護性修復工作,維修保養按清洗—修復—防風化處理等步驟進行,保護性修復所用材料均為對人體、石刻無損害的環保材料。通過此次保護性修復,石刻表面的污染物、氧化物將被全面清除,局部破損處的石刻修復將達到修舊如舊的效果,石刻防風化處理後能有效防範酸雨等污染物的侵蝕。

旅遊信息

門票信息

全年通票價每人50元,對國內外70歲以上老人、全國殘疾人憑殘人、現役軍人、新聞媒體記者在景區內進行採訪、報道的,文學創作人員在景區進行文學創作的持有效證件免費參觀。對1.2—1.4米兒童實行半價優惠。

交通信息

自駕路線:鳳陽縣城南7公里,省道307線:明光--亳州;省道310線:鳳陽--淮南;省道101線:鳳陽--蚌埠;省道209梅市段。縣道總大路:總鋪--大溪河;縣道鳳殷路:鳳陽--殷澗;縣道鳳周路:鳳陽--周圩。

公交路線:鳳陽汽車站乘往大廟鎮班車可到景區。

視頻

「明皇陵」浮出水面!藏在湖底卻遇乾旱暴露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