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科學餵養為何消化越來越差?寶寶餵養攻略來了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最近,有位家長求助,說一直嚴格按照「七分飽」、常消積的方法,給寶寶呵護脾胃,但是為什麼寶寶脾胃卻越來越敏感,整體消化功能越來越弱呢?之前寶寶每餐都吃得肚子圓滾滾,胃口也很好。自從顧護消化以來,為了追求健康的舌苔和大便,遵循「吃少」的原則,每餐食物不斷減少,寶寶喊餓也不給多吃,就是怕吃撐。這導致現在稍微多吃兩塊肉,寶寶都會立即積食積熱,而且瘦弱,臉色差,身高體重均不達標,抵抗力弱,每個月都因為呼吸道疾病跑醫院。[1]
我經常強調,顧護好孩子的脾胃消化,是養育孩子的重中之重。不過,任何餵養方法都要用對,我最擔心的恰恰是對育兒方法「半桶水」的家長,一知半解,走了彎路而不自知。在常推薦的「兒童餵養三步走」中,家長究竟最容易在哪些方面出錯?我們今天來一一查漏補缺。[2]
目錄
①少吃,不等於不斷減少食物
吃飯是獲得人體精氣血津的重要途徑,為生長發育提供「動力原油」。有的家長可能會因為我總說不要給寶寶吃撐,就有些矯枉過正了,不斷給寶寶日常飲食減少分量,甚至總是吃素,導致寶寶吃不飽。三分飢,七分飽的小兒餵養法自古有之,也確實是我常提倡的科學餵養法。但這裡的「三分飢」,並非剋扣寶寶營養的意思。
如果減少食量後,寶寶出現哭鬧喊餓,臉色蒼白、萎黃、無華,生長發育延緩,身高體重不達標等,這就是寶寶一種警告信號,即目前攝入的營養可能不足以支撐TA的日常所需,餵養需要重新調整。中醫十分講究平衡、和諧,如果一個中醫保健法給寶寶帶來長期的痛苦甚至副作用,那肯定是哪裡做錯了。[3]
真正正確的「七分飽」做法:
應該是給寶寶少食多餐,做到食物品種多、每種分量少,注意食物性味,儘量少吃寒涼的食物。這種餵養方法,其實和現代營養學也是相契合的。
那為什麼文章開頭那個家長的寶寶,沒注意飲食的時候頓頓吃得香,顧護脾胃後反而越吃越少?原因有兩點:
1.「小兒無知,見物即愛,豈能節之?」
寶寶之前的「胃口好」,餐餐吃得肚兒圓,其實是有隱患的。餐餐吃撐,寶寶的脾胃肯定是受損的。後來寶寶體質弱、常生病,都和之前的積食有直接關係。
2.顧護脾胃的細節出錯了
家長有可能錯誤理解了「七分飽」的意思。維持寶寶臟腑運轉的正氣,需要靠食物供給。總是越吃越少的話,也會營養不良。
②舌苔也有一點滯後性
我們常說舌苔是反映脾胃健康的晴雨表。很多家長奉「舌苔」為餵養風向標,舌苔稍稍變厚,就立刻調整飲食、甚至馬上就用消食導滯的藥。但是,有些家長反應寶寶消食後過一段時間舌苔又厚了,實在摸不到舌苔規律,不知如何調理。
需要注意:
寶寶的舌苔信息是會稍微滯後的。比如,寶寶昨天舌苔乾淨,今天突然有些白厚,有可能是昨天甚至前天的餵養都過量了,不只是今天的餵養問題。最好的方法,是耐心記錄寶寶每天的飲食狀況,一有積食,首先及時反思。
① 是食物量過多了?是否需要減量?是否變成少吃多餐?
② 是不是這兩天吃的某一類食物不好消化,寶寶這個年齡段需要暫時避開?
不是只有不斷減量這一個選擇。
如果要選擇暫時減量,當寶寶的消化恢復正常後,就應該循序漸進地加量,恢復營養。
吃撐就是積食嗎?還有不少家長會把吃撐和積食混為一談。有的寶寶脾胃的自我恢復能力較強,偶爾一餐吃撐,只要運動一下、下一餐飲食清淡點,就能恢復。但有的寶寶脾胃功能較弱,連續吃撐,就會轉變成積食。
其實,如果日常餵養做好「七分飽」,寶寶吃撐的機會就會少一些;偶爾吃撐的情況下,其實是不需要立即用藥物來消食導滯的。為何消食導滯用藥一定要這麼慎重呢?
③消積藥材用得不對
常有家長問詢,中醫里「破氣」「泄氣」是什麼意思。可以這樣理解:消食導滯是藉助外力幫助寶寶把體內多出來的積食消減掉。如果用得不對,「外力」在消減廢料垃圾的同時,容易損傷到我們自己本身。因此,我也常強調,即使三星湯十分溫和,也不能當成日常茶飲,沒事就給寶寶喝。
甚至還有非常損害寶寶身體健康的惡性循環:寶寶積食——用錯消食導滯藥——身體泄氣——脾胃虛弱——更易積食——用更猛的消食導滯藥——身體泄氣——脾胃嚴重受損……這需要及時就醫調理。
通常來講,只要家長在餵養上做足功課,三星湯足以對應寶寶偶爾的積食。如果家長發現三星湯效果不大,甚至加了料的祛濕四星湯、五星湯的效果都不明顯,很有可能是寶寶濕氣嚴重、寶寶氣虛嚴重、寶寶氣陰兩虛等。這些情況,家長辨識起來有一定難度,也建議儘早找醫生,別耽擱。若因為一些細節問題讓原本正確的餵養方式功虧一簣,甚至反而更傷寶寶身體,就太不值得了!
視頻
參考文獻
- ↑ https://www.kepuchina.cn/health/food/202006/t20200616_1624644.shtml科普中国-乐享健康
- ↑ 資料來源:許尤佳育兒堂微信公眾號
- ↑ 本文由廣東省中醫院兒科主任許尤佳進行科學性把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