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明德陵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明德陵

圖片來自nanmuxuan

明德陵是明代營建的最後一座帝陵,位於天壽山陵域潭峪嶺西麓,是明朝第十五位皇帝熹宗朱由校皇后張氏的合葬墓。明熹宗朱由校(1605年-1627年)是明光宗第一子,十五歲即帝位,在位七年,23歲去世。[1]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保護級別:世界文化遺產
  • 公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 所在: 中國北京市昌平區
  • 分類:古墓葬
  • 時代:明
  • 編號:1-178
  • 登錄:1961年

簡介

  • 始建於天啟七年(1627年)九月,崇禎元年(1628年)三月玄宮建成,崇禎五年二月地面建築完工,用時五年。
  • 占地約3.1萬平方米。
  • 明熹宗朱由校,明光宗朱常洛長子,明思宗朱由檢同父異母兄,生於明神宗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十一月十四日,泰昌元年(1620年)九月六日即皇帝位,次年改元天啟。天啟七年(1627年)八月二十二日去世,諡「達天闡道敦孝篤友章文襄武靖穆莊勤悊皇帝」。崇禎元年(1628年)三月八日葬德陵。在位7年,享年23歲。
  • 朱由校他最擅長的是木工器作,而且沉溺其中,不能自拔,是個昏憒不務正業的皇帝。文獻記載:熹宗「性至巧,多藝能,尤喜營造」。幹得高興時,甚至解衣裸體,隨地盤坐。他把全部心思用在營造玩樂之中,從鋸、刨、鑿、削的製作中感到了無限的快感。但社稷大廈在他手中卻瀕臨覆滅。
  • 朝廷中他最寵信的是乳母客氏和司禮監秉筆太監魏忠賢。每當他心情愉快,投入削木造作時,魏忠賢便以急奏進呈御覽,這時的他哪裡還聽得進去,總是說:我知道了,你們用心去做吧。這樣,魏忠賢便恣意批奏,一言九鼎,勢傾朝野,致使朝政日趨黑暗。
  • 懿安皇后張氏,明熹宗朱由校元配,河南祥符人,太康伯張國紀之女。天啟元年(1621年)四月被冊立為皇后。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農民軍入京時自縊。南明弘光朝為她上尊諡「孝哀悊皇后」。清朝順治元年(1644年),清王朝將她葬入明德陵

歷史

  • 德陵修建時,由於崇禎皇帝朱由檢(明熹宗朱由校之弟)剛剛登基,明王朝正面臨着嚴重的政治和經濟危機,所以在財力、物力、人力上遇到了很大困難。首先,國庫匱乏,經費不夠。當時奉命負責陵園營建的工部尚書薛鳳翔曾請求發放帑銀百萬兩,但崇禎皇帝經籌措,只拔銀50萬兩,還反覆「叮嚀告誡,以期速成」。
  • 按照計劃,營建德陵需用白銀200萬兩。為了不影響工期,後來在朝大臣紛紛捐款贊助陵工,才使這座陵園勉強修建起來。其次,物料不足。
  • 據史料記載:德陵規製取法慶陵,但其所用石料卻與慶陵不同。因慶陵所需青白石料,可從大石窩採料或從其他陵園處湊用。而營建德陵時已無別石可湊,只能採用石窩石料。另外,慶陵取石料時為石窩塘水撤干時,而德陵修建時石窩塘水正滿,撤水揭蓋不易。再次,募夫困難。明初營陵民夫是從各地簽派的。中葉後,開始採用雇募形式。如營建慶陵的民夫「多從雇覓」。到了營建德陵時,由於勢豪大戶營建占役很多,並且競相給予優厚報酬,如果雇募時出現「強壯者招之不來,老弱者揮之不去」,必然會貽誤工期,所以經上奏皇帝仍撥營軍供役,鹽糧補貼如數發放。
  • 清朝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1785——1787年),清政府下令修葺明十三陵。修葺時,將陵前神功聖德碑亭拆去牆垣,只留石碑,並於碑外四隅補修齊胸高的宇牆。祾恩門、祾恩殿均拆後縮小間量重建。拆除了左、右配殿。封塞了寶城的方城券洞,並在城台右掖增構了礓礤路直達城台之上。
  • 明樓由木質梁架結構改為石券頂結構。
  • 民國九年(1920年),德陵陵門被當地農民焚毀。祾恩殿也在戰亂中毀壞。
  • 解放以後,由於受到自然界風雨雷電的侵襲,明樓、寶城及其它附屬建築殘壞較為嚴重。

修繕保護

  • 神道五空石橋,橋身完固,橋面鋪設石條。2002年-2005年修繕時對橋洞進行了加固。橋欄杆也全部恢復補齊。陵宮建築中,寶城在2002年-2005年修繕之前,城牆外牆皮僅有小部分保存,其餘全部倒塌。城垛也大部倒塌無存;宇牆僅局部保存,修繕時全部壘砌完整。
  • 明樓在2002年-2005年修繕時重瓦了屋面,補齊了斗拱等木構件。樓內石券頂、石碑及整個台基亦基本完好。
  • 寶城寶頂及城內封土狀況,2002年-2005年修繕時用藍機磚將裂縫封嚴。寶城前方院的牆體,修繕時也全部揭瓦,更換了殘壞瓦件。陵園的排水系統也得到了疏通。
  • 清乾隆五十年縮建的祾恩殿。2002年-2005年修繕時,對牆體進行了防水處理。
  • 神宮監監牆在各陵中保存最好。西側牆基之下護坡用石及城磚壘砌,最高處約達6米,十分堅固。

建築

  • 德陵陵宮建築總體布局呈前方後圓形狀,基本仿慶陵,但兩進院落連成一體。第一進院落以祾恩門為門,院內建有祾恩殿及左、右配殿及神帛爐。第二進院落,前設三座門,內建欞星門及石供案。
  • 後為圓形寶城,建有方城明樓。啞巴院內有隨牆式琉璃照壁。
  • 陵宮外還建有宰牲亭神廚神庫等附屬建築。
  • 德陵聖號碑碑趺所飾圖案獨特,與其它陵不同。其他各陵聖號碑碑趺一般以雲龍圖案為主,而德陵明樓內聖號碑碑趺則上枋雕飾二龍戲珠,下枋雕飾「螺、輪、傘、蓋、花、罐、魚、長」及雜寶等佛、道兩家吉祥寶物。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