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明度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明度是中國科技名詞。

世界上所有的國家中,只有我們中國的文化[1]是始終沒有間斷過的傳承下來,也只有 「漢字」是世界上唯一的古代一直演變過來沒有間斷過的文字形式[2]

名詞解釋

明度(brightness)是眼睛對光源和物體表面的明暗程度的感覺,主要是由光線強弱決定的一種視覺經驗。一般來說,光線越強,看上去越亮;光線越弱,看上去越暗。

明度也指顏色的明暗程度。色調相同的顏色,明暗可能不同。例如,絳紅色和粉紅色都含有紅色,但前者顯暗,後者顯亮。

RGB明度計算公式:L=(2.2次)√[(R/255)^2.2+(1.5G/255)^2.2+(0.6B/255)^2.2]/(1+1.5^2.2+0.6^2.2)]。L取值範圍為0~1。

注意這裡的2.2次方和2.2次方根,RGB顏色值不能簡單直接相加,而是必須用2.2次方換算成物理光功率。因為RGB值與功率並非簡單的線性關係,而是冪函數關係,這個函數的指數稱為Gamma值,一般為2.2,而這個換算過程,稱為Gamma校正。

明度與頻率

在可見光譜範圍內,人眼對不同頻率的光線的感受性是不同的。這種情況可以用光譜敏感函數(或光譜光效率函數)來說明。從圖1可以看出,椎體細胞(明視覺)能吸收可見光譜所以頻率的光,但它對光譜的中央部分(約520nm)最敏感,而對短於420nm和長於620nm的波長的敏感性要差得多。棒體細胞(暗視覺)也具有覆蓋整個可見光譜的光譜光效率函數,但與椎體細胞相比,它們對較高的頻率具有最大的感受性。棒體細胞的整個曲線向光譜較短的一端移動約50nm。它們對高頻一端較敏感,而對波長超過620nm的紅光,幾乎是不敏感的。

明度與視亮度

由於我們看到的大多數光線都是經由物體表面反射後進入眼睛的,而不是直接從光源來的,因此,明度不僅決定於物體照明的強度,而且決定於物體表面的反射係數。光源的照度越高,物體表面的反射係數越大(最大為1),看上去就越明亮。但是,光強與明度並不完全對應,如一個手電筒的亮光,白天顯暗,夜晚顯亮。可見,光源的強度相同,而引起人們的明暗感覺則是不一樣的。

視亮度(lightness)是指從白色表面到黑色表面的感覺連續體。它是由物體表面的反射係數決定的,而與物體的照度無關。物體表面的反射率高,顯得白;反射率低,顯得黑。

差別閾限

在正常情況下,人的視覺系統能夠對多大範圍的光強作出反應,經測定,這個範圍大約從10-6燭光/m2到107燭光/m2。根據光強對視覺得不同影響,這個範圍又可以劃分為暗視覺範圍(10-6燭光/m2~10-1燭光/m2)、中間視覺範圍(100燭光/m2)和明視覺範圍(101燭光/m2~107燭光/m2)。超過107燭光/m2的光強,對人眼有破壞作用;低於10-6燭光/m2,人眼就不能覺察了。後者成為視覺系統對光強的絕對閾限。

明度的差別閾限在光強為中等強度時,符合韋伯定律,其數值近似於1/100。在刺激極弱時為100/100,在光刺激極強時,韋伯比值K可縮小到1/167。

明度的絕對閾限與差別閾限的大小,都與光刺激作用的網膜位置有關。網膜上棒體細胞分布較密集的地方,對光的感受性較高,因而明度的絕對閾限值較低。相反,在椎體細胞集中的中央窩部位,對明度分辨的閾限值較高。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