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明史·高世則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明史·高世則傳出自於《明史》,此史是二十四史最後一部,共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紀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列傳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它是一部紀傳體斷代史,記載了自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朱由檢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277年的明朝歷史。其卷數在二十四史中僅次於《宋史》,其修纂時間之久、用力之勤則是大大超過了以前諸史。[1]

原文

高世則字仲貽,幼以恩補左班殿直,至內殿崇班。復用父遺表恩為閣門祗候,後除親衛郎。以通經典,轉內殿承制。累遷康州防禦使,知西上閣門事。

宣和末,金泛使至,徽宗命世則掌客。世則記問該洽,應對有據,帝聞,悅之,自是掌客多命世則。金人軍城下,又命世則使其軍,還,進秩二等,遷知東上閣門使。金遣燕人吳孝民請和,孝民邀宰執、親王詣軍前議事,高宗在康邸,請行。是日世則入對遂除社議副使以從康王復使河北世則改華州觀察使充參議官召對賜金帶。

當高宗艱難中,世則嘗在左右,寢處不少離。大元帥府建,改元帥府參議官,因請布檄諸路,以定人心。進遙郡承宣使,不拜。高宗承制,轉越州觀察使。及即位,除保靜軍承宣使,提舉萬壽觀。詔令編類元帥府事跡付史館,召為樞密都承旨兼提舉京畿監牧,再提舉萬壽觀。

世則居溫州,帝遣中使諭守臣以時給奉祿,凡積二萬緡,因請以裨郡費。常病瘍,艱於據鞍,又以舊所御肩輿賜焉。帝每念宣仁聖烈皇后保祐三朝,中遭誣詆,外家班秩無顯者,制以為感徳軍節度使,充萬壽觀使,進開府儀同三司,奉朝請,賜第臨安。除景靈宮使,兼判溫州。尋以病丐罷,後為萬壽觀使。十四年,召入覲,進少保,懇求還。卒,年六十五,贈太傅,賜田三十頃,諡曰忠節。 (節選自《明史•卷四百六十四列傳第二百二十三》)

譯文

高世則字仲貽,年少時憑祖上恩澤補任左班殿直,官至內殿崇班。又因為父親的遺表恩澤擔任閣門祗候,後來授予親衛郎的官職。因為通曉經典,轉任內殿承制。累官調升為康州防禦使,掌管西上閣門事務。

宣和末年,金人的泛使到了,宋徽宗命令高世則擔任掌客,負責(接待)。高世則問詢記錄完備,應對有理有據,皇帝聽後,很高興,從此多次任命高世則擔任掌客。金人的軍隊駐紮在城下,皇帝又命令高世則出使金人軍隊,回來後,進升官職;增加俸祿到二等,遷升擔任東上閣門使。金人派燕人吳孝民請求和談,吳孝民邀請宰相、親到軍前議事,高宗在自己的府邸,被邀前去議事。這天,高世則入朝匯報事情,於是讓他擔任計議副使跟從高宗出行。康(高宗)又出使河北,高世則改任華州觀察使,擔任參議官。皇帝召見他問詢事情,賜給他金帶。

在宋高宗處境艱難的時候,高世則曾陪伴在左右,行動坐臥都不離開。大元帥府設立,改任元帥府參 議官,趁機請求布告各個行政區域(地方),來使人心安定。提升為遙郡承宣使,沒有就任。宋高宗秉承皇帝旨意,便宜行事,高世則調任越州觀察使。等到高宗即位,擔任保靜軍承宣使,提舉萬壽觀。皇帝下令讓高世則編纂元帥府事跡交付史館,又召回他擔任樞密都承旨兼掌管京畿監牧,第二次掌管萬壽觀。

高世則居住在溫州,皇帝派宦官通知當地官員按時供給高世則俸祿,他一共積儲二萬緡錢財,就請求用這些錢來補充郡中的經費。曾經生瘡得病,騎馬困 難,皇帝又把在舊所時用過的肩輿賞賜給他。皇帝時常感念宣仁聖烈皇后(高太后)輔佐過三代君王,卻遭到一些人的詆毀,高太后的親屬在朝中沒有官職顯赫的,皇帝 下詔讓高世則擔任感德軍節度使,充任萬壽觀使,提升為開府儀同三司,定期參加朝會,在臨安賜給府第。擔任景靈宮使,兼管溫州。不久因病請求離職,後來擔任萬壽觀使。紹興十四年,皇帝召見,進銜少保,高世則懇求還鄉。六十五去世,追贈太傅,賜田三十頃,諡號為忠節。 [2]

作者簡介

張廷玉(1672年-1755年),字衡臣,號硯齋,安徽桐城人。清康熙時任刑部左侍郎,雍正帝時曾任禮部尚書、戶部尚書、吏部尚書、保和殿大學士(內閣首輔)、首席軍機大臣等職。康熙末年,整治鬆弛的吏治,後又完善軍機制度。先後任《親征平定朔北方略》纂修官,《省方盛典》《清聖祖實錄》副總裁官,《明史》《四朝國史》《大清會典》《世宗實錄》總裁官。死後諡號「文和」,配享太廟,是整個清朝唯一一個配享太廟的漢臣。[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