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明史·鄭亨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明史·鄭亨傳出自於《明史》,此史是二十四史最後一部,共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紀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列傳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它是一部紀傳體斷代史,記載了自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朱由檢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277年的明朝歷史。其卷數在二十四史中僅次於《宋史》,其修纂時間之久、用力之勤則是大大超過了以前諸史。[1]

原文

鄭亨,合肥人。父用,請老,亨嗣職。洪武二十五年,應募持檄諭韃靼,至斡難河。

戰真定,先登,進指揮使。襲大寧,至劉家口,諸將將攻關,成祖慮守關卒走報大寧,得為備,乃令亨將勁騎數百,卷旆登山,潛出關後,斷其歸路。急攻之,悉縛守關者,遂奄至大寧。入京師,遷中府左都督,封武安侯,祿千五百石,予世券。留守北京。時父用猶在,受封爵視亨。

永樂元年,充總兵官,帥武成侯王聰、安平侯李遠備宣府。亨至邊度宣府萬全懷來形便每數堡相距中擇一堡可容數堡士馬者為高城深池浚井蓄水謹望。寇至,夜舉火,晝鳴砲,並力堅守。規畫周詳,後莫能易。三年二月召還,旋遣之鎮。七年秋,備邊開平。

明年,帝北征,命亨督運。出塞,將右哨,追敗本雅失里。大軍與阿魯台遇。亨帥眾先,大破之。論功為諸將冠。其冬仍出鎮宣府。十二年復從北征,領中軍。戰忽失溫,追敵中流矢卻,復與大軍合破之。二十年復從出塞,將左哨,帥卒萬人,治龍門道過軍,破兀良哈於屈裂河。將輜重還,擊破寇之追躡者,仍守開平。成祖凡五出塞,亨皆在行。

仁宗即位,鎮大同。在鎮墾田積穀,邊備完固,自是大同希寇患。宣德元年召掌行後府事。已,仍鎮大同,轉餉宣府。招降迤北部長四十九人,請於朝,厚撫之,歸附者相屬。九年二月卒於鎮。

亨嚴肅重厚,善撫士卒,恥掊克。在大同時,鎮守中官撓軍政,亨裁之以理,其人不悅,然其卒也,深悼惜之。贈漳國公,諡忠毅。妾張氏,自經以殉,贈淑人。子能嗣,傳爵至明亡。 (節選自《明史•鄭亨傳 》)

譯文

鄭亨,合肥人。父親鄭用,請求退休養老,鄭亨承襲其職。洪武二十五年(1392),鄭亨應募攜帶檄文去諭示韃靼,到達斡難河。燕王起兵後,鄭亨率所部投降。真定之戰,鄭亨率先登城,晉升為指揮使。襲擊大寧時,至劉家口,諸將準備攻關。成祖擔心守關官兵逃往大寧報告,增加防備,於是命鄭亨率勁騎數百,卷旗登山,暗至關後,斷其歸路。然後強打猛攻,將守關者全部捆綁起來,然後突至大寧。入京城後,鄭亨歷升為中府左都督,被封為武安侯,食祿一千五百石,並給予世襲憑證。他留守北京。當時其父鄭用還在,與鄭亨一樣封爵。

永樂元年(1403),鄭亨充任總兵官,率武成侯王聰、安平侯李遠防守宣府。鄭亨到達邊境後,估計宣府、萬全、懷來有利的地形後,每隔數堡,選擇一座可以容納數堡兵馬的堡壘,修築高城深溝,挖井蓄水,小心嘹望。一旦寇賊來到,便夜舉火,晝鳴炮,合力堅守,規劃周詳,後莫能改。三年鄭亨應詔回京,隨即又奉命前往鎮守。七年(1409)秋,鄭亨防守開平邊境。第二年,皇上北征,命鄭亨監督運輸。出塞後,鄭亨率領右哨,追擊並打敗本雅失里。大軍與阿魯台相遇,鄭亨率眾先沖,大破敵軍。論功時,鄭亨為諸將之首。這年冬天,他仍出外鎮守宣府。十二年,鄭亨又隨軍北征,率領中軍。忽失溫之戰,鄭亨追擊敵軍時中飛箭而退,又與大軍破敵軍。二十年,鄭亨又隨軍出塞,統領左哨,他率領一萬士兵,修築龍門之路,讓大軍能過,在屈裂擊敗兀良哈。鄭亨率軍運送輜重返回,再敗追蹤的敵寇,仍駐守開平。成祖共五次出塞,鄭亨都在軍中隨行。

仁宗即位後,鄭亨鎮守大同。他鎮守邊地時,墾田積穀,使邊備完固,從此大同很少有寇賊之患。宣德元年(1426),鄭亨應詔掌管後府事務。不久,仍鎮守大同,運餉給宣府。他招降了迤北部長四十九人,並向朝廷請求厚撫,因而歸附者接踵而至。九年(1434),鄭亨死於大同。

鄭亨嚴肅厚道,善撫士卒,恥於用苛捐重稅盤剝百姓。在大同時,鎮守中官擾亂軍紀,鄭亨便以理裁處,那個人很不高興,但他死後,他們都深深悲悼痛惜。鄭亨被贈為漳國公,諡號忠毅。他的小妾張氏,自盡殉夫,被贈為淑人。兒子鄭能繼位,傳爵位至明朝滅亡。 [2]

作者簡介

張廷玉(1672年-1755年),字衡臣,號硯齋,安徽桐城人。清康熙時任刑部左侍郎,雍正帝時曾任禮部尚書、戶部尚書、吏部尚書、保和殿大學士(內閣首輔)、首席軍機大臣等職。康熙末年,整治鬆弛的吏治,後又完善軍機制度。先後任《親征平定朔北方略》纂修官,《省方盛典》《清聖祖實錄》副總裁官,《明史》《四朝國史》《大清會典》《世宗實錄》總裁官。死後諡號「文和」,配享太廟,是整個清朝唯一一個配享太廟的漢臣。[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