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明史·鄧愈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明史·鄧愈傳出自於《明史》,此史是二十四史最後一部,共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紀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列傳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它是一部紀傳體斷代史,記載了自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朱由檢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277年的明朝歷史。其卷數在二十四史中僅次於《宋史》,其修纂時間之久、用力之勤則是大大超過了以前諸史。[1]

原文

鄧愈,虹人。初名友德,太祖為賜名。父與元兵戰死,眾推愈領軍事。愈年甫十六,每戰必先登陷陣,軍中咸服其勇。太祖起滁陽,愈自盱眙來歸,授管軍總管。

愈為人簡重慎密,不憚危苦,將軍嚴,善撫降附。其徇安福也,部卒有虜掠者。判官潘樞入謁,面責之。愈驚起謝,趣下令掠民者斬,索軍中所得子女盡出之。樞悉護遣還其家,民大悅。

已而遇春克襄陽,以愈為湖廣行省平章鎮其地,賜以書曰:「爾戍襄陽,宜謹守法度。山寨來歸者,兵民悉仍故籍,小校以下悉令屯種,且耕且戰。爾所戍地鄰擴廓①,若爾愛加於民,法行於軍,則彼所部皆將慕義來歸,如脫虎口就慈母。我賴爾如長城,爾其勉之!」愈披荊棘,立軍府營屯,拊循招徠,威惠甚著。

洪武元年,大軍經略中原,愈為征戍將軍,帥襄、漢兵取南陽以北未附州郡。遂克唐州,進攻南陽,敗元兵於瓦店,逐北抵城下,遂克之,擒史國公等二十六人。隋、葉、舞陽、魯山諸州縣相繼降。攻下牛心、光石、洪山諸山寨,均、房、金、商之地悉定。

三年,以征虜左副副將軍從大將軍出定西。擴廓屯車道峴,愈直抵其壘,立柵逼之,擴廓敗走。分兵自臨洮進克河州,招諭吐蕃諸酋長,宣慰何鎖南普等皆納印請降。追豫王至西黃河,抵黑松林,破斬其大將。河州以西朵甘、烏斯藏諸部悉歸附。出甘肅西北數千里而還。論功授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右柱國,封衛國公,同參軍國事,歲祿三千石,予世券。

五年,辰、澧諸蠻作亂,以愈為征南將軍,討之。愈帥楊璟、黃彬出澧州,克四十八洞,又捕斬房州反者。六年,以右副將軍從徐達巡西北邊。十年,吐番川藏為梗,剽貢使,愈以征西將軍偕副將軍沐英討之。分兵為三道,窮追至崑崙山,俘斬萬計,獲馬牛羊十餘萬,留兵戍諸要害乃還。道病,至壽春卒,年四十一。追封寧河王,諡武順。 (節選自《明史·鄧愈傳》) 註:①擴廓:擴廓帖木兒,沈丘人。本姓王,字保保,是元平章察帖木兒的外甥。順帝賜名擴廓帖木兒。

譯文:

鄧愈,虹縣人。初名鄧友德,太祖給他賜名。他的父親與元兵作戰而死,大家推舉鄧愈統領軍事。鄧愈年齡剛滿十六,每次作戰必先衝鋒陷陣,軍中將士全都佩服他的勇敢。朱元璋從滁陽起兵,鄧愈從盱眙前來歸附,被授為管軍總管。鄧愈為人簡練而穩重、謹慎而細緻,不害怕危險艱苦,治軍嚴格,善於安撫投降、歸附的人。他攻戰安福時,部下士兵中出現了擄掠百姓的人。判官潘樞前來拜見,當面指責鄧愈。鄧愈吃驚地起身謝罪,急忙下令,搶掠百姓的人被斬首,搜索軍中所搶掠的百姓子女並全部交出。潘樞將被掠百姓子女全部護送回家,百姓十分高興。

不久,常遇春攻克襄陽。朱元璋命令鄧愈做湖廣行省平章鎮守此地,並賜信說:「你戍守襄陽,應當謹守法度。山寨中前來歸附的人,所有士兵百姓仍然隸屬原來的籍貫,小校以下全部命令他們屯種田地,邊耕種邊作戰。你所戍守的地方與擴廓鐵木兒相鄰,如果你對百姓仁愛有加,在軍中嚴於執法,那麼擴廓所帶將士都將仰慕道義來歸附,就如同掙脫虎口,投靠慈母一樣。我把你當長城一樣地依靠,你要盡力啊。」鄧愈披荊斬棘,設立軍府營屯,招徠、安撫歸附的人,對他們恩威並重。

洪武元年,大軍籌劃治理中原,鄧愈擔任征戍將軍,率領襄陽、漢陽軍隊攻取南陽以北還未歸附的州郡。於是攻克唐州,進攻南陽,在瓦店打敗元兵,向北追擊,直抵城下,於是攻克南陽,擒獲史國公等二十六人。隋、葉、舞陽、魯山各州縣相繼投降。鄧愈又率軍攻下牛心、光石、洪山諸山寨,均、房、金、商之地全部被平定。

洪武三年,鄧愈憑藉征虜左副副將軍的身份跟隨大將軍兵出定西。擴廓軍駐紮在車道峴,鄧愈直抵其堡壘,設立柵欄進行威逼,擴廓軍隊敗逃。明軍分兵從臨洮進攻攻克河州,鄧愈勸降吐蕃的各位酋長,宣慰何鎖南普等地的官員都交出印章,請求投降。明軍追擊豫王至西黃河,追擊斬殺敵軍大將。河州以西朵甘、烏斯藏各部全部歸附。明軍兵出甘肅西北數千里而返。論功之時,鄧愈被授為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右柱國,封為衛國公,參與軍國要事,年祿三千石,給予世襲憑證。

洪武五年,辰州、澧州諸蠻叛亂,太祖讓鄧愈擔任征南將軍,率軍征討。鄧愈率楊景、黃彬兵出澧州,攻克四十八洞,又捕斬房州反叛的人。洪武六年,鄧愈憑藉副將軍身份跟隨徐達巡察西北邊境。洪武十年,吐蕃在川藏一帶阻塞道路,搶劫貢使,鄧愈以征西將軍身份偕同副將軍沐英前往征討。分兵三路,窮追至崑崙山,俘斬敵人數以萬計,俘獲馬牛羊十多萬頭,留軍戍守各處要害,然後才班師回朝。鄧愈在歸途中生病,在壽春病逝,終年四十一歲。朝廷追封他為寧河王,賜諡號為武順。[2]

作者簡介

張廷玉(1672年-1755年),字衡臣,號硯齋,安徽桐城人。清康熙時任刑部左侍郎,雍正帝時曾任禮部尚書、戶部尚書、吏部尚書、保和殿大學士(內閣首輔)、首席軍機大臣等職。康熙末年,整治鬆弛的吏治,後又完善軍機制度。先後任《親征平定朔北方略》纂修官,《省方盛典》《清聖祖實錄》副總裁官,《明史》《四朝國史》《大清會典》《世宗實錄》總裁官。死後諡號「文和」,配享太廟,是整個清朝唯一一個配享太廟的漢臣。[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