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明史·聶豹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明史·聶豹傳出自於《明史》,此史是二十四史最後一部,共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紀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列傳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它是一部紀傳體斷代史,記載了自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朱由檢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277年的明朝歷史。其卷數在二十四史中僅次於《宋史》,其修纂時間之久、用力之勤則是大大超過了以前諸史。[1]

原文

聶豹,字文蔚,吉安永豐人。正德十二年進士除華亭知縣浚陂塘民復業者三千餘戶嘉靖四年召拜御史巡按福建出為蘇州知府憂歸,補平陽知府。山西頻中寇,民無寧居。豹令富民出錢,罪疑者贖,得萬餘金,修郭家溝、冷泉、靈石諸關隘,練鄉勇六千守之。寇卻,廷議以豹為知兵。給事中劉繪、大學士嚴嵩皆薦之。擢陝西副使,備兵潼關。大計拾遺,官論豹在平陽乾沒,大學士夏言亦惡豹,逮下詔獄,落職歸。二十九年秋,都城被寇。禮部尚書徐階,豹知華亭時所取士也,為豹訟冤,言其才可大用。三十一年召翁萬達為兵部尚書,未至,卒,以豹代之。奏上防秋事宜,又請增築京師外城,皆報可。是年秋,寇大入山西,覆總兵官李淶軍,大掠二十日而去。總督蘇祐反以大捷聞,為巡接御史毛鵬所發,章下兵部。豹言:「寇雖有所掠,而我師斬獲過當,實上玄垂祐,陛下威靈所致。宜擇吉祭告,論功行賞。」帝喜。

進秩任子者數十人,豹亦加太子少保,蔭錦衣世干戶。南北屢奏捷,及類奏諸邊功,豹率歸功玄祐,祭告行賞如初。豹亦進太子太保。當是時,西北邊數遭寇,東南倭又起,羽書日數至。豹本無應變才,而大學士嵩與豹鄉里,徐階亦入政府,故豹甚為帝所倚。久之,寇患日棘,帝深以為憂。豹卒無所謀畫,條奏皆具文,帝漸知其短。會侍郎趙文華陳七事致仕,侍郎朱隆禧請設巡視福建大臣,開海濱互市禁,豹皆格不行。帝大怒切責。豹震懾請罪,復辨增官、開市之非,再下詔譙讓。豹愈惶懼,條便宜五事以獻,帝意終不懌,降俸二級。頃之,竟以中旨罷,而用楊博代之,歸數年卒,年七十七。隆慶初,贈少保,諡貞襄。豹初好王守仁良知之說,與辨難,心益服。後聞守仁歿,為位哭,以弟子自處。及系獄,著《困辨錄》,於王守仁說頗有異同雲。 (選自《明史·傳》)

譯文

聶豹,字文蔚,吉安永豐人。正德十二年中進士。被任為華亭知縣。在任期間深挖河塘,使三千餘戶農民恢復生產。嘉靖四年被任命為御史,巡按福建。出任蘇州知府。不久回鄉服喪,服滿被任為平陽知府。山西屢遭瓦剌侵擾,百姓不得安寧。聶豹下令富戶出錢,有犯罪嫌疑的人出錢贖罪,籌得一萬餘金,又修治郭家溝、冷泉、靈石等關隘,並訓練民兵六千名守衛。瓦剌兵退卻後,朝中議論認為聶豹懂得用兵。給事中劉繪、大學士嚴嵩都推薦他。被提升為陝西按察副使,率軍守衛潼關。不久考核官員彌補缺漏,有御史指控聶豹在平陽時曾侵吞公款,大學士夏言也憎惡聶豹,便將他逮捕投入詔獄,削職回鄉。二十九年秋季,京都遭瓦剌侵襲。禮部尚書徐階,是聶豹當年任華亭知縣時所取中的學生,出面為聶豹訴冤,說他有才可當重任。三十一年徵召翁萬達為兵部尚書,萬達尚未到任,便去世了,即命聶豹代替他。

聶豹奏陳秋季邊防事務,又請求加築京師外城城牆,均獲皇帝允准。次年秋季,瓦剌大舉入侵山西,打敗總兵官李淶的軍隊,大肆搶掠二十天才退兵。總督蘇祐反而向朝廷假奏捷報,被巡按御史毛鵬揭發,奏章送交兵部處理。聶豹上言說:「敵軍雖然有所擄掠,但我軍殺敵俘獲超過相抵之數,全靠上天保佑和陛下的聲威而取得。應當選擇吉日祭告天地祖宗,並論功行賞」皇帝很高興,有功將士晉升及保舉子弟的有幾十人。聶豹也得加太子少保銜,其子因父功官補錦衣衛世襲千戶。南北屢次報捷,等到分批奏報各地邊境戰功,聶豹都歸功於上天保佑,皇帝像當初一樣祭告行賞。聶豹因此加太子太保銜。

正在此時,西北邊境屢次遭到敵人進犯,東南一帶又出現倭寇,告急的羽書每天要來好幾次。聶豹原本沒有應變處事的才具,但大學士嚴嵩和他是同鄉,徐階此時也已入閣,因此聶豹仍很受皇帝倚重。一段時間以後,寇患日益繁急,皇帝因此非常憂慮,聶豹對此仍然拿不出對策,所上奏章都徒具形式,皇帝漸漸發現他的短處。恰巧侍郎趙文華退休前奏陳七條對策,侍郎朱隆禧請求設置巡視福建的大臣,放棄沿海地帶不與外界通商的禁令,聶豹都拒不執行。皇帝為此發怒,嚴厲責備他。聶豹驚恐認罪,並辯解增設官員、開放貿易的害處,皇帝再次下詔譴責他。聶豹更加惶恐,條列五件有利國家、合乎時宜的事情呈上,皇帝心裡始終不高興,降低聶豹二級俸祿不久,聶豹終因皇帝的旨意而罷官,而派楊博代替他。聶豹回鄉數年後去世,終年七十七歲。隆慶初年,追贈少保,諡貞襄。聶豹原先喜歡王守仁有關「良知」的學說,曾與守仁辯論,心中更為信服。後來聽到守仁去世,設靈位哭祭守仁,以學生自居。後被捕入獄,寫《困辨錄》,所述與王守仁的學說有不少差異。 [2]

作者簡介

張廷玉(1672年-1755年),字衡臣,號硯齋,安徽桐城人。清康熙時任刑部左侍郎,雍正帝時曾任禮部尚書、戶部尚書、吏部尚書、保和殿大學士(內閣首輔)、首席軍機大臣等職。康熙末年,整治鬆弛的吏治,後又完善軍機制度。先後任《親征平定朔北方略》纂修官,《省方盛典》《清聖祖實錄》副總裁官,《明史》《四朝國史》《大清會典》《世宗實錄》總裁官。死後諡號「文和」,配享太廟,是整個清朝唯一一個配享太廟的漢臣。[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