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明史·王三善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明史·王三善傳出自於《明史》,此史是二十四史最後一部,共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紀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列傳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它是一部紀傳體斷代史,記載了自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朱由檢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277年的明朝歷史。其卷數在二十四史中僅次於《宋史》,其修纂時間之久、用力之勤則是大大超過了以前諸史。[1]

原文

王三善,宇彭伯,永城人。萬曆二十九年進士。天啟元年十月,擢右仝都御史,代李枟巡撫貴州,時奢崇明已陷重慶,明年二月,安邦彥亦反,國貴陽,巡按御史史永安連章告急,趣三善馳援,至十二月朝,知貴陽圍益困,集眾計曰:「失城死法,進援死敵,等死耳,闔死敵手?」自將二萬人,與參議向日升,副總兵劉超等由中路當賊鋒。超前鋒遇賊,眾欲退,斬二人乃定。三善等大軍亦至,遂奪龍里城。後生獲邦彥弟阿倫,遂抵貴陽城下,賊解國去。總督楊述中駐沅州,畏賊。朝命屢趣,始移鎮遠。議與三善左,三善屢求退,不許。會崇明為川師所窘,選入資州龍場,依邦彥。

三善議會師進討,述中暨諸將多持不可,三善排群議,以潤十月,自將六萬人渡烏江,次黑石,連敗賊,斬前逃將覃弘化以徇。軍中乏食,諸將請退師。三善怒曰:「汝曹欲退,不如斬吾首詣賊降!」諸將乃不敢言。三善募壯士逼漆山,語將士曰:「戰不捷,此即吾致身處也」將士殊死戰,賊大敗,邦彥狼狽走。三善屯大方久食盡述中弗為援不得已議退師官軍行且戰至內莊後軍為賊所斷三善還救士卒多奔陳其愚者,賊心腹,先詐降,三善信之,與籌兵事,故軍中虛實無不知。至是遇賊,其愚故縱轡沖三善,墜馬,三善知有變,急解印綬付家人,拔刀自刎,不殊,群賊擁之去。罵不屈,避遇害。家中州,好交四方奇士俠客,後輒得其用。敕貴陽時,得邸報不視,曰:「吾方辦賊,奚暇及此?且朝議戰守紛紛,閱之徒亂人意。」其堅決如此。崇禎改元,贈兵部尚書,世蔭錦衣僉事。 (節選自明史•卷二百四十九·列傳一百三十七》)

譯文

王三善,字彭伯,永城人。萬曆二十九年考中進士。天啟元年十月,提升為右僉都御史,代替李枟擔任貴州巡撫。當時奢崇明已攻陷重慶。第二年二月,安邦彥也造反,圍攻貴陽。巡按御史史永安接連上奏章告急,督促王三善急赴救援。到十二月初一,王三善知道貴陽被圍困得更加困窘,召集眾人商議說:「失去城池要死於刑法,進軍援助死於敵人,同樣是死,何不死於敵人呢?」自己帶領兩萬人,與參議向日升、副總兵劉超等由中路抵擋賊人前鋒。劉超前鋒和賊亼相遇,眾人想撤退,劉超斬殺兩人才穩定住局面。王三善等大軍也到了,於是奪取龍里城。後來活捉安邦彥的弟弟阿倫,就到達貴陽城下,賊眾放棄圍城逃去。總督楊述中駐紮在沅州,畏懼賊人。朝廷多次催促,(楊述中)才栘兵鎮遠。主張與王三善不一致,王三善多次請求退休,不被允許。恰好奢崇明被川軍所困窘,逃入貴州龍場,依靠安邦彥。

王三善商議會師進軍討伐,楊述中連同諸將多持不同意見。王三善力排群議,在閏十月,自己帶領六萬人渡烏江,駐紮黑石,接連打敗叛賊,斬殺前逃將覃弘化來示眾。軍中缺乏物食,諸將請求退兵。王三善怒道:「你們要退兵,不如砍下我的頭到賊人中去投降!」諸將才不敢說話。王三善招募壯士直逼漆山,告訴將士說:¨如果不勝利,這就是我的葬身之地。」將士拚死作戰,賊人大敗,安邦彥狼狽逃走。王三善屯兵大方很長時間,食物將要吃完,楊述中不做後援,不得已商議退兵。官兵邊退邊戰,至內莊,後軍被賊人截斷。王三善回兵救援,士兵大多逃跑。陳其愚是叛賊心腹,先假裝投降,王三善相信了他,和他籌劃軍事,因此軍中虛實賊人無所不知。到這時碰上叛賊,陳其愚故意縱馬衝擊王三善,(王三善)落馬,王三善知道有變,急忙解下印綬交付家人,拔刀自刎,沒有死,被群賊挾持而去。(王三善)只是怒罵,毫不屈服,於是被殺害。(王三善)安家中州,喜好結交四方奇士俠客,後來這些人都被他使用。救援貴陽時,得到邸報不看,說:「我正在懲辦叛賊,哪有時間顧及這些?況且朝中或戰或守議論紛紜,閱讀它只會擾亂人心。」他就是如此堅決。崇禎元年,追贈兵部尚書,世襲錦衣僉事。 [2]

作者簡介

張廷玉(1672年-1755年),字衡臣,號硯齋,安徽桐城人。清康熙時任刑部左侍郎,雍正帝時曾任禮部尚書、戶部尚書、吏部尚書、保和殿大學士(內閣首輔)、首席軍機大臣等職。康熙末年,整治鬆弛的吏治,後又完善軍機制度。先後任《親征平定朔北方略》纂修官,《省方盛典》《清聖祖實錄》副總裁官,《明史》《四朝國史》《大清會典》《世宗實錄》總裁官。死後諡號「文和」,配享太廟,是整個清朝唯一一個配享太廟的漢臣。[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