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明史·湯顯祖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明史·湯顯祖傳出自於《明史》,此史是二十四史最後一部,共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紀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列傳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它是一部紀傳體斷代史,記載了自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朱由檢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277年的明朝歷史。其卷數在二十四史中僅次於《宋史》,其修纂時間之久、用力之勤則是大大超過了以前諸史。[1]

原文

湯顯祖,字若士,臨川人。少善屬文,有時名。張居正欲其子及第,羅海內名士以張之。聞顯祖及沈懋學名,命諸子延致。顯祖謝弗往,懋學遂與居正子嗣修偕及第。顯祖至萬曆十一年始成進士。授南京太常博士,就遷禮部主事。

十八年,帝以星變嚴責言官欺蔽,並停俸一年。顯祖上言曰:「言官豈盡不肖,蓋陛下威福之柄潛為輔臣所竊,故言官向背之情,亦為默移。御史丁此呂首發科場欺蔽,申時行屬楊巍劾去之。御史萬國欽極論封疆欺蔽,時行諷同官許國遠謫之。一言相侵,無不出之於外。於是無恥之徒,但知自結於執政。所得爵祿,直以為執政與之。縱他日不保身名,而今日固已富貴矣。給事中楊文舉奉詔理荒政,征賄巨萬。抵杭,日宴西湖,鬻獄市薦以漁厚利。給事中胡汝寧攻擊饒伸,不過權門鷹犬,以其私人,猥見任用。夫陛下方責言官欺蔽,而輔臣欺蔽自如。夫今不治,臣謂陛下可惜者四:朝廷以爵祿植善類,今直為私門蔓桃李,是爵祿可惜也。群臣風靡,罔識廉恥,是人才可惜也。輔臣不越例予人富貴,不見為恩,是成憲可惜也。陛下御天下二十年,前十年之政,張居正剛而多欲,以群私人,囂然壞之;後十年之政,時行柔而多欲,以群私人,靡然壞之。此聖政可惜也。乞立斥文舉、汝寧,誡諭輔臣,省愆悔過。」帝怒,謫徐聞典史。稍遷遂昌知縣。ニ十六年,上計京師,投劾歸。又明年大計,主者議黜之。李維禎為監司,力爭不得,竟奪官。家居二十年卒。

顯祖意氣慷慨,善李化龍、李三オ、梅國楨。後皆通顯有建豎,而顯祖蹭蹬窮老。三オ督漕淮上,遣書迎之,謝不往。

顯祖建言之明年,福建僉事李琯奉表入都,列時行十罪,語侵王錫爵。言惟錫爵敢恣睢故時行益貪戾請並斥以謝天下帝怒削其籍甫兩月時行亦罷。 (節選自《明史·湯顯祖傳》)

譯文

湯顯祖,字若士,臨川人。年輕的時候擅長寫(屬:綴緝,撰著)文章,在當時很有名氣。張居正想讓自己的孩子科舉中選,於是搜尋(羅:搜尋)天下有名氣的學士和他的兒子一同學習準備科考(張:設置,部署;用網捕捉)。聽說湯顯祖和沈懋學的名氣很大,於是讓他的孩子去邀請來。湯顯祖謝絕不去,懋學於是和張居正的兒子一起讀書治學,一同科考中選。湯顯祖到萬曆十一年オ考取了進士。被授予南京太常博士的官職,升任禮部主事。萬曆十八年,皇帝因為(諫官沒有從接連發生的)日蝕星變上預測出災禍,嚴責諫官欺騙蒙蔽聖上,並罰停止俸祿一年。湯顯祖上言說:「諫官難道都是沒有才德嗎?是皇帝威福權力暗中被輔臣竊取,所以諫官擁護和反對的態度也暗中動搖(無所適從)。

御史丁此呂首先揭發考場舞弊,申時行囑託(屬:委託;囑咐)楊巍彈劾罷免了他。御史萬國欽極力表奏邊疆欺矇之事,申時行又暗示同官許國把他貶謫到很遠的地方。一旦言論冒犯(侵:冒犯),(京官)沒有不被外放出任地方官的。於是那些無恥之人,只知道自己與那些主持政事的人勾結。所得到的爵位俸祿,也只認為是主持政事的人給的(直:只,只是)。就算以後家身名氣不在,但是如今也一定已經大富大貴了(固:一定)。給事中楊文舉奉皇上旨意治理荒廢的政事,卻沿途徵收賄賂巨萬。到達杭州,每天在西湖設宴,在訴訟案件、薦舉人才方面進行買賣交易來掠取優厚的利益(鬻:賣;獄:訴訟案件)。給事中胡汝寧攻擊饒伸,也不過是權貴人家的爪牙,因為是他們的家臣,オ得以隨意被任用(猥:隨便,苟且。

《陳情表》猥以微賤,當侍東宮。猥:謙詞,鄙賤的意思。)。陛下方才責備諫官欺騙蒙蔽,然而輔臣們更是放任欺騙蒙蔽。如果現在不治理的話,我認為陛下會有四點可惜之處:朝廷用官爵厚祿培養有用的人,如今卻只是為那些權貴培養門生(蔓:繁衍,滋生),這是官爵厚祿的可惜之處;大臣們隨風一邊倒向他們,不識廉恥,這是人オ的可惜之處;輔政大臣不違背先例給予人富貴,人不被施以恩惠,這是既定的法令的可惜之處。陛下治理天下二十年,前十年的政事,張居正強硬並且私慾多,與有權勢的親朋私交聚結在一起(私人:有權勢人的親朋、私交),喧擾不寧,敗壞朝政;後十年的政事,申時行軟弱而私慾多,也是與有權勢的親朋私交聚結在一起,使大臣倒向他們跟從他們,敗壞了朝政。

這些是聖上政事的可惜之處。請求聖上立刻斥責楊文舉、胡汝寧,特此詔告其他輔政大臣,反省、悔改過失。」(愆:罪過,過失。同《竇娥冤》:念竇娥葫蘆提當罪愆,念竇娥身首不完全。《氓》:匪我愆期,子無良媒。愆:延誤,失誤。)皇上大怒,把湯顯祖謫貶為徐聞典史。後來又逐漸升為遂昌知縣。萬曆二十六年,湯顯祖趁任滿赴京考核的機會,呈遞彈劾自己的狀文,回去了。第二年又考核政績,主事者討論罷免他。李維禎擔任監司,極力爭取沒能保住,最終削奪了他的官籍。湯顯祖返家居住了二十年後去世。

湯顯祖志氣剛正不阿,與李化龍、李三オ、梅國禎交好。他們三人後來都通達顯赫而且建立了功績,但是顯祖卻失意潦倒直到終老。三オ在淮水之上督管漕運,派人送信接他來,湯顯祖謝絕不去。

湯顯祖獻上諫言的第二年,福建僉事李琯送表入京,列舉申時行的十條罪行,言語冒犯了王錫爵。說只因王錫爵敢暴戾狂妄任意胡為,所以申時行就更加貪婪跋扈。請一併斥責以謝罪天下。皇帝大怒,削去他的官籍。剛兩個月,申時行也被罷免。[2]

作者簡介

張廷玉(1672年-1755年),字衡臣,號硯齋,安徽桐城人。清康熙時任刑部左侍郎,雍正帝時曾任禮部尚書、戶部尚書、吏部尚書、保和殿大學士(內閣首輔)、首席軍機大臣等職。康熙末年,整治鬆弛的吏治,後又完善軍機制度。先後任《親征平定朔北方略》纂修官,《省方盛典》《清聖祖實錄》副總裁官,《明史》《四朝國史》《大清會典》《世宗實錄》總裁官。死後諡號「文和」,配享太廟,是整個清朝唯一一個配享太廟的漢臣。[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