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明史·樊瑩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明史·樊瑩傳出自於《明史》,此史是二十四史最後一部,共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紀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列傳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它是一部紀傳體斷代史,記載了自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朱由檢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277年的明朝歷史。其卷數在二十四史中僅次於《宋史》,其修纂時間之久、用力之勤則是大大超過了以前諸史。[1]

原文

樊瑩,字廷璧,常山人。天順末,舉進士,引疾歸養。久之,授行人,使蜀不受饋,土官作卻金亭識之。成化八年,擢御史。山東盜起,奉命捕獲其魁。清軍江北,所條奏多著為例。改按雲南,交阯誘邊氓為寇,馳檄寢其謀。出知松江府。運夫苦耗折,瑩革民夫,令糧長專運,而寬其綱,用以優之。賦役循周忱舊法,稍為變通,民困大蘇。憂歸,起知平陽。弘治初,詔大臣舉方面官。侍郎黃孔昭以瑩應,尚書王恕亦器之,擢河南按察使。黃河為患,民多流移。瑩巡振,全活甚眾。河南田賦多積弊,巡撫都御史徐恪欲考本末,眾難之。瑩曰:「視萬猶千,視千猶百耳,何難。」

恪以屬瑩部吏鈎考,旬日閱,宿蠹一清。四年,遷應天府尹。守備中官蔣琮與言官訐奏,所蔓引多至罪黜。瑩承命推鞫,初若不為異者,琮大喜。後奏其傷孝陵山脈事,琮遂下獄,充淨軍。七年,遷南京工部右侍郎,尋改右副都御史巡撫湖廣。錦田賊結兩廣瑤、僮為寇瑩諭之散餘黨戮首惡十八人歲余以疾乞休家居七年中外交薦起故官撫治鄖陽旋改南京刑部右侍郎十六年,雲南景東衛晝晦七日,宜良地震如雷,曲靖大火數發,貴州亦多災異,命瑩巡視。至則劾鎮巡官罪,黜文武不職者千七百人。廉知景東之變,乃指揮吳勇侵官帑,圖脫罪,因雲霧晦冥虛張其事,劾罪之。還進本部尚書。武宗踐祚,致仕歸。劉瑾以會勘隆平侯爭襲事,連及瑩,削籍。明年,又坐減松江官布,罰米五百石輸邊。瑩素貧,至是益窘。三年十一月卒,年七十五。瑾敗,復官,贈太子少保,諡清簡。瑩性誠愨,農月坐籃輿戴笠,子孫舁行田間,曰:「非徒視稼,欲子孫習勞也。」其後人率教,多愿樸力學者。 (節選自《明史·樊瑩傳》)

譯文

樊瑩,字廷璧,是常山人。天順末年,他考中進士,託病回家調養。過了很久,樊瑩被授行人之職,出使蜀地不接受饋贈,當地土司修建「卻金亭」紀念他。成化八年,他被提拔為御史。山東盜賊起事,樊瑩奉命捕獲他們的首領。整頓江北的軍隊,他上奏的條文大多被定為例規。樊瑩改任雲南巡按,交阯引誘邊境百姓做賊寇,他快速傳送檄文制止他們的陰謀。出任松江府知府。運糧的民夫苦於運輸中的損耗,樊瑩取消民夫,令糧長專門運輸,並放寬運輸的要求,費用上優惠他們。賦役按照周忱的舊辦法,稍作變通,百姓的困境大為緩解。服喪回家,後起用為平陽知州。

弘治初年,(朝廷)詔令大臣推薦地方官員。侍郎黃孔昭拿樊瑩應薦,尚書王恕也器重他,他被提拔為河南按察使。黃河泛濫成災,百姓大多流離失所。樊瑩巡察賑救,保全存活的人很多。河南田賦多有積弊,巡撫都御史徐恪想調查積弊產生的原因,眾人覺得這有困難。樊瑩說:「把一萬人看成一千人,把一千人看成一百人罷了,有什麼困難?」徐恪把這事委託給樊瑩的部吏調查,十天之內,積弊全部查清。弘治四年,樊瑩升遷為應天府尹。守備宦官蔣琮與諫官互相上奏攻擊,所牽連的人大多被判罪罷免。樊瑩奉命徹查此事,開初好像沒查出異樣的情況,蔣琮非常高興。

後來樊瑩上奏他破壞孝陵山龍脈的事,蔣琮就被關進監獄,並發配到淨軍中。弘治七年,他調任南京工部右侍郎,不久改任右副都御史巡撫湖廣。錦田賊寇勾結兩廣瑤人、僮人作亂,樊瑩勸告他們遣散餘黨,殺了首惡十八人。過了一年多,因病請求退休。(樊瑩)在家閒居七年,朝廷內外一同推薦,被起用擔任原官巡撫治理鄖陽,不久改任南京刑部右侍郎。弘治十六年,雲南景東衛白天昏暗了七天,宜良地震如雷鳴,曲靖多次發生大火,貴州也多有災害異常,朝廷命令樊瑩巡行視察。他到達後就彈劾鎮巡官員的罪行,罷免不稱職的文武官員一千七百人。查訪得知景東的變亂,是指揮吳勇侵吞公款,企圖逃脫罪責,借雲霧陰暗模糊虛張其事,樊瑩彈劾吳勇並定罪。返回後升任南京刑部尚書。武宗即位,樊瑩退休回家。劉瑾因聯合核查隆平侯爭襲爵位之事,牽連到樊瑩,削除他的名籍(官名)。

第二年,又因減少松江官布,罰米五百石輸送到邊疆。樊瑩向來貧窮,到這時更加困窘。樊瑩三年十一月去世,時年七十五歲。劉瑾失敗後,樊瑩恢復原官名,追贈為太子少保,諡號清簡。樊瑩為人真誠,農忙時坐着籃輿,戴着斗笠,讓子孫抬着在田間行走,他說:「不只是看莊稼,是想讓子孫習慣於勞動。」他的後人遵循教誨,大多敦厚樸實勤奮學習。[2]

作者簡介

張廷玉(1672年-1755年),字衡臣,號硯齋,安徽桐城人。清康熙時任刑部左侍郎,雍正帝時曾任禮部尚書、戶部尚書、吏部尚書、保和殿大學士(內閣首輔)、首席軍機大臣等職。康熙末年,整治鬆弛的吏治,後又完善軍機制度。先後任《親征平定朔北方略》纂修官,《省方盛典》《清聖祖實錄》副總裁官,《明史》《四朝國史》《大清會典》《世宗實錄》總裁官。死後諡號「文和」,配享太廟,是整個清朝唯一一個配享太廟的漢臣。[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