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明史·楊守謙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明史·楊守謙傳出自於《明史》,此史是二十四史最後一部,共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紀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列傳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它是一部紀傳體斷代史,記載了自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朱由檢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277年的明朝歷史。其卷數在二十四史中僅次於《宋史》,其修纂時間之久、用力之勤則是大大超過了以前諸史。[1]

原文

楊守謙字允亨,徐州人。登嘉靖八年進士,授屯田主事。擢右僉都御史巡撫山西上言偏頭老營堡二所餘地千九百餘頃請興舉營田因薦副使張鎬為提調牛種取給本土帝稱為忠,即報可。俄移撫延綏。請久任鎬,終其事。其後二年,營田大興。守謙薦鎬可大用,且言延綏、安定諸邊可如例。戶部請推行之九邊。帝悅,命亟行之。守謙至延綏,言:「激勸軍士在重賞。令斬一首者升一級,不願者予白金三十兩。賞已薄,又文移察勘,動涉歲時,以故士心不勸。近宣、大事棘,稍加賞格,請倍增其數,鎮巡官驗明即給。」兵部以為然,定斬首一級者與五十兩,著為令。二十九年進副都御史。去鎮之日,傾城號泣,有追送數百里外者。未幾,俺答入寇,守謙率師倍道入援。會副總兵朱楫,參將祝福、馮登亦各以兵至,人心稍安。守謙孤軍薄俺答營,而陣無後繼,不敢戰。而尚書丁汝夔慮喪師,戒勿輕戰。諸將離城遠,見守謙不戰,亦堅壁,輒引汝夔及守謙為辭。流聞禁中,帝怒。

初,寇抵安定門,詔守謙與楫等合擊,莫敢前。守謙亦委無部檄,第申儆備。寇遂毀城外廬舍。城西北隅火光燭天,內臣園宅在焉,環泣帝前,稱將帥為文臣制,故寇得至此。帝怒曰:「守謙擁眾自全,朕親降旨趣戰,何得以部檄為解。」寇退,遂執守謙與汝夔廷鞫之。坐失誤軍機,即日戮於市。守謙臨刑時,慨然曰:「臣以勤王反獲罪,讒賊之口實蔽聖聰。皇天后土知臣此心,死何恨。」邊陲吏士知守謙死,無不流涕者。守謙坦易無城府,馭下多恩意。守官廉,位至開府,蕭然若寒士。然性遲重,客有勸之戰者,應曰:「周亞夫何人乎?」客曰:「公誤矣,今日何得比漢法?」守謙不納,竟得罪。隆慶初,贈兵部尚書,諡恪愍。

譯文

楊守謙字允亨,徐州人。考取嘉靖八年(1529)進士,授官屯田主事。提升為右僉都御史,巡撫山西。守謙向皇上進言說偏頭、老營堡二衛所,有多餘土地一千九百餘頃,請求朝廷在該地發展屯田。守謙於是推薦副使張鎬任提調,耕牛種子都由本地供應。皇上稱讚他忠誠,立即批准。不久改任巡撫延綏。奏請朝廷讓張鎬繼續任屯田提調,以便最終完成屯田之事。此後二年,屯田大為成功。楊守謙向朝廷推薦張鎬可重用,並建議延綏、安定各邊境可照山西之例興舉屯田。戶部奏請在北方九處要鎮推行此項做法。皇上很高興,命令很快推行。

守謙到延綏後,上疏說:「激勵士兵在於重賞。原定殺敵一名者晉升一級,不願意晉級者賞三十兩白銀。賞賜已很微薄,加以文書往來查核,經常拖延一年半載,因此軍心不振。近來宣、大戰事危急,應略微增加賞賜的規格,請將賞賜數額加倍,賞金經鎮巡官核實明白後就立即發給。」兵部同意他的意見,規定殺敵一名賞銀五十兩,並將此定為常例。二十九年(1550)晉升副都御史。守謙離開延綏之地時,滿城百姓哭泣痛苦,有人追送到數百里以外的地方。不久,俺答部入侵,守謙率軍日夜兼程進京增援。適逢副總兵朱楫,參將祝福、馮登也各自領兵趕到,人心略微安定。守謙率孤軍迫近俺答大營,因沒有後隊增援,不敢接戰。兵部尚書丁汝夔擔心軍隊受損失,告誡各將不得輕易出戰。各軍駐紮離京城較遠,見守謙不出戰,也都堅守營壘,便都援引汝夔和守謙為託辭。流言傳到宮中,皇上惱怒。起初,賊寇抵達安定門時,皇上下詔書令守謙與朱楫等將領合力出擊,卻無人敢於向前。

守謙也推諉沒有收到兵部的命令,只是告誡將士警惕防備。於是賊寇放火燒毀城外民居。京城西北角火光沖天,眾宦官的宅院在那裡,宦官們圍着皇上哭泣,說這都是因為將帥受到文臣的制約,所以賊寇才如此猖狂。皇帝發怒說:「楊守謙聚眾保全自己,我親自下旨催他出戰,怎麼能把未得到兵部命令當成藉口。」賊寇退去後,便將守謙和汝夔逮捕在朝廷上審訊。判以貽誤軍機罪,當天斬首於市中。守謙臨刑時,感慨嘆息說:「臣下前來保衛京師反而獲罪,實在是因為進讒言的賊子之口蒙蔽了皇上的視聽。皇天后土若知道臣下一片忠心,臣下雖死又有何恨?」邊境上的官兵得知守謙被處死,沒有人不流淚哭泣。守謙坦蕩平易胸無城府,對待部下多有恩情。且做官廉潔,官位達到開府,家中簡樸如同普通的讀書人。但性格拘謹,左右有人勸他出戰,守謙回答說:「你們知道周亞夫是什麼樣的人嗎?」左右說:「您錯了,今天的情形怎可與漢代相比。」守謙不肯接受左右的意見,終究因此獲罪。隆慶初年,追贈兵部尚書,諡恪愍。[2]

作者簡介

張廷玉(1672年-1755年),字衡臣,號硯齋,安徽桐城人。清康熙時任刑部左侍郎,雍正帝時曾任禮部尚書、戶部尚書、吏部尚書、保和殿大學士(內閣首輔)、首席軍機大臣等職。康熙末年,整治鬆弛的吏治,後又完善軍機制度。先後任《親征平定朔北方略》纂修官,《省方盛典》《清聖祖實錄》副總裁官,《明史》《四朝國史》《大清會典》《世宗實錄》總裁官。死後諡號「文和」,配享太廟,是整個清朝唯一一個配享太廟的漢臣。[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