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明史·張銓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明史·張銓傳出自於《明史》,此史是二十四史最後一部,共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紀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列傳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它是一部紀傳體斷代史,記載了自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朱由檢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277年的明朝歷史。其卷數在二十四史中僅次於《宋史》,其修纂時間之久、用力之勤則是大大超過了以前諸史。[1]

原文

張銓,字宇衡,沁水人。萬曆三十二年進士。授保定推官,擢御史,巡視陝西茶馬。以憂歸起按江西時遼東總兵官張承蔭敗歿而經略楊鎬方議四道出師銓馳奏言敵山川險易我未能悉知懸軍深入保無抄絕?且突騎野戰,敵所長,我所短。以短擊長,以勞赴逸,以客當主,非計也。為今計,不必徵兵四方,但當就近調募,屯集要害以固吾圉,厚撫北關以樹其敵,多行間諜以攜其黨,然後伺隙而動。若加賦選丁,騷擾天下,恐識者之憂不在遼東。」因請發帑金,補大僚,宥直言,開儲講,先為自治之本。又言:「廷議將恤張承蔭,夫承蔭不知敵誘,輕進取敗,是謂無謀;猝與敵遇,行列錯亂,是謂無法;率萬餘之眾,不能死戰,是謂無勇。臣以為不宜恤。」又論鎬非大帥才,而力薦熊廷弼。

四十八年夏,復上疏言:「自軍興以來,所司創議加賦,畝增銀三厘,未幾至七厘,又未幾至九厘。辟之一身,遼東,肩背也,天下,腹心也。肩背有患,猶藉腹心之血脈滋灌,若腹心先潰,危亡可立待。竭天下以救遼,遼未必安,而天下已危。今宜聯人心以固根本,豈可腹削無已,驅之使亂?且陛下內廷積金如山,以有用之物,置無用之地,與瓦礫糞土何異?乃發帑之請,叫閽不應,加派之議,朝奏夕可。臣殊不得其解。」銓疏皆關軍國安危,而帝與當軸卒不省。劉珽、杜松敗,時謂銓有先見雲。熹宗即位,出按遼東,經略袁應泰下納降令,銓力爭,不聽,曰:「禍始此矣。」天啟元年三月,瀋陽破,銓請令遼東巡撫薛國用帥河西兵駐海州,薊遼總督文球帥山海兵駐廣寧,以壯聲援。疏甫上,遼陽被圍,軍大潰。銓與應泰分城守,應泰令銓退保河西,以圖再舉,不從。守三日,城破,被執不屈,欲殺之,引頸待刃,乃送歸署。銓衣冠向闕拜,又遙拜父母,遂自經。事聞,贈大理卿,諡忠烈。官其子道浚錦衣指揮僉事。 (節選自《明史·張銓傳》,有刪改)

譯文

張銓,字宇衡,沁水人。萬曆客由二年的進士。被授予保定推官之職,又被提拔為御史,巡視陝西茶馬。恩為服袁回家後被起用巡視江西。當時遼東總兵官張承萌戰敗身六而經略楊鎬正提議四路出兵e張銓馳往京師奏道「敵方山則的高險平坦我方不能全部了解,孤軍深入,能保證不被包抄不被截斷後路嗎?況且用衝鋒陷陣的精銳騎兵進行野戰,是敵人之所長,我方之所短。以短擊長,以疲勞應對安逸,以進攻者的身份與. 守衛的一方交戰,不是好辦法。眼下之計,不必向四方徵兵,只需要就近徵調招募軍隊,屯集在軍事要地來加強邊界的防守,優待安撫北關的人民,讓他們樹敵於外,多派間諜離間敵人的黨羽,然後等待時機採取行動。如果現在就增加賦稅,選拔壯丁,使天下百姓不得安寧,只怕有識之士的憂患就不(只是)在逞東了。」於是請求發放國庫的錢幣,填補大官的空缺,寬恕敢於直言的人,開始給太子講經史,先加強自治的根本。

又說:「 朝廷準備撫恤張承蔭,承蔭不知敵人在行誘引之計,輕率進攻(遭到失敗,這是無謀;突然遇敵,隊伍混亂不堪,這是無法;率領萬餘大軍,不能做殊死戰鬥,這是無勇。因此臣以為對他不應撫恤。」(張銓)又說楊鎬不是大帥之才,而竭力推薦熊廷弼。四十八年夏,張銓又上書說:「自從興兵打仗以來,有關官員首先提議加重賦稅,每畝增收三厘銀子,不久增加到七厘,不久又增加到九厘。拿身體打比方,遼東是肩背,天下是腹部和心臟。肩背有了毛病,還可以藉助腹部和心臟的血脈來滋養,假使腹部和心臟先潰爛了,危亡的時刻馬上就要到來。榨乾天下的錢財來救迎東,遼東未必安寧,而天下已近危亡。現在我們應該團結人心,從而加固根本,怎麼能剝削不止,驅趕天下人作亂呢?再說,陛下的宮廷里積金如山,把有用的東西放在無用的地方,它們與瓦礫糞土有什麼區別?開倉發錢的請求,提交朝廷卻得不到回應,而增收賦稅的建議,早上奏來晚上就批准。臣很不能理解。」

張銓的奏疏都是有關軍事與國家安危的,可是皇帝與要員最終不能明白。等到劉埏、杜松兵敗,當時人都說張銓有先見之明。熹宗繼位,張銓出外巡視遼東,經略袁應泰傳下投降的命令,張銓力爭,袁應泰沒聽從他,張銓說:「禍事從這裡開始了。」天啟元年三月,瀋陽淪陷,張銓請求派遼東巡撫薛國用率領河西兵駐守海州,薊遼總督文球率領山海關的軍隊駐紮廣寧,以加強聲勢。可是他的奏疏剛遙王去,遼陽就被包圍,官兵大敗。張銓與袁應泰分城而守,袁應泰讓張銓退保河西,以圖謀再次舉事,張銓不從命。」守城三天,城被攻破,張銓被俘,他堅貞不屈,敵人要殺他,他伸着脖子等待挨刀,於是敵人把他送回官署。張銓穿戴好衣帽,向着京城方向行禮,又向父母遙遙行禮,然後上吊自殺。張銓的事情讓皇帝知道了, 朝廷追贈他為大理卿,諡號忠烈。授予他兒子張道浚錦衣衛指揮金事。[2]

作者簡介

張廷玉(1672年-1755年),字衡臣,號硯齋,安徽桐城人。清康熙時任刑部左侍郎,雍正帝時曾任禮部尚書、戶部尚書、吏部尚書、保和殿大學士(內閣首輔)、首席軍機大臣等職。康熙末年,整治鬆弛的吏治,後又完善軍機制度。先後任《親征平定朔北方略》纂修官,《省方盛典》《清聖祖實錄》副總裁官,《明史》《四朝國史》《大清會典》《世宗實錄》總裁官。死後諡號「文和」,配享太廟,是整個清朝唯一一個配享太廟的漢臣。[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