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吳達可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明史·吳達可傳出自於《明史》,此史是二十四史最後一部,共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紀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列傳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它是一部紀傳體斷代史,記載了自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朱由檢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277年的明朝歷史。其卷數在二十四史中僅次於《宋史》,其修纂時間之久、用力之勤則是大大超過了以前諸史。[1]
原文
吳達可,字安節,宜興人,尚書儼從孫也。萬曆五年進士,歷知會稽、上高、豐城,並有聲。選授御史。疏請御經筵勤學,時與大臣台諫面議政務,報聞。大學士趙志皋久疾乞休,未得請。達可力言志皋衰庸,宜罷,不納。二十八年正月,請因始和布令,舉皇長子冊立冠婚禮,簡輔臣補台諫,撤礦稅中使,不報。視鹽長蘆。歲侵,繪上饑民十四圖,力請振貸。稅使馬堂、張日華議加鹽稅,奸商妄稱嘉靖中大同用兵貸其貲三萬六千金,請於鹽課補給,戶部許之。達可皆抗爭,事得已。改按江西。稅使潘相毆折輔國將軍謀圮肢,並系宗人宗達,誣以劫課,劾上饒知縣李鴻主使。
帝切責謀圮等奪鴻官達可言宗人無故受刑又重之以詰責將使天潢人人自危鴻無辜不當黜願亟正相罪復鴻官同官湯兆京亦極論相罪,且言遼東高淮、陝西梁永、山東陳增、廣東李鳳、雲南楊榮皆元惡,為民害,不可一日留。皆弗聽。鴻,吳人,大學士申時行之婿。萬曆十六年舉北闈鄉試,為吏部郎中高桂所攻。後七年成進士。至是,抗相,以強直稱。相又請開廣信銅塘山,採取大木,鑿泰和斌姥山石膏,達可復極諫不可,閣臣亦爭之,乃寢。還掌河南道事。佐溫純大計京官。尋陳新政要機,痛規首輔沈一貫。疏留中。擢太僕少卿,再遷南京太僕卿。召改光祿,進通政使。鎮撫史晉以罪罷,妄投封章詆朝貴。達可封其疏而劾之,晉尋得罪。奏請正疏式、屏讒邪、重駁正、懲奸宄數事,帝嘉納焉。尋上疏乞休去。卒,贈右副都御史。 (節選自《明史·吳達可傳》)
譯文
吳達可,字安節,宜興人,是尚書吳儼的堂孫。萬曆五年考中進士。歷任會稽、上高、豐城知州,都很有聲譽。選官授任御史。上疏表請皇帝積極參加經筵勤奮學習並經常與大臣言官們當面議論政務,得到批覆說「知道了」。大學士趙志皋病了很久,乞求退休,沒得到批准。吳達可竭力奏稱趙志皋衰老庸邁了,應該免除官職,沒有被皇上採納。萬曆二十八年正月,請求趁着年初發布大政方針的時機,將皇長子冊立為太子,舉行冠禮和婚禮,選拔內閣大臣補充諫官,撤銷礦稅中使這一官職,沒有得到回覆。(吳達可)到長蘆視察鹽政。這一年年成不好,吳達可畫了十四張饑民圖上奏,極力請求賑濟災民。稅使馬堂、張日華提議增加鹽稅,奸商謊稱嘉靖年間大同用兵借貸了他的財產三萬六千金,請求從鹽稅中補發給他,戶部答應了。吳達可對這兩件事都進行了抗爭,事情得以停辦。吳達可改任江西巡按。稅使潘相打斷了輔國將軍謀圮的肢體,並逮捕了宗室朱宗達,誣告他們搶劫稅款,彈劾上饒知縣李鴻主使此事。
皇帝嚴厲責備了謀圮等人,罷免了李鴻的官職。吳達可上奏:「宗室無故受到刑罰,又加之以詰問責備,會使天潢貴胄人人自危。李鴻無罪,不應被罷免。希望您趕緊處治潘相的罪行,恢復李鴻的官職。」同僚湯兆京也極力陳述潘相的罪行,並且奏稱遼東高淮、陝西梁永、山東陳增、廣東李鳳、雲南楊榮都是罪魁禍首,是人民的禍害,一天也不能留。陳奏都沒有被聽取。李鴻是吳地人,大學士申時行的女婿。萬曆十六年中了順天府鄉試,被吏部郎中高桂攻訐。而後七年考中進士。到那時,反抗潘相,以剛強正直著稱。潘相又請求開挖廣信銅塘山,採伐大木料,鑿取泰和斌姥山的石膏,吳達可又極力勸諫此事不可行,閣臣也抗爭此事,於是事情就止息了。(吳達可)返回後掌管河南道的事務。輔佐溫純考核京官。不久陳述新政的關鍵要點,深切地規諫首輔沈一貫。奏疏被扣留在中朝不發。升任為太僕少卿,二次升遷為南京太僕卿。召回改任光祿,升任通政使。鎮撫史晉因罪罷官,妄自投遞封章詆毀朝廷貴胄。吳達可封存了他的奏疏並彈劾他,史晉很快獲罪。奏請規範奏疏的格式、屏除邪惡諂媚之人、重視封駁審議、懲辦奸佞等幾件事,皇帝嘉獎並採納了。不久上疏乞求退休離任。死後追贈右副都御史。[2]
作者簡介
張廷玉(1672年-1755年),字衡臣,號硯齋,安徽桐城人。清康熙時任刑部左侍郎,雍正帝時曾任禮部尚書、戶部尚書、吏部尚書、保和殿大學士(內閣首輔)、首席軍機大臣等職。康熙末年,整治鬆弛的吏治,後又完善軍機制度。先後任《親征平定朔北方略》纂修官,《省方盛典》《清聖祖實錄》副總裁官,《明史》《四朝國史》《大清會典》《世宗實錄》總裁官。死後諡號「文和」,配享太廟,是整個清朝唯一一個配享太廟的漢臣。[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