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明史·葉茂才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明史·葉茂才傳出自於《明史》,此史是二十四史最後一部,共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紀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列傳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它是一部紀傳體斷代史,記載了自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朱由檢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277年的明朝歷史。其卷數在二十四史中僅次於《宋史》,其修纂時間之久、用力之勤則是大大超過了以前諸史。[1]

原文

葉茂才,字參之,無錫人。萬曆十七年進士。除刑部主事,以便養改南京工部。榷稅蕪湖,課登,輒縱民舟去。既而課羨,請以餉邊卒,不取一錢。就改吏部,進郎中,三遷南京大理寺丞。復引疾。四十年,起南京太僕少卿。時朝士方植黨爭權。祭酒湯賓尹、修撰韓敬既敗,其黨猶力庇之。御史湯世濟者,敬邑人也,疏陳時政,陰詆發敬奸弊者。茂才馳疏駁之。其黨給事中官應震輩遂連疏力爭。茂才更具揭發其隱,因移疾乞休。世濟益恚,偕同年金汝諧、牟志夔攻之不已。茂才再疏折之,竟自引去。當是時,黨人悉踞言路,凡他曹有言,必合力逐之。茂才既去,黨人益專,無復操異議者。

天啟初,召為太僕少卿,改太常,皆不赴。四年,擢南京工部右侍郎。明年抵官甫三月以時政日非謝病歸友人高攀龍被逮赴水死使者將逮其子茂才力救免之未幾卒茂才恬淡寡嗜好。通籍四十年,家食強半。始同邑顧憲成、允成、安希范、劉元珍及攀龍並建言去國,直聲震一時,茂才只以醇德稱。及官太僕,清流盡斥,邪議益棼,遂奮身與抗,人由是服其勇。時稱「東林八君子」,憲成、允成、攀龍、希范、元珍、錢一本、薛敷教及茂才也。贊曰:搢紳之士,遺佚之老,聯講會,立書院,相望於遠近。而名高速謗,氣盛招尤,黨禍繼作,乃至眾射之的,咸指東林。憲成諸人,清節姱修,為士林標準。雖未嘗激揚標榜,列「君宗」、「顧」、「俊」之目,而負物望者引以為重,獵時譽者資以梯榮,附麗游揚,薰蕕猥雜,豈講學初心實然哉?語曰「為善無近名」,士君子亦可以知所處矣。 (選自《明史》卷二百三十一·列傳第一百一十九,有刪減)

譯文

葉茂才,字參之,無錫人。萬曆十七年進士。任刑部主事,為了便於奉養他的父母親而改任南京工部主事。在蕪湖征取稅收,稅一收上,總是聽任民間船隻離去。不久稅收有多餘,請求用來作為邊疆士兵的軍餉,不拿一錢。就地改任吏部主事,晉升為郎中,經三次升遷任南京大理丞。又稱病辭職離去。萬曆四十年,起用為南京太僕少卿。當時朝廷官員正培植同黨爭奪權力。祭酒湯賓尹、修撰韓敬已經倒台,他們的同黨還在竭力包庇他們。御史湯世濟是韓敬同鄉人,他上奏疏陳言時下政事,暗中譴責揭發韓敬作惡舞弊的人。葉茂才快速送上奏疏駁斥他。湯世濟的同黨給事中官應震等人於是聯名上奏疏竭力爭議。葉茂才重新備具文書揭發其隱秘,順勢稱病而乞求辭職。湯世濟更加憤恨,和同時考取進士的金汝諧、牟志夔一起不斷地攻擊葉茂才。葉茂才再度上奏疏反駁他們的意見,最終自己引退而去。在這時候,謀求營私而結黨的人全數占據言官之職,凡是其他部門表達意見,這些人必定合力排擠他們。

葉茂才辭職回鄉之後,黨人更加專斷,不再有跟他們持不同意見的人了。天啟初年,召回任太僕少卿,改任太常,都不去上任。天啟四年,提升為南京工部右侍郎。次年去上任。上任才三個月,因時下的政務日益頹敗,稱病辭職回鄉。友人高攀龍遭到逮捕,投水身亡,緝捕的使者將要逮捕高攀龍的兒子,葉茂才竭力解救而使他免難。不久之後去世。葉茂才性情淡泊而少嗜好。做官四十年以來,大半時間不在官位而在家自謀生計。當初同鄉人顧憲成、顧允成、安希范、劉元珍及高攀龍一同陳述意見而被罷職,正直的聲譽震動一時,而葉茂才只是以厚重的德行揚名。等到任職太僕,正直而不願同流合污的人士全被排斥,不正當的意見更加紛亂,於是他挺身和不正當的現象相抗爭,人們由此而佩服他的勇氣。當時稱為「東林八君子」的,是顧憲成、顧允成、高攀龍、安希范、劉元珍、錢一本、薛敷教和葉茂才。

贊曰:做官的士大夫,棄置未被任用的遺老,聯絡講學的聚會,建立書院,在遠近地區紛紛出現。因而名氣響招致誹謗,氣勢盛招致怨恨,因黨爭引起的禍難隨之而起,於是發展到眾人射擊的靶子,都指向東林。顧憲成等人,高潔美善,是眾文士的典範。雖然未曾激勵稱揚,列為「君宗」「顧」「俊」的名目,而負有眾望的人引以為重,獵取當時聲譽的人以此登升光耀,附着傳揚,好惡混雜,難道講學的初衷實際就是這樣的嗎?俗話說「行善不要有求取名譽的想法」,有志操和學問的人也可以此懂得如何處身了。[2]

作者簡介

張廷玉(1672年-1755年),字衡臣,號硯齋,安徽桐城人。清康熙時任刑部左侍郎,雍正帝時曾任禮部尚書、戶部尚書、吏部尚書、保和殿大學士(內閣首輔)、首席軍機大臣等職。康熙末年,整治鬆弛的吏治,後又完善軍機制度。先後任《親征平定朔北方略》纂修官,《省方盛典》《清聖祖實錄》副總裁官,《明史》《四朝國史》《大清會典》《世宗實錄》總裁官。死後諡號「文和」,配享太廟,是整個清朝唯一一個配享太廟的漢臣。[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