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瓷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明代瓷器瓷器是中國勞動人民的重要發明之一,是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的結晶。中國瓷器的發展,由宋代的大江南北成百上千窯口百花爭艷的態勢經由元代過渡之後,到明代幾乎變成了由景德鎮各瓷窯一統天下的局面。
景德鎮的瓷器以青花為主,其它各類產品如釉下彩、釉上彩、鬥彩、單色釉等也都十分出色。
發展歷史
在青花瓷發展的基礎上,明代的彩瓷發展也有一個新的飛躍。明代永樂、宣德之後,彩瓷盛行,除了彩料和彩繪技術方面的原因之外,更主要地應歸功於白瓷質量的提高。明代釉上彩常見的顏色有紅、黃、綠、藍、黑、紫等,最具代表性的為成化鬥彩,鬥彩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彩色相結合的一種彩瓷工藝。例如成化鬥彩器的釉上彩,彩色品種多且能據畫面內容需要自如配色,其雞冠的紅色幾乎與真雞冠一致,葡萄紫色則幾乎是紫葡萄的再現。所以,彩瓷器一般都十分精巧名貴,如舉世聞名的成化鬥彩雞缸杯等。
在成化彩瓷基礎上,嘉靖、萬曆時期的五彩器又揭開了彩瓷發展史上的新篇章。成化鬥彩瓷,色彩鮮艷,畫染風格以疏雅取勝;嘉萬時期的五彩則是以紅、淡綠、深綠、黃、褐、紫及釉下藍色為常見,彩色濃重,其中紅、綠、黃三重為主,尤其是紅色特別突出,因而使得嘉萬時期的五彩器在總體上有翠濃紅艷的感覺,極為華麗。明代除青花、鬥彩和五彩之外,其單色釉也有突出成就,最具代表性的是永宣的紅釉、藍釉、成化的孔雀綠和弘治的黃釉。
明代瓷器的造型除繼承前朝的(特別是日用器)之外,也有因時代需要變化而新產生的,如永宣時期的壓手杯、雙耳扁瓶、天球瓶等。成化時期則以鬥彩雞缸杯、"天"字蓋碗等為典型器物;正德、嘉靖、萬曆各朝的大龍缸、方斗碗、方形多角罐、葫蘆瓶等也都頗具代表性。另外也有各式文房用具如筆管、瓷硯、水注、鎮紙、棋子、棋盤、棋罐等瓷器傳世。
明代瓷器裝飾手法已從元以前的刻、劃、印、塑等轉為彩繪(繪畫)為主要手法。繪畫紋飾的內容更加複雜多樣,植物、動物、文字、山水、人物、花鳥、魚及蟲等無不入畫。明代早期以寫意畫為主,畫風自由、奔放、灑脫;明後期以寫實為主,畫面抒情達意,簡約輕快,極有漫畫趣味。
明代瓷器上的款式以書寫為主,官窯款工整端莊,民窯款則多種多樣,以吉祥語款為多見。
明代是中國瓷業發展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時期,在中國陶瓷史上占有顯著的地位。
明代江西景德鎮的瓷器燒造技術,在宋,元的基礎上又有了很大提高,制瓷工藝得到了全面的發展。當時景德鎮已成為全國制瓷業的中心,除開設了官窯——「御窯廠」燒制御用器外,民窯也有很大發展,出現了「官民竟市」的欣欣向榮局面。
宋,元時期,瓷器以單色釉為主,到了明代,五彩,鬥彩以及各色彩釉逐漸發展和流行起來。青花瓷在元代已趨成熟,但存世量極少。經過明代的改進和創新,青花瓷才被推廣開來並成為中國明代,清代及現代瓷業發展的主流。
發展周期
整個明代1368——1644年,先後有十七個皇帝在位執政,共經歷276年{南明除外}。其瓷器的製作可分為三個時期:
早期:洪武,建文,永樂,洪熙,宣德;其中洪武,永樂和宣德為最高峰。
中期:正統,景泰,天順,成化,弘治,正德;其中成化鬥彩最著名。
晚期:嘉靖,隆慶,萬曆,泰昌,天啟,崇禎。其中嘉靖、萬曆五彩量最大。
洪武時期(1368—1398年)
明太祖朱元璋在位31年,而事實上江西(包括景德鎮)地區於1361年後就在朱元璋的控制之下。尚未發現帶真正洪武官窯紀年款的瓷器實物。但是洪武朝燒造過大量的官窯器卻是毋容置疑的。
從傳世和出土的許多器物分析,再與明初典型器對比,得出的結論是:這類即有元代遺風又貌似永樂,介於二者之間的器物,其製作年代應定為洪武時期。
(1)燒造品種
景德鎮洪武時期燒制的瓷器品種還是比較多的,元代的青白瓷和樞府瓷入明之後仍在燒制。白釉和黑釉也有發現,青花、釉里紅、青花釉里紅、柿色釉、紅釉、綠釉等品種也有實物傳世。從傳世品來看,洪武瓷中有質量較精的細瓷和質量較粗的粗瓷兩大類,細瓷中很大部分應是官窯生產,粗瓷顯然是民間日用瓷。
(2)造型特徵
洪武瓷的造型,多少具有元代樞府窯的古樸渾厚的遺風,尤以民窯為甚。官窯則努力創新,迅速擺脫了元瓷厚重奔粗的風格,開始孕育秀美飄逸的造型風貌,為永宣瓷器大發展奠定了穩固的基礎。
(3)胎體特徵
胎土因淘洗粗細之差,胎質表現大不相同。官窯瓷器瓷化程度較高,因而堅緻細白,稍有厚重感。民窯器物則因胎土淘洗不精,燒制火力不足,致使胎體斷面呈略含雜質的淺灰白色或土黃色。
(4)釉面特徵
釉面呈青白色,是元明兩代瓷器的共同點,只是青白程度各朝略有差異。常見的洪武民窯器,胎體因淘洗不精,胎質呈白或灰白色,在厚潤的青白釉汁的映襯下,釉面顯示出較明代其他各朝更加深的青灰色或灰白色。而官窯器雖然也為青灰色,卻較民窯器白潤肥厚,玻化程度較高,色澤清雅,柔和悅目。
(5)圖案紋飾特徵
明代早期紋飾,大多簡練流暢,豪放生動。官窯器的紋飾精細秀美,多少流露出一些元代遺風。而民窯器則別有洞天,特別是描寫自然的寫實紋飾,更能體現工匠的豐富想象力,反映勞動人民濃郁的生活氣息。
洪武官窯龍紋兼具元、明兩代龍紋特點,其形象不及元龍兇猛;三爪龍較多。雲龍紋飾中的流云云腳粗短(元代的較長),盤中心的三朵流雲呈「品」字排列。這種呈品字形排列的如意狀雲紋,沿用到明正德年間都無大的變化。
洪武時所繪菊花呈扁橢圓形,折枝或纏枝蓮葉紋大都呈螺絲狀,而常見的元代纏枝蓮葉紋多為葫蘆形,同時,元代的葉形較大,為大花大葉,洪武時花葉明顯縮小。由此可以看出元、明兩代紋飾上的繼承和演變關係。
瓷器上那種一面青花繪畫,一面模印凸花的兩面裝飾手法,是明代洪武窯對元代樞府窯模印凸花技術的承襲和演變。同時成為洪武瓷器脫胎於元瓷的又一明證。
洪武民窯青花的紋飾,繼承傳統的書法和繪畫,創造了明代早期的「一筆點劃」,用筆簡練、純熟,以描寫自然為主,樸實無華,大筆寫意,着意渲染。青花發色比較穩定,少有暈散。但發色並不濃重,趨於清淡,能較好地襯托出紋飾畫意。
(6)底足特徵
洪武瓷器底足中心乳釘狀突起,是元代器足的遺風。這種器足的處理,在當時處於主流地位,成為明顯的時代標誌。同時也興起各種形制的器足,種類繁多。常見的有:圓渦形厚底足;高足;尖圈足;外壁斜削式足;外牆內斂里圓角足等等。
總之,洪武正處於元、明交替之際,是一個承上啟下,繼往開來的重要時期。
瓷器品種
明代景德鎮瓷器品種按其製作工藝可分為:釉下彩,釉上彩,鬥彩,五彩及單色釉,雜色釉。
一,釉下彩,主要指青花,釉里紅,青花釉里紅,藍地白花等。明代景德鎮青花瓷是釉下彩發展到最高階段。青花瓷在永樂和宣德時期達到了頂峰,被稱為青花時期的黃金時代。自此,青花瓷成為中國瓷業發展的主流,形成了青花瓷器異彩紛呈的局面,一直到今天。釉里紅創燒於元代,在洪武時期有了很大發展,一度發展到極盛階段。
二,釉上彩,可分為1,釉上單彩:有白地紅彩,白地綠彩,白地黃彩,金彩,黃地紅彩,黃地青花,青花紅彩等。2,釉上多彩:主要是指鬥彩和五彩。鬥彩,又稱逗彩,其意是指釉下彩和釉上彩拼逗而成的彩色畫面。鬥彩工藝發明於宣德時期,成化時的鬥彩極富盛名。五彩,俗稱「古彩」,也稱「硬彩」,五彩從宋,元的基礎上發展而來,宣德時成就突出。至嘉靖,萬曆時五彩瓷器享譽中外。
三,單色釉和雜色釉,品種繁多,絢麗燦爛,在中國陶瓷史上大放異彩,與青花彩瓷並重。單色釉主要有:銅紅釉,以銅為着色劑的一種高溫油。永樂,宣德時燒制的極為成功,故被世人稱為「寶石紅」,「霽紅」等。之後極為少見,且質量大不如前。藍釉,以鈷料為着色劑,入窯一次高溫燒成。永樂藍釉,藍色純正,釉面滋潤。宣德藍釉,猶如藍寶石,故有「寶石藍」,「霽藍」等之稱。之後,各朝代雖有燒制,但質量明顯下降。甜白釉,是永樂時景德鎮御窯廠燒制的一種半脫胎的白釉瓷,因其具有甜潤的白糖色澤,故而得名。永樂,宣德時達到高潮。以上紅,藍,白單色釉為明代單色釉最名貴的品種。
此外,還有仿哥釉,仿龍泉釉,鐵紅釉,也稱「礬紅釉」,黃釉,灑藍釉,也稱「雪花藍釉」等。雜色釉,是指以多種色釉施於一器的瓷器。興盛於明嘉靖時期,傳世品極少。
主要特徵
明代瓷器的主要特徵:
造型——一般都顯豐滿,渾厚,器型線條柔和,圓潤,給人以質樸,莊重之感。
胎體——一般都比清代的厚重,弘治以前注重修胎,接痕不大明顯;正德以後及明末各朝接痕特別明顯,胎體更為厚重粗糙,民窯器物尤甚。多有「火石紅」的現象,俗稱「黃溢」。
釉面——最大特點為釉質肥厚,滋潤。青花瓷器中,大多皆為青白色,俗稱「亮青釉」,貫穿於整個明代的始末。
紋飾——主要有龍,鳳,麒麟,山水,人物,花鳥,走獸等。畫面豪放而瀟灑,筆意酐暢而純熟,構圖疏簡而高古。
器足——大件器物多為砂底,常有塌底,粘砂,跳刀痕。器足形狀有直圈足,平削圈足,壁型圈足,高足等眾多形狀。
款識——明代以前,景德鎮瓷器多不署款。永樂以後,開始在官窯器上書寫本朝年號款,干支款,圖記款等。多以青花書寫,兼有暗刻,凸印等。
款識特徵
明代瓷器的款識形式一般以書寫為主,極少有刻印的。前人總結的明代瓷器款識規律是:永樂款少,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雜。
永樂瓷器的款識為「永樂年制」。這是陶瓷史上第一次燒制的帝王年號款,「永樂年制」四字為篆書,四字雙豎行,印、刻寫或書寫於器里心。青花器為用青花書寫;白釉器、青白釉器多為印款;紅釉、青釉器多為刻款。永樂年號款無論刻、印、寫,「永樂年制」四篆體字的字體均較小。
永樂年號款只有四字篆書一種形式。凡見楷書四字、篆書六字或楷書六字,皆為偽托款。四字篆書款後來也有仿的,但仿品款識的字體筆道多為生硬折角,無柔和圓潤之感。
民窯器上的吉祥款仍較多,有福、祿、壽、辰等,字體由洪武時的草書為主,發展到隸、草、行三種寫款皆有。另外,永樂朝也有少量的圖把款。
宣德的款識不似永樂只在器里心,而是任何部位都在書寫。在形式上,宣德款有楷書也有篆書,其中楷書占了絕大部分。字數上,有六字也有四字,以六字為主;有六字雙豎行加雙圈,也有六字一行(橫豎均有)、四字一行橫寫或雙豎行。款識有用毛筆書寫的,也有刻寫的。
宣德民窯器仍有一些草書或隸書的福、壽字,也是多寫於器心。還有寫「大明宣德年造」的,而且"德"心上一橫省略,十分特別。
此外,從花紋、文字上看,偽制的花紋、文字一般都有不太周到的地方,花紋線條、文字筆劃或者殘缺,或者粗細不一樣。有的贗品圖紋甚至於顯得僵硬呆滯,一望而知系臨摹作品。
成化官窯器年號款以青花楷體六字雙豎行「大明成化年制」為主,體式比較統一,款的位置也大多數在器物底部。除六字楷書雙行款外,還有少量「大明年制」四字雙行楷書款。但無論官民窯產品,成化真品均無「成化年造」、「成化年制」四字款。
成化官窯器還有一種罐,款字只有一個「天」字,人稱天字款罐。這種一個字的官窯器為成化獨有,天字也極其有特色,字體極其肥胖 弘治官窯瓷器款識大體同於成化,仍以青花楷書六字雙行「大明弘治年制」為主,寫於器底。有少量篆書四字雙行寫款「弘治年制」,多位於器里心。還有少量紅彩楷書雙行「弘治年制」款及刻款。
弘治民窯器的款也較多,但較簡單,有「福」、「正」、「壬子年造」等楷款。
正德官窯年號款以青花楷書六字雙行「大明正德年制」和四字雙行「正德年制」為主,其中以後者居多。款字的清花色澤有濃有淡,色淡者顯得灰暗。另有紅彩書寫的楷書雙行「正德年制」款,色澤深者黑紅,淺者十分艷麗。此時的花盆、爐、洗等彩瓷,多為楷書四字一行刻款,位於器口沿下,也有刻於器底者。
民窯器上年號款為「正德年造」、「大明年造」及「天下太平」、「長命富貴」、「富貴佳器」等吉祥款。
嘉靖官窯年號款全為楷體,有四字雙行和六字雙行,以六字雙行「大明嘉靖年制」為主。也有六字一橫行、六字環行、四字錢文十字排列的。款識位置主要位於器底,也有寫於器口沿下邊的,還有寫於器物肩部的。除寫款外,也有少量刻款。
民窯器上的讚頌款、吉祥款較前朝興盛,且開始出現堂名款,如「滋樹堂」、「松柏草堂」、「郭仁堂」等等。
萬曆款識以書寫六字雙行「大明萬曆年制」為主,也有六字一行或三行的,還有四字雙行、四字環行、四字錢文十字排列的。款的書寫位置也很不固定,多數在器底,也有在器里心凹處的、肩部的、口邊的等。
萬曆各類民窯款大為增多,齋堂款如「玄陰堂」、「芝蘭齋」等;吉祥款如「萬福攸同」、「德化長春」、「福壽康寧」等;讚頌吉祥款如「玉堂佳器」、「天祿器」、「天祿佳器」、「上品佳器」等。
明末天啟、崇偵年間,署本朝年號款的官窯器少,但署前朝年號款的卻較多。不過,這些署前朝年號款的瓷器多為民窯粗製濫造,款識字體十分草率,排列雜亂。
鑑定方法
明朝是中國陶瓷史上一個重要發展階段,窯場數目空前增多,明朝生活陶瓷,建築陶瓷和其它類型的陶瓷製造大大地超過了以前歷代,展示了陶瓷業大發展的局面。由於制瓷工藝技術的不斷提高和實行「官搭民燒」制度,即工匠完成官方規定的任務後,可以進行自由經營,客觀上對手工業工人的積極性起到了促進作用。民窯不僅產量超過官窯,而且燒成了許多高質量的可以與官窯相媲美的瓷器。明代青花、五彩、鬥彩瓷器是瓷器生產的主流。
如何鑑定明代瓷器,具體說來,要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
一、造型
明代瓷器的造型,是鑑別真偽的重要依據。這是因為各類器型多能確切表現本時代的生活習慣、審美標準、風俗面貌和技術成就。若能諳熟並善於識別其形狀和神態,就掌握了一種比較可靠的鑑定方法。
對於明代的一些典型器型,特別是名貴品種,更應爛熟於心,形成固有的正宗概念。越是名貴的品種,便越會有人去仿製。在鑑別中,有了準確的器型概念,無須多究,便可一眼識破那些低劣的贗品;有了準確的器型概念,對那些貌似真品的偽作,經細心體察和揣度後,就能看出神離之處,找出其細微差別;有了準確的器型概念,就能善於體會各時代的不同風格和神態,對那些維肖的仿品,便能獨具慧眼,看出其雖維肖但不維妙之處,從而窺出破綻。明初洪武時期的青花瓷色澤暗黑,這主要是元末明初戰爭頻繁,蘇料進口中斷,使用國產青料造成的。
永樂、宣德年間瓷器製做也如明代國力一樣處於一個上升階段,尤其青花瓷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史稱「永宣瓷」。它的主要特點是:由於鄭和下西洋,從中亞伊斯蘭國家帶回了「蘇麻離青」料。在適當的火侯下,能燒成像寶石一樣的鮮艷色澤,但由於含鐵量高,往往會在青花部分出現黑疵斑點。
在掌握各時代瓷器品種的特徵及時代風貌的同時,應側重對器型的古拙、敦厚、粗笨、秀美、玲瓏、華麗等不同風格進行研究,詳加分析對比,摸清其演變規律。久而久之,便可充分利用不同器型特徵,熟練地鑑別真偽。明代永樂年間的器型古拙秀美,當時出現的一些精品,如白釉脫胎暗花盤碗,青花壓手杯之類,都是後仿品在造型等方面遠遠不可企及的;宣德時期造型種類明顯增多,並且製作精緻,獨出心裁,有些是空前絕後之作,若不具備很高的技術水平,難以仿製成功。故永宣青花器,僅見清代盛世康熙、雍正、乾隆時的仿品及民國時的贗作,除此而外其他時期少見。至於成化時期,器型惟重纖巧,大器較少,其碗、把杯、天字罐類,都出色地代表了當時輕盈秀致的風格,並為仿品所望塵莫及。弘治、正德時期雖器型品種不多,但卻端莊秀逸。嘉靖、萬曆以後,器型漸趨複雜,又有許多創新之作,風格上厚重古拙與輕盈華麗兼而有之,只是比起永宣時期的作品未免粗糙。
對於造型,要從以下幾點去觀察:器口、腹、底、柄、耳、頸、流、系、足以至器里。若能經常測量器體部位,體重厚薄,熟記大小,對於鑑定工作更為有利。
二、紋飾
瓷器上的紋飾,也和造型一樣,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對於明初永宣青花器上的暈散下凹斑痕等特有現象,在後代的仿品中都不能準確再現。在斷代和鑑別真偽時,觀察、比較同時期與相近朝代其他工藝品的圖案畫意等特徵也很重要。例如,明清兩代瓷器的畫面,就與同時代的織繡、竹、木、漆、牙、玉、銅、銀等工藝品裝飾,互有影響,一脈相通;又如成化時期瓷器的海上水八怪,纏枝蓮紋,也與前朝景泰掐絲琺瑯器上紋飾相同。如此等等,便可發現時代的特徵,找出共同的規律,無論是官窯還是民窯器物,都應作大量細緻的對比分析,便如永樂、宣德瓷器的纏枝蓮、海水龍、成化瓷的青花底足雙線特徵,正德瓷的回文,嘉靖、萬曆瓷的道教畫與鏤雕工藝,康熙瓷的雙猗牡丹、回影梅,雍正瓷的過枝花和皮球花等等,在決疑辨偽中,都有着重要的參考價值。
鑑定真偽,還可根據紋飾的筆法,遠近疏密的層次,筆力纖弱等等。
三、胎釉
就瓷器而論,胎為骨,釉為衣。細緻觀察胎體和釉面也是斷代和鑑別中必不可少的一環。
鑑定胎質時,可從器足的無釉處觀察,注意胎土淘煉的純淨與燒結的縝密程度。如著名的永宜細砂底器,露胎處均可見到金屬自然氧化形成的黑褐色星點或火石紅色;另外明代胎體迎光透視,都顯肉紅色而清代及民國仿品則為青白色。如以潔白細潤著稱於世的成化胎體,迎光透視顯牙白或粉白色,具有如脂似乳的瑩潤光澤。
對於明代各種不同的釉面觀察方法,除以眼目直觀外,必要時還可藉助放大鏡。觀察時更要注意釉質的粗細,光澤的新舊,釉面的厚薄,以及氣泡的大小、疏密的程度等特徵。對各時代釉面的典型表現,要牢記心中,如明代瓷器釉面都閃現不同程度的青白色,明早期釉面常有無色的自然開片及縮釉現象;明代宣德的桔皮釉,明代晚期黃釉釉面所閃現的血絲狀小紅點。另外釉面的新舊光澤也可說明真偽。對各時期施釉的厚薄,釉面的瑩潤與乾澀,釉質的縝密和疏鬆及濃縮、積釉等狀態也需掌握,這也是鑑定真偽的一個重要因素。如常見永樂白釉器口,底邊角與釉薄處閃白和閃黃,釉厚處閃淺淡青色。永樂翠青積釉處的氣泡密、玻璃質強,明代藍釉釉面表現的灰黑色調,明代宣德釉面的棕眼現象等等。所以,造型、紋飾、款識、釉色、胎質等鑑定方法必須同時並用,方能收到殊途同歸,全面一致的效果。
四、款識
明代瓷器各代款識千差萬別,憑款識特點來斷代和辨偽也就相當重要。體會各代款識的不同風格,首先可以從研究筆法入手,然後將真假實物款識,相互比照,結合實物,反覆審度其字體的結構、排列的形式、落款的部位,以及款字色澤的深淺濃淡等。另外,也應當注意總結同一時期及早期和晚期款識不盡相同的變化規律。
紋飾
明代瓷器紋飾裝飾主要以繪畫為主,也有刻花、劃花、印花、鏤雕等方法。從繪畫風格上看,無論人物、花鳥、飛禽走獸都極為生動豪放、富於畫意,線條舒展流暢;加之釉色純樸渾厚、豐富多彩,就更增加了畫面的美感。官窯瓷器的紋飾比較工整、細緻,民窯器物的紋飾筆法瀟灑、自由奔放,生動地表現了對現實美好生活的願望。
畫面題材很豐富,人物、花鳥、飛禽走獸無所不有,有些畫面取材於錦緞上的紋飾,或受小說木刻插圖的影響,或取材於戲劇、民間故事傳說等。有些內容尤其是在官窯器物上,反映了當時封建統治者的思想意識,有些則帶有封建迷信色彩。
明代所畫的人物比較挺拔,小孩兒頭比較肥大,不合比例,前額及後腦凸出,明代早期龍鱗畫得草率,龍爪畫得比清代簡單。此時八寶紋的排列多為輪、螺、傘、蓋、花、魚、罐、腸。後仿品有時忽略此點,在鑑定時應注意觀察。以文字作為裝飾內容的有梵文、阿拉伯文、壽字、福字等。[1]
概述
以景德鎮的青花為例:洪武時期青花色澤偏於黑、暗,紋飾上改變了元代層次較多,花紋繁滿的風格,趨向清淡、多留空白地;永宣時期青花以其胎釉精細,青色濃艷,造型多樣和紋飾優美而頗負盛名,其所用青料為進口的蘇麻離青;成化弘治、正德青花胎薄釉白,青色淡雅,其青料為國產的平等青; 嘉萬時期青花藍中泛紫,發色艷麗濃重,其青料為回青或回青與石子青混合使用;萬曆後期,天啟至明末青花藍中泛灰,青料為國產浙料。[2]
參考文獻
- ↑ 明代瓷器的特徵有哪些搜狗問問
- ↑ 明代瓷器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