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昌黎吹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昌黎吹歌

昌黎吹歌,是河北省昌黎縣的地方傳統鼓吹樂。昌黎三歌(地秧歌、民歌、吹歌)的重要組成部分。 昌黎吹歌是人們極為喜聞樂見的一種鼓吹樂藝術,主要以嗩吶吹奏樂曲,伴以一個堂鼓和一副小鈸,較大場面引進笙、管、笛、胡琴等民族樂器進行烘托。昌黎吹歌有着與其它藝術形式所不同的獨特風格。它技藝奧妙,內容豐富,善於表達喜、怒、哀、樂等思想情感,很多樂曲已被廣大人民群眾所熟悉和喜愛。所演奏的樂曲大體可分為三類,即秧歌曲、漢吹曲和牌子曲。

2018年11月,《昌黎吹歌》入選河北省第五批省級非遺項目,項目傳承人為宋逢彬張寶海

基本內容

中文名:昌黎吹歌

遺產類型:傳統音樂

非遺級別:省級

傳承人:宋逢彬、張寶海

申報單位:河北省昌黎縣

批准時間:2018年11月

編號:05—0017、05—0018

文化淵源

吹歌又稱鼓吹樂、喇叭,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民間音樂。鼓吹樂在全國源遠流長,但流傳到昌黎,實際是從清雍正年間(1723年至1725年)在昌黎廣泛傳開。在建國以前,主要是婚、喪、嫁、娶和春節扭秧歌,聘請鼓吹樂。建國後,隨着人民安居樂業,生活不斷提高,每逢喜慶和節日開展文藝活動,都要動用鼓吹樂,或者是農業豐收,工業革新,也往往聘請鼓吹樂向領導機關報喜。在縣委、縣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縣文化部門先後三次對其進行了大規模的挖掘整理,組織了吹歌研究會,僅註冊會員就達300餘名。完善了吹歌藝術檔案,舉辦了有影響的吹歌活動,鼓吹樂成為群眾娛樂活動的一種主要形式。

昌黎吹歌既是昌黎地秧歌伴奏的主要樂曲,又可自成體系,單獨吹奏。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吹歌藝術伴隨着昌黎地秧歌節目《跑驢》、《鋸缸》、《撲蝶》等名揚國內外。這一藝術的發展在當時可稱之為鼎盛時期。受「文革」影響,吹歌藝術曾一度中斷,吹歌藝人更是青黃不接,從而導致吹歌這一種傳統民間藝術的繼承、發展出現了危機。

隨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昌黎吹歌又被賦予了新的時代內容。無論是紅白喜事、還是開業慶典、商品促銷、晨練等到處都可以聽到吹歌聲。吹歌伴奏秧歌還參加了秦皇島亞帆賽開幕式、北京龍潭廟會、瀋陽國際秧歌節、浙江金華全國「群星獎」廣場舞大賽、北京奧林匹克廣場藝術節、河北省民間藝術節等重大的演出和比賽活動。這一古老的民間藝術再次得以弘揚,名傳國內外。粗獷、高亢、雄渾的昌黎吹歌同時也作為一張特色文化名片,成為向外界宣傳昌黎的重要媒介。

演奏工具

昌黎吹歌使用的是嗩吶(喇叭)。有4種型號。即長0.6尺的海笛子、長0.8尺的三機子、長1.2尺的二杆和長1.4尺的大杆。因常用二杆吹奏昌黎秧歌調,人們常稱二杆為大杆喇叭。各種型號嗩吶都有喇叭碗、喇叭杆、浸子、托氣牌、咀子5部分組成。

昌黎吹歌所用的嗩吶分為四種,即高音海笛子、次高音三機子、中音二杆子、低音大杆兒。用這四種嗩吶配套演奏,能把人們的喜怒哀樂模擬得惟妙惟肖。昌黎吹歌曲目分三類,即秧歌曲、漢吹曲和牌子曲。對這些樂曲進行「學舌」、「對奏」、「加花」、「減字」等藝術處理,能達到豪放逼真、沁人肺腑的效果。昌黎吹歌知名藝人陳玉成曾被時人譽為「喇叭王」,他吹奏的《句句雙》、《百鳥音》等曲目,曾錄製成唱片,在全國器樂界頗有影響。

演奏內容

昌黎吹歌所演奏的樂曲,大體分為3類:即秧歌曲、漢吹曲和牌子曲。

秧歌曲

秧歌曲為昌黎秧歌的伴奏曲。其曲式短小而完整,結構嚴謹,節奏明顯,歡快流暢,富有濃郁的鄉土氣息。演奏的一般規律是慢板起樂、中快吹奏、快板終結。為保證全曲結構合理,慢而不拖,快而不亂,因而常在樂曲旋律上加花或減字。

漢吹曲

曲目較多,開始一個樂句常奏成散板,稱為引子。之後由四分之二拍節進入四分之四拍節,演奏一段時間後,再進入四分之二拍節。如此不斷反覆吹奏。最後在速度逐漸加快中結束。

牌子曲

是一種套曲形式,曲體較長,結構複雜。演奏中一般不做大的反覆,而且在演奏秩序上不能顛倒。牌子曲的特點是演奏中常出現打手和出鼓。打手是從樂曲某一句的強拍開始,出現即興的自由散板。出鼓是演奏中剌叭突然休止,以擊打鼓點單獨演奏一段時間,使場面出現抑、揚、頓、挫的氣氛。

演奏形式

昌黎吹歌的吹奏圖式分坐式、走式兩種。

坐位圖式

昌黎吹歌的坐位圖式,視場地條件而定。一般坐在大門東側,面朝西,掌杆喇叭居右,跟隨喇叭居左,司鼓坐在掌杆喇叭右前方。小釵坐在跟隨喇叭左前方。如果是兩班喇叭演奏,則大門東西兩側各坐一班。

走式圖式

串街為秧歌伴奏和喪祭活動中的送行、出殯,則要邊走邊吹。掌杆喇叭居右,跟隨喇叭居左,司鼓和小釵跟隨其後。如遇較大演奏場面,吹奏人員較多,掌杆喇叭則居中,其它跟隨喇叭或居兩側或隨其後。

吹歌流派

昌黎吹歌是一種競爭性極強的社會職業。吹歌藝人為了爭創名家,人人都苦心磨練提高技藝。這樣,既促進吹歌藝術的不斷發展,又自然形成派別。大體分為南派和北派兩個流派。

南派

民國初年(約1913年),巢莊吹歌藝人巢振東(人稱巢老四)經營喇叭鋪,廣交吹歌藝人。在昌黎、灤縣、樂亭一帶成為一位很有名氣的年輕吹歌領頭人。樂亭有個著名吹歌藝人王德義,家境敗落,生活窘迫,受巢老四解囊相助,王德義攜帶家眷投奔巢莊定居。於是二人攜起手來,為巢莊喇叭鋪培育人才。首先從王德義之子王躍權和巢老四之子、侄巢善青、巢善文、巢善福、巢善龍等開始艱苦訓練,不到幾年,造就出一支年輕力壯、技藝超群的吹歌隊伍。後來,又有吹歌藝人鎖躍先攜子鎖向文(白棗林人)、著名吹歌藝人閆錫九(號稱閆三胡,摩天莊人)、皇后寨吹歌藝人劉金鳳、劉志鳳、西新庄子著名吹歌藝人梁老相(外號大花鞋)、梁老秀(外號小花鞋)、丁村吹歌藝人李善寶、李善惠等相繼投奔巢莊喇叭鋪入伙,形成一支龐大的吹歌隊伍,有吹歌藝人30多名、花轎10乘。常年流動於昌黎、灤縣、樂亭、盧龍、古冶及東北瀋陽、通遼、四平、綏中等地區。他們獨創自己的吹奏風格,旋律優美,韻味十足,獨樹一幟。因巢莊地處昌黎縣南部,所以稱南派。

北派

位於昌黎縣東北部的解官營吳家喇叭鋪為喇叭世家,第三代傳人著名吹歌藝人吳國勝,技藝高超,號稱東半邊天。其子吳殿奎成為冀東吹歌七傑之一。他與著名吹歌藝人顧炳珠(顧佃子人,當時隸屬昌黎)、金財(遷安人)、張秉雲(撫寧人)結拜把兄弟。他們共同聯手發展壯大吳家喇叭鋪。相繼又同吳殿文、吳殿元、蔡長珍以及下一代的吳慶余、吳慶升、吳殿陽、吳慶隆等,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大膽創新,進一步豐富吹歌的內容。尤其是吳慶余技藝超群,除吹奏嗩吶外,還能吹笙、管、笛、簫,卡戲、拉琴,又是司鼓高手,藝術造詣頗深,他的吹歌,走遍北京、石家莊、吉林、瀋陽等地。1991年,被縣文化局譽為吹歌演奏家。在吳家喇叭鋪吹歌藝人班子之外,還有著名吹歌藝人周殿壁、張文祥等人,他們的演奏風格與吳家吹歌藝人相似,所以,統稱為北派。

建國後,昌黎城關又湧現出一支學院派吹歌藝人,稱之為新派。他們在繼承南、北兩派吹歌技藝的基礎上,大膽革新,平添吹歌藝術上的新意。在沿襲舊的曲調上穿插不少新的聲韻,顯得獨特。

代表人物

昌黎吹歌藝人主要代表人物有陳永成王德義巢振東等。

陳永成

(1901~1938),繞灣村人。出身嗩吶世家。自幼隨父學藝,吹奏音調與眾不同,具南北兩派之所長,被稱為吹奏奇才。他演奏活動的地區主要在東三省,因在灤縣與人對台賽獲勝,被譽為喇叭王。他吹奏的主要曲目《百鳥音》、《句句雙》、《三風》、《一枝花》等,灌制唱片流傳。

王德義

(1863~1942),原藉樂亭,最後落戶昌黎縣巢莊,是昌黎南派吹歌的宗師。主要吹奏曲目有《三風》、《四來》、《雁兒落》等。

巢振東

(1893~1963),巢莊人。出身喇叭世家,南派吹歌的當家人,是吹歌界威望很高的領班。主要曲目有《四來》、《雁兒落》、《柳青娘》等。

王躍權

(1912~1991),王德義之子,吹奏曲目很多,有曲庫之稱。76歲高齡時,氣力充足,音調清脆,足見功力之深。他吹奏的曲目,灌制唱片流傳。他在吹奏時,兩肘、兩肩、頭頂各放一碗水,吹奏完畢,碗不動,水不撒。他長期活動於昌黎、樂亭、盧龍、灤縣、古冶及東北各地。主要曲目有《百鳥音》、《三風》、《雁兒落》、《影調》、《四來》、《大柳謠金》等。

巢善文

(1912~1964),楊柳莊人,出身喇叭世家,建國前去東北與顧炳珠辦鼓樂社,和王躍權多次參加對台演奏,是南派吹歌的主力,1956年,參加古冶音樂社。主要曲目有《三風》、《雁兒落》、《句句雙》、《影調》等。

巢善福

(1917~1987),巢莊人,出身喇叭世家。主要曲目有《三風》、《影調》、《句句雙》、《柳青娘》等。

閆錫九

(號稱閆三胡)(1900~1981),摩天莊人,是全縣頗有名氣的吹歌藝人,擅長吹奏秧歌曲。

李秀榮

(1922年生),東倉上人。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去瀋陽參加鼓樂社。擅長吹嗩吶和橫笛。為縣文化館錄製了音響資料。1991年,被縣文化局評為吹歌藝術家。主要曲目有《八條龍》、《三風》、《滿堂紅》等。

吳殿奎

(1931年生),解官營人。出身喇叭世家,是北派吹歌的領班人。和著名吹歌藝人顧炳珠、金財、張秉雲結拜為把兄弟,為冀東吹歌七怪之一。

吳慶余

(1921年生),歇馬台人,出身喇叭世家。他除吹喇叭外,還能吹笙、管子、卡戲,又擅長司鼓。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被聘到河北省藝校整理民間藝術。1955年,應邀先後到北京軍區文工團、北京總工會文工團、中央歌舞團等專業團體傳授秧歌曲。1958年,參加縣文工團。1985年,為縣文化館錄製大量吹歌音響資料。1992年,被縣文化局評為吹歌藝術家。主要曲目有《四來》、《一枝花》、《金沙灘》、《繡燈籠》、《鋸大缸》、《撲蝴蝶》等。

吳慶隆

(1931年生),歇馬台人,出身喇叭世家。隨胞兄吳慶余到河北藝校、北京軍區文化團、北京總工會文工團、中央歌舞團傳授秧歌曲。1985年,為縣文化館錄製吹歌音響資料。1991年,被縣文化局評為一級吹歌演奏員。主要曲目有《四來》、《金沙灘》、《繡燈籠》、《一枝花》等。

周殿壁

(1917~1992),西張各莊人。和著名吹歌藝人陳德、陳永成搭班從藝,是北派的著名吹歌藝人。1955年,隨同秧歌藝人周國寶、周國珍、張謙等到河北藝校傳授秧歌,由他伴奏。1991年,被秦皇島市評為吹歌藝術家。

汪錫九

(1945年生),城關二街人,是新派代表人物之一。1987年,為香港音像公司錄製吹歌磁帶一盒。1990年,在秦皇島亞帆賽開幕式上擔任秧歌伴奏。1991年,參加河北省春節聯歡晚會。同年,被縣文化局評為吹歌藝術家。

馬喜華

(1943年生),城關三街人,是新派代表人物之一。1962年,考入天津音樂學院,學吹嗩吶。1964年,參加前線歌舞團。他學會吹奏大嗩吶、小嗩吶、笙、笛、單簧管、薩克斯等多種樂器,技藝比較全面、純熟。經常演奏嗩吶獨奏曲《百鳥朝鳳》、《慶豐收》、《歡慶勝利》等,傳統曲目有《三風》、《老關調》、《鷓鴣》、《趕軸》等,是新派吹歌隊伍中最有實力的藝人之一。

史德陽

(1944年生),城關二街人,是新派代表人物之一。1987年,為香港音像公司錄製吹歌磁帶1盒。1990年,為秦皇島市亞帆賽開幕式伴奏。1991年,參加河北省春節聯歡晚會演奏。同年,被縣文化局評為吹歌藝術家。

宋逢彬

(1949年生),城關五街人。是新派代表人物之一。他技藝熟練,能吹嗩吶、笙、小號等中外樂器。代表唐山地區參加省匯演。主要曲目有《百鳥朝鳳》、《送糧路上慶豐收》、《山里來了售貨員》等。

榮譽記錄

2018年11月,《昌黎吹歌》入選河北省第五批省級非遺項目,項目傳承人為宋逢彬張寶海[1]

參考文獻

  1. 昌黎吹歌豆丁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