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榮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昌榮鎮隸屬於江蘇省興化市,原名唐子鎮,始建於唐朝初年,是江蘇省興化十大古鎮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為紀念革命烈士嚴昌榮同志,易名為昌榮鎮。鎮內有著名的蒿坡廟、木塔寺和昭陽十二景之一--木塔晴霞。
昌榮鎮地處興化腹部,全鎮總面積61.83平方公里,行政村13個,居委會1個,總人口30396人(2017年),非農業人口3914人,第三產業從業人數7426人,第三產業增加值1247萬元,運輸車輛86輛,運輸船隻438條。[1]
歷史沿革
昌榮鎮原名唐子鎮,始建於唐朝初年,相傳因唐太宗李世民敕封"大唐子民"李姓聚居而得名。後因紀念革命烈士嚴昌榮而易名為昌榮鎮。
區位優勢
昌榮鎮交通區位優勢明顯,水陸皆成"井"形結構。水上,東西走向的車路河、白塗河與南北走向的西塘港、鹽靖河在鎮內相交;陸上,東西走向的興東公路、昌合公路與南北走向的寧鹽一級公路,寧靖鹽高速公路同在鎮內相交。鎮內文化教育、醫療衛生、有線電視、供電、供水、電信、交通等基礎設施俱全,已成為泰州市重點規劃建設的十大中心集鎮之一。全鎮現有企業296家,已經形成化工、建材、船舶修造、服裝、脫水蔬菜、糧飼加工六大系列;農業經濟初顯特色,主要有優質粳稻、棉花、藥材、蔬菜、特色畜禽及水產養殖。
商貿優勢
昌榮商貿優勢明顯。昌榮集鎮是興化腹部的中心集鎮,集鎮功能齊全。昌榮鎮本着"經營集鎮,民資建鎮"的理念,加大集鎮開發力度,昌榮商貿大廈、金水灣商貿城、昌都國際花園相繼破土動工。隨着昌華路、北昌路的開工建設,集鎮三縱二橫的交通格局已現雛形,昌榮區位優勢明顯。興東公路、寧鹽一級公路在此交匯,寧靖鹽高速公路貫穿南北,昌合公路與興長鐵路緊密相連。車路河、白塗河、唐港河、鹽靖河穿境而過,水陸交通便捷。華達碳素、黃河水泥、亞寶食品、錦泰石化等企業在鎮內落戶。園區建設漸趨規模,唐子工業園和富民高效示範園功能齊全,設施完備。[2]
經濟發展
綜述
2008年全鎮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49億元,占目標的107.4%,同比增長18%。其中工業增加值0.67億元,占目標的105%,同比增長36%;農業增加值1.21億元,占目標的105%,同比增長6%;建築業增加值0.21億元,占目標的117%,同比增長24%;服務業增加值1.41億元,占目標的110%,同比增長11%;實現財政收入950萬元,占目標的110%,同比增長130%;。完成一般預算收入300萬元,占目標的107%,同比增長17%。
第二產業
工業發展勢頭明顯提升。2008年實現工業利稅5230萬元,工業技改投入7500萬元,工商稅收710萬元,同比分別增長23%、36%、69%,工業經濟的主體地位進一步凸現。在推進工業經濟發展過程中,一是全力推進招商引資。全年完成招商引資3000萬元,招引項目11個。二是傾力打造園區。投入100多萬元,加快工業集中區建設,先後完成了工業集中區昌唐路建設及兩側的綠化、亮化工程,完成了南北走向的經四路建設,工業集中區基礎設施日益完善。
第一產業
結構調整步伐明顯加快。我們把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當作政府工作的重心,用現代工業理念謀劃農業發展,用抓工業的手段來抓農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區域優勢農業產業帶和優勢農產品,不斷提高農業效益,促進農民增收。制訂獎勵措施和扶持政策,鼓勵發展高效農業,鴨業經濟效益繼續放大。通過經紀人牽線搭橋,與藥材公司簽訂合同,實行訂單種植,新增藥材品種黃蜀葵種植面積300多畝,逐步恢復藥材種植傳統產業。
興化市昌榮鎮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現代高效農業發展方面,動作頻頻,成效顯著,在大力發展昌榮鴨業的同時,2008年昌榮鎮將出資5萬元,依託興化市亞寶食品有限公司,流轉鹽北村秦莊組100畝地,在夏收後建100畝蔬菜大棚基地,大力發展現代高效農業。昌榮鎮組織40多名蔬菜種植大戶和能手赴我市的堡、臨城及周邊東台、大豐部分鄉鎮觀摩學習、考察取經,同時鎮政府決定,在每個鋼架市補1500元的基礎上,拿出1500元進行補貼,此舉極大地調動了種植戶們種植蔬菜的積極性,充分保障了100畝蔬菜大棚基地夏收後的啟動建設。
2008年以來,興化市昌榮鎮從本鎮的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因勢利導,採取技物結合的方式開展農業科技培訓,取得了預期的效果。一是緊扣農時精心備課,重點圍繞秋熟作物後期田管、病蟲防治及秋播準備工作、新技術推廣應用等方面進行,力求授課內容與生產實際相統一,講課技巧與農民習慣相協調,技術推廣與農事重點相一致,最大程度地調動農民聽課興趣;二是有的放矢安排物資,夏天適度安排肥皂毛巾摺扇,秋播適度安排蔬菜種子等,利用適度的物質刺激,吸引農民參加培訓;三是有條不紊發放物資,做到預先宣傳,現場登記,培訓結束後統一領取,確保培訓有始有終;四是統籌集約準備物資,按一班100元左右的成本(約批發200袋蔬菜種子的代價),利用站有資金,及早備貨。通過技物結合的方式,有效破解了農民培訓的"四難"問題。[3]
社會事業
教育工作
為貫徹落實市教育局勤政廉政建設暨政風行風評議集中行動工作會議精神,加強我鎮教育系統勤政廉政建設和做好2006年教育系統民主評議政風行風工作,促進教育系統政風行風建設,切實解決人民群眾關注的教育熱點問題,優化教育發展環境,推進教育事業健康發展,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特制定本方案。
指導思想和工作目標:
指導思想: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省市工作會議精神,不斷強化學校負責人勤政廉政和自覺接受監督意識,緊緊圍繞教育改革發展的中心工作,以樹立教育形象、辦人民滿意的教育為目的,以規範全鎮教職工的從教行為、規範教育收費行為、嚴肅招生考試紀律、加強師德教育為重點,按照"誰主管誰負責"和"管行業必須管行風"的要求,實行統一部署、統一行動,着力改善和優化教育發展環境,促進教育事業健康發展。
目標任務:堅持標本兼治、綜合治理、糾建並舉、評建結合的原則,廣辟渠道、廣納群言,採取多種形式徵求社會各界的意見和建議,找准問題,分析原因,紮實整改,着力糾正教育亂收費等不正之風,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堅持把勤政廉政建設和政風行風建設與教育改發展的中心工作結合起來,以學校負責人帶頭廉潔自律,強化教師隊伍管理和治理教育亂收費為重點,以良好的政風行風促進教育事業的發展,以教育教學工作的實績體現勤政廉政建設和行風建設的效果;完善制度建設,建立健全懲防結合的長效機制。努力實現教育行風建設"三明顯、一提高"的目標,即:規範教育收費行為,使教育亂收費舉報數為零;規範招生行為,使各類招生秩序明顯好轉;規範教師從教行為,使師德失范問題明顯減少;用實實在在的工作成效取信於民,提高人民群眾對教育工作的滿意度。
基礎建設
鎮村面貌發生明顯變化。一年來,我們以"城市化集鎮"和"四村同創"工作為抓手,切實加快集鎮建設步伐和新農村建設步伐。一是集鎮品味不斷提升。今年投入近20多萬元,完成了寧鹽路西側的綠化工程。開工建設了總預算400萬元的昌華路和北昌路,集鎮環境進一步改善。同時昌榮商貿大廈、金水灣商貿城等一批集鎮開發項目相繼竣工,蘇果超市等綜合性市場在新區落戶,集鎮不斷做大做美。二是新農村建設不斷深入。2008年確定欣榮村、唐子村、傅家村、鹽北村等四個村為村莊環境整治重點村,先後投入近100萬元,按照"八化"的要求,以點帶面,逐步展開,整治效果明顯。同時完成鎮村25條河道的疏浚,長17公里,疏浚土方近14萬方。
社會保障
社會和諧程度明顯提高。一年來,我們堅持以人為本,高度重視和諧社會建設,大力促進社會事業發展,努力提高社會和諧程度。一是水利設施建設步伐加快。針對全鎮水利基礎設施較為薄弱和村級經濟困難的現實,按照水利設施三年建設規劃,去冬今春,想方設法,統籌兼顧,投入近150萬元,新建了防洪閘10個、排澇站8座。二是平安創建初見成效。千方百計改善派出所、司法所辦公條件,開展了普法教育和"平安昌榮"創建活動,提高了全鎮幹部群眾的法制水平。
住房建設
昌榮鎮每年有200戶左右的人民群眾需要更新房屋,總面積約3萬平方米左右。為了加快集鎮建設,擴大規模,提升市場購買力,鎮裡最近出台了相關政策,鼓勵、扶持群眾到集鎮購買住宅、商鋪,同時完善了村鎮建設規劃。停止農村新批農民宅基地和別墅地,促進農民進鎮。昌榮鎮政府大樓是象徵着昌榮的政治、經濟、文化不斷繁榮昌盛的標誌性建築。她處於古鎮新區東首,與交通要道鹽寧一級公路緊緊相鄰,其前後左右有500畝左右可用於開發建設的土地。本着"大招商、招大商"和經營集鎮的理念,鎮政府計劃分批整體出讓給各路開發商進行開發經營。實行商業街、高中檔居民住宅、公益功能服務區等多種模式並舉開發,結合古鎮歷史文化,打造具有古色韻味,現代氣息,水鄉特色的"幸福小鎮"。[4]
風景名勝
被列為"昭陽十二景"之一,距今1200年歷史的"木塔晴霞",是僅次於"陽山夕照"的古老景觀。據史籍記載,唐朝長慶年間(821年-824年),德道高僧德信禪師雲遊到被唐王李世民敕封為"大唐子民"李姓聚居的東海海防重地唐子鎮(古稱唐營),萌升"駐錫梵修"之意,在唐穆宗李恆恩准後,便有了千年古剎"敕建木塔禪寺"。千年古剎飽經歷代戰火及自然災害,幾度興廢。2002年,木塔村在舊址按原貌重新進行了修建,一座直徑四米、高十三米的木塔,一座護衛在木塔外圍的高二十三米的七層磚塔也即將建成,木塔晴霞這世間少有的奇觀,也將得以煥發出新的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