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崑山市花橋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崑山市花橋鎮,位於江蘇省東南部,崑山市東部,地處蘇滬交界處,東鄰上海市嘉定區安亭鎮,有「江蘇東大門,蘇滬大陸橋」之稱。

全鎮行政區域面積85.436平方公里,轄19個社區、9個村,在實際行政管理中呈「南北分治」格局:南部為花橋經濟開發區,與花橋鎮實行「區鎮合一」體制,轄15個社區、3個村,面積50.09平方公里,人口122311人(2016年末);北部蓬朗地區的6個社區、6個村由崑山經濟技術開發區代管。鎮人民政府駐花溪社區花溪路358號。

花橋鎮是典型的江南水鄉,經濟結構長期以農業為主,主產水稻、三麥和油菜。改革開放後,第二產業崛起。2006年設立花橋經濟開發區和花橋國際商務城後,依託緊鄰上海的地緣優勢,服務業成為主導產業。

2019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335.6億元,增長7.2%花橋鎮交通發達便捷,312國道、滬寧高速公路、同三高速公路、京滬鐵路、滬寧城際鐵路、京滬高速鐵路、上海軌道交通11號線穿境而過。花橋鎮先後獲得全國環境優美鎮、國家衛生鎮等榮譽稱號,花橋國際商務城先後獲得「中國10大最佳服務外包園區」、「服務外包認證國家示範區」等榮譽稱號。[1]

中文名: 花橋鎮

行政區劃代碼: 320583108

所屬政區: 江蘇省蘇州市崑山市

地理位置: 江蘇省東南端,崑山市東部

下轄村居: 21個社區、9個村

行政區域面積: 85.436平方公里

實際管轄村居: 15個社區、3個村

實際管轄面積: 50.09平方公里

政府駐地: 花溪社區花溪路358號

總人口: 122311人(2016年末)

戶籍人口: 40972人(2016年末)

電話區號: 0512

車牌代碼: 蘇E

郵政編碼: 215332

地區生產總值: 335.6 億元(2019年)

建制沿革

夏商時期,今花橋境域屬揚州。

春秋時期,屬吳國婁邑。

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越滅吳,境域屬越國。戰國中期,楚威王(公元前339~前329年)滅越,為楚地。

秦代,屬會稽郡婁縣。

西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屬荊國婁縣。高祖十一年,荊國除,婁縣屬會稽郡。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立吳國治荊國舊地,婁縣屬之。

景帝四年(公元前153年)吳國廢,立江都國治吳國舊地,婁縣屬江都國。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江都國廢,婁縣屬會稽郡。

新莽始建國年間(公元9—13年),婁縣更名婁治,屬會稽郡。東漢建武十一年(35年),復名婁縣,仍屬會稽郡。永建四年(129年),分會稽郡置吳郡,婁縣屬吳郡。

南朝梁天監六年(507年),分婁縣置信義縣,屬信義郡。大同初年(535—536年),分信義縣置崑山縣,今花橋境域始屬崑山縣。

隋開皇九年(589年),撤崑山縣;開皇十八年(598年),復置崑山縣,屬蘇州。

南宋淳祐十二年(1252年),崑山縣劃為九鄉二十四保,今花橋境域屬永安鄉。

清雍正二年(1724年),分崑山縣置新陽縣,兩縣同城分治,今花橋境域仍屬崑山縣永安鄉。清代中期,黃渡某營盤兵丁來此張貼告示,此地尚未命名,兵丁遂在今三角街市河段一座跨越南北的木橋處詢問百姓,得知木橋周圍群眾大都姓花,故名花家橋。宣統元年(1909年),推行地方自治,今花橋鎮境域分屬安亭鄉、菉葭浜鄉和蓬閬鄉。

民國元年(1912年)崑山縣、新陽縣合併為崑山縣,今花橋境域屬崑山縣。

民國十八年(1929年),江蘇省調整縣以下行政區劃,崑山縣劃分為10個區,329個鄉、39個鎮。原安亭鄉、菉葭浜鄉合併為第三區,轄5鎮37鄉,其中今花橋鎮境域大體包含花家橋鎮、安亭鎮、徐公橋鎮、天福庵鎮、逢善鄉、金城鄉等鄉鎮。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6月,崑山縣調整劃分為8個區,41個鄉、24個鎮。第三區亦稱自治實驗區,轄花家橋鎮、菉葭浜鎮、天福庵鎮、安亭鎮、徐公橋鄉、金城鄉等4鎮4鄉。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崑山縣調整劃分為11個區、72個鄉鎮,其中花橋鎮、金城鄉劃為第七區,天福庵鎮屬第五區,徐公橋鄉屬第九區。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9月,崑山縣改劃為8個區、64個鄉鎮,原第七區和第九區合併為新的第三區,轄花家橋鎮、天福庵鎮、菉葭浜鎮、安亭鎮、徐公橋鄉、金城鄉等4鎮4鄉。同年12月,第三區改稱菉葭區。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12月,崑山縣改劃為1個區,26個鄉、1個鎮。其中在今花橋鎮範圍內,原花家橋鎮、金城鄉合併成立花溪鄉,原天福庵鎮、安亭鎮、泗橋鄉、徐公橋合併成立安亭鄉。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1月,縣下設督導區,花溪鄉、安亭鄉隸屬縣第三督導區。5月,花溪、安亭解放。7月,區、鄉建立人民政權,其中花溪鄉、安亭鄉屬蓬閬區。11月,蓬閬區劃出菉葭、花溪、安亭3個鄉,新建菉葭區,轄菉葭、花溪、安亭3個鄉,今花橋鎮境域分屬花溪鄉、安亭鄉。

1950年1月,劃設小鄉鎮,花溪鄉、安亭鄉劃為金城鄉、花溪鄉、雞鳴鄉、天福鄉、公橋鄉、新安鄉6個鄉,屬菉葭區。

1956年3月,菉葭區、蓬閬區合併為菉葭區,轄花溪鄉、公橋鄉等8個鄉鎮;8—12月撤區並鄉,撤銷菉葭區,原花溪鄉、公橋鄉合併設立花橋鄉。

1958年,撤銷花橋鄉,成立花橋人民公社,實行政社合一。

1983年6月,政社分設,花橋人民公社改為花橋鄉。

1986年12月,撤銷花橋鄉,設立花橋鎮,以原花橋鄉行政區域為花橋鎮行政區域。

1989年9月,撤銷崑山縣,設立縣級崑山市,花橋鎮屬崑山市。

2003年12月,撤銷花橋鎮、蓬朗鎮,合併設立新的花橋鎮,以原花橋鎮、蓬朗鎮的行政區域為新花橋鎮的行政區域,鎮人民政府駐花橋集鎮;原蓬朗鎮行政區域內的各項工作委託崑山經濟開發區管理。

2006年8月,成立省級花橋經濟開發區;9月,實行「區鎮合一」體制。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58年8月,花橋人民公社成立時轄10個大隊;10月,因提倡軍事化,10個大隊改為10個營,營下設連,連下設排。

1959年5月,10個營改設為27個農業大隊、1個漁業大隊和1個副業大隊。

1961年,祁巷大隊分劃出上岸大隊。

1962年3月,調整人民公社規模,星浜大隊分劃出星生大隊。花橋人民公社轄32個生產大隊,其中農業大隊29個,漁業和副業大隊3個。

1966年,星建、星福2個大隊合併為建福大隊,全公社有28個農業大隊,1個漁業大隊。

1982年1月,楊家大隊更名為聚揚大隊,光輝大隊更名為三巷大隊,星龍大隊更名為曹村涇大隊,星莊大隊更名為新胡大隊,星樂大隊更名為新廟大隊,黎明大隊更名為蓬善大隊,星光大隊更名為鮑涇大隊,星生大隊更名為珠翠大隊,星聯大隊更名為蘆浦大隊,光明大隊更名為古巷大隊,新農大隊更名為曹安大隊,新豐大隊更名為新浦大隊。時花橋公社境內有3個自然鎮,29個生產大隊,221個自然村。

1983年6月,花橋鄉成立,29個生產大隊改為29個行政村,有生產隊271個。

1984年,全鄉271個生產隊改為271個村民小組。

1986年12月花橋鎮成立時,轄上岸、祁巷、陶家、陸巷、東涇、薛家、趙家、聚楊、周涇、石頭、三巷、利生、順楊、蓬善、珠翠、鮑涇、曹村涇、新胡、新廟、建福、星浜、古巷、姚南、蘆浦、公橋、曹安、新東、新浦、水產等29個行政村、1個社區。計275個村民小組,3個居民小組。

2000年11月,徐公橋村併入新浦村,珠翠村併入星浜村,石頭村併入周涇村,聚楊村併入上岸村,鮑涇村併入蓬善村,新廟村和曹村涇村併入建福村(後更名為天福村)。

2001年8月,陸巷村、陶家村合併,成立金城村;祁巷村併入東涇村;薛家村、趙家村合併,成立集善村;順楊村、利生村、水產村合併,成立順楊村;蘆浦村、三巷村合併,成立巷浦村;古巷村、姚南村合併,成立古南村。

2003年5月,撤銷曹安村,設立新安社區;撤銷新東村,設立橫漕社區;撤銷新浦村,設立徐公橋社區。6月,設立曹安街道,轄新安社區、橫漕社區和徐公橋社區。2006年成立花橋經濟開發區後,曹安街道自然消亡。

2006年6月,設立花溪社區、花安社區。此時花橋鎮轄新安、橫漕、徐公橋、花溪、花安、花橋6個社區,上岸、東涇、金城、集善、順楊、古南、蓬善、天福、新胡、星浜10個行政村,139個自然村。

2007年2月,設立花橋街道、曹安街道,街道辦事處為花橋經濟開發區管委會的派出機構,副科級建制。花橋街道轄花溪社區、花安社區和花橋社區,曹安街道轄新安社區、橫漕社區和徐公橋社區。

2008年4月,設立蓬萊社區,隸屬蓬朗街道,由崑山開發區代管。

2009年2月,設立蓬苑社區,隸屬蓬朗街道,由崑山開發區代管。

區劃詳情

截至2016年,花橋鎮共轄21個社區、9個村。其中花橋鎮實際管轄鎮域南部花橋經濟開發區的15個社區、3個村,北部蓬朗區域的6個社區、6個村由崑山經濟技術開發區代管。

花橋街道

花溪社區、花安社區、集善社區、花橋社區、天福社區、聚福社區、橫墅江社區

曹安街道

徐公橋社區、新安社區、橫漕社區、時代社區、綠地社區、星浜社區上岸村、東涇村、金城村崑山經濟技術開發區代管

蓬朗街道

蓬朗社區、蓬曦社區、蓬萊社區、蓬苑社區、蓬晨社區、蓬欣社區邵涇村、馬塘村、通輝村、蓬朗村、小連村、石林村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花橋鎮位於江蘇省東南端,崑山市東部,昆(山)嘉(定)青(浦)三縣結合部,有「江蘇東大門」之稱。東與太倉市城廂鎮、上海市嘉定區安亭鎮接壤,南與上海市青浦區白鶴鎮、趙屯鎮交界,西與玉山鎮、陸家鎮相連,北與周市鎮、太倉市城廂鎮毗鄰。轄區東西最大直線距離5.4公里,南北最大直線距離8.2公里,地跨東經121°02′26″—121°09′42″,北緯31°16′04″—31°21′21″,總面積50.09平方公里。鎮人民政府駐花橋集鎮花溪路,西北距崑山市人民政府13.5公里。

地質

花橋鎮境域系華東陸台範圍江南古陸地帶,古時受黃浦江回潮影響,泥沙逐漸沉積,成土母質為河湖相沉積,局部地區兼有江海沉積,地下7—140米深度之內均為第四紀疏鬆堆積物所覆蓋,成陸年代約在距今5000—6000年之前。

花橋鎮是崑山市軟土分布相對最發育的部位,軟土以淤泥質粉質粘土和淤泥質粘土為主要土層,區內以第四紀全新世沖—湖積、湖沼積沉積為主。地層分布由上至下主要為填土、粉質粘土、淤泥質粉質粘土、粉質粘土夾粉土、粉質粘土、砂土、粉質粘土等夾層的形式。軟土的總體特點是埋藏淺、沉積時代較新、孔隙比和天然含水量大、壓縮性高、透水性弱、抗剪強度低、靈敏度高、易觸變,在增加地面荷載的情況下易產生地面形變災害。

花橋鎮地層分布概況

平均厚度約2.2米,以粘性土為主,土質鬆軟,夾植物根莖及少量碎石磚屑

粉質粘土

平均厚度約1.8米,含鐵質氧化斑點,夾青灰色條紋,稍有光澤,無搖振反應,干強度中等,韌性中等

淤泥質粉質粘土

含少量腐殖質及有機質,稍有光澤,無搖振反應,干強度中等,韌性中等;是主要的不良工程地質層,厚度變化大,對地下空間開發的影響較大

粉質粘土夾粉土

互層狀分布,水平層理髮育,」千層餅」狀層理,偶見貝殼碎片,稍有光澤,搖振反應慢,干強度中等偏低,韌性中等偏低

粉質粘土

較均質,上部含少量粉粒,無層理髮育,底部夾粉土、粉砂薄層;稍有光澤,無搖振反應,干強度中等,韌性中等

砂土

以石英及長石為主要礦物成份,含雲母碎屑,夾少量粉質粘土薄層,均飽和,厚度2一36.4米不等,底板埋深-58米到-92米不等;部分區域無砂土層

粉質粘土

夾少量粉土、粉砂薄層,稍有光澤,無搖振反應,干強度中等,韌性中等

地形

花橋鎮地處長江三角洲太湖水網沖積平原,屬吳淞江半高田地區,地勢南高北低,自然坡度較小,地面平均海拔3.6米(基準面∶吳淞零點),境內99.4%的耕地海拔在3.2米以上。

氣候

花橋鎮屬北亞熱帶南緣,是東南亞季風盛行地區。四季分明,氣候溫和濕潤,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光照充足。全年降水集中於4、5、6、9月,分春雨、梅雨、秋雨三個時段。冬季風以西北、偏北風為主,夏季多東南、偏南風,颱風平均10年8遇。20世紀90年代後氣候變暖,境內霜、雪量逐漸減少。災害性天氣有颱風、暴雨、乾旱、冰雹、霜凍等。

花橋鎮境內土壤起源類型基本為沼澤草甸土類型,經過人類長期的墾種、灌溉、施肥的利用影響下,逐步形成現今的水稻土。據1982年第二次土壤普查測定,境內土壤分為2個土類(水稻土類、潮土土類)、2個亞類(瀦育型水稻土、灰潮土)、4個土屬(黃泥土、黃鬆土、園田灰潮土、堆疊灰潮土)、11個土種(黃泥土、粉沙心黃泥土、粉沙底黃泥土、烏泥底黃泥土、鐵屑底黃泥土、小粉底黃泥土、黃鬆土、菜園土、園林土、旱地黃土、堆疊土)。土壤組合以黃泥土、粉沙心黃泥土、粉沙底黃泥土為主,局部鑲嵌有烏泥底黃泥土、鐵屑底黃泥土、黃鬆土等。旱地為黃土、菜園土、園林土、堆疊土。

地表水

花橋鎮為江南水鄉,河浜縱橫,塘池密布。1994年,境內河、浜、漊、塘、池情況如下:

主要過境河道有吳淞江、雞鳴塘、顧浦、西泗涇、虬江河、徐公河、漕塘河、馬涇河、大瓦浦、薛家涇、橫塘河、潘正浦、蔣浦、小瓦浦等14條,總長68.2公里。

境內河道有旱涇河、橫豎港、周浦、千河涇、茅巷河、支昌塘、前涇、陸巷涇、新莊河、夏泉涇、羅家江、斜望涇、三凌江等13條河流,總長30.56公里。

村級水系有河、浜、漊、塘、池有282條,總長293.28公里。

從1995年到2006年底,隨着城市化、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大量河道被填平,水系生態發生了變化。過境河道中,雞鳴塘、大瓦浦在順楊村因築路被填1.8公里,其餘無變化;境內河道中,蓬善村的斜望涇填沒1.2公里,夏泉涇填沒約1公里、羅家江填沒2.5公里,其餘無變化;村級水系中填沒河、浜、漊、塘、池153條(159.12公里),剩餘129條(134.16公里)。其中東涇、上岸、金城、新胡、天福5個村原有河浜101條,總長105.04公里,因築路、綠化填沒19條(19.76公里),剩82條;古南、順楊、蓬善、星浜、集善5個村和花安、花溪、橫漕、徐公橋、新安5個社區原有河浜181條,總長度為188. 24公里,被填沒134條(139.36公里),剩下47條保持原狀。

地下水

花橋鎮區域內淺部地下水主要有孔隙水和微承壓水。孔隙潛水主要賦存於淺部黏性土中,富水性差,以地面蒸發為主要排泄方式;地下水潛水位穩定,水位埋深一般在0.25—0.54米之間,其相應標高一般在1.00一1.41米之間,平均為1.71米。微承壓水主要賦存於夾層砂質粉土中,主要補給來源為淺部地下水的垂直入滲以及地下水的側向徑流,且以地下水側向徑流為主要排泄方式;含水層埋深一般在3.0—11.0米之間。

註:以下人口、經濟、社會事業內容僅涉及花橋鎮實際管轄區域(花橋經濟開發區),均不包含崑山經濟開發區代管的蓬朗區域。


2016年末,花橋經濟開發區總戶數12709戶,戶籍人口40972人,其中男性19822人,女性21150人;年平均人口數39380人。全年出生595人,人口出生率15.1‰;死亡256人,人口死亡率6.5‰;自然增長339人,人口自然增長率8.6‰。

外來人口

20世紀90年代初以後,外來人口成規模進入境內。2006年末,花橋鎮有外來暫住人口30800人,登記在冊外來人口為44829人。外來人口中,男性占60.3%,女性占39.7%;打工者占67%,投資經營者占12.3%,種養殖者占8.9%,其他占11.8%。截至2014年末,花橋鎮外來暫住人口達到100716人。

經濟

綜述

20世紀80年代以前,以糧油為主體的農業經濟在花橋鎮的經濟結構中占據主導地位。改革開放初期鄉鎮企業起步,先後辦起服裝、紡織、五金、化工、塑料、建築等鄉鎮工業。1986年,花橋鎮被江蘇省政府批准為長江三角洲對外開放衛星鎮。

自2006年設立花橋經濟開發區和花橋國際商務城以來,花橋鎮利用緊鄰上海的特殊區位條件和政策優勢,集聚發展現代服務業,推進「產城一體化」,產業結構由「二三一」迅速向「三二一」轉變,在上海輻射帶動下錯位發展成為其衛星商務城。

2017年,花橋開發區完成地區生產總值265億元,現價增長14.4%;完成一般公共財政預算收入38億元,同比增長5.9%;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90億元,同比增長2.9%;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41460元,同比增長8.5%。2017年在全國百強鎮中排名第14位。

2019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335.6億元,增長7.2%;一般公共預算收入44.5億元,增長7.5%;服務業增加值288億元,增長11.2%;社會固定資產投資96億元。

成功舉辦2019春季重大項目集中簽約開工儀式、崑山創業周花橋專場、新經濟產業創新峰會等系列活動,新增規模型服務業項目521個,其中註冊億元以上項目21個。新增蘇州市人工智能和大數據入庫企業32家,獲評江蘇省大數據產業園;新引進總部項目8個、金融服務企業30家;新增電商、文創企業35家,舉辦各類展會25場。復旦科技園、中韓智能創新中心、中俄特種電機聯合研發中心等投運,新增科創空間30.1萬平方米。

第一產業

花橋鎮是主產糧、棉、油和其他經濟作物的綜合農業地區,主要種植水稻、三麥(大麥、元麥、小麥)、油菜等農作物。新中國成立前,境內高田、半高田為一年兩熟制,部分低洼田為一年一熟制;正常年景水稻畝產165公斤,三麥畝產50公斤,油菜畝產30公斤。傳統的漁業生產方式為內河捕撈,漁民只捕不養。1928年,黃炎培創立徐公橋鄉村改進區,曾對農民開展農技農藝指導。1950年11月全面開展土改。1956年推行三熟制。建國後引進了淡水養殖魚種,80年代起人工養殖迅速發展。1983年底全面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1985年後恢復兩熟制。1988年起逐步推行規模經營,農業生產向商品化、專業化、社會化方向發展,1991年開始組建並發展農場(大農戶)。1996年起推行稻田養殖。2001年,花橋鎮水產養殖面積7580畝,水產品產量2493噸,雙雙達到頂峰,此後不斷下降。由於工業和城鎮化進程加快,耕地迅速減少,1990年尚有57496畝,2000年為45211畝,2006年急劇減少到16258畝。1999年後,蔬菜、花卉等經濟作物種植比例擴大,農業生產逐漸以市場為取向,向科技型、生態型、精緻型的城郊型農業轉化。 2016年花橋開發區主要農作物種植收穫情況

2016年,花橋開發區有農戶71戶,農村人口177人,農村勞動力74人;農機總動力6026千瓦,大中型拖拉機44台;耕地面積448畝,糧食總產量3275噸,蔬菜總產量1026噸,實現農業總產值3222萬元;肉類產量308噸,全部為豬肉,牧業產值693萬元;水產品產量2噸,漁業產值4萬元;林業產值1235萬元;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3890萬元。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9044萬元,第一產業增加值5400萬元。

第二產業

民國年間,花橋地區有榨油、釀酒、糕點、紡織、印染、鐵器、木器等手工業。1921年開辦半機械化碾米廠,為現代工業之始。1958年辦起社隊工廠。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社隊(鎮村)企業、聯營企業發展壯大。

1991年,第一家與台灣合資企業成立。1992年自費創辦曹安經濟技術開發區,工業經濟進入外向發展階段。1993年,第一家外商獨資企業落戶花橋。1994年底,花橋鎮有工業企業134家,其中內地聯營企業11家,與港台合資(獨資)企業8家,外資企業4家。1995年開始實施鎮村集體工業企業體制改革。到2001年,124個鎮村企業全部轉資為民營企業。2006年,花橋鎮有外資企業93家,民營企業276家,集體企業5家,實現工業產值94.2721億元,形成了以五金機械、化工、建材、電子、金屬製品、紡織、皮革、食品等門類為主導的工業體系。

2006年開發建設花橋國際商務城以來,花橋主導產業由工業向服務業轉移,服裝、製鞋等勞動密集型工廠陸續遷出,工業所占比重明顯下降,現代服務業的發展同時也帶動了製造業向研發、銷售兩端升級。

2016年,花橋開發區共有工業企業986家,全部從業人員平均人數15488人,利稅總額10.08億元,利潤總額5.04億元,資產合計371.37億元,工業產值136.87億元(輕工業產值占7.9%,重工業產值占92.1%),工業增加值30.79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69家,利稅總額8.76億元,利潤總額4.2億元,資產合計141.9億元,規模以上工業產值118.88億元,規模以上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189.33%。實現建築業增加值6.59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37.38億元。

第三產業

花橋地區的商業過去集中於花家橋、徐公橋、天福庵三個集鎮。清代商業漸趨繁榮。民國年間,鎮上三角街地段天天有早市,定期有集市。抗戰前夕,米糧業、中藥業興盛。抗戰時期和國共內戰時期商業蕭條。1949年12月,三個集鎮有店鋪97家。1951年成立花家橋供銷合作社。1956年開始對私營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成立合作商店和小組。「文革」時期集市貿易蕭條,個體商業被取締。1978年後集市貿易和個體商業恢復發展。1984年成立花橋集體商業綜合公司。1985—1987年,新建花橋小商品市場、曹安小商品市場和花橋農貿市場。

1991年出口額超億元。90年代中後期,國營、集體商業逐漸失去主體地位,供銷社、食品站、糧管所先後進行了體制改革。2000年設立江蘇國際商務中心。改革開放後尤其是90年代以來,個體商業快速發展,私營商戶由1994年的652家發展到2006年的2000多家,其中批發零售業戶1891家,餐飲住宿業戶244家,其他業戶786家。

2005年提出建設「花橋國際商務城」構想,總體定位為「融入上海、面向世界、服務江蘇」。2006年,花橋國際商務城被批准為以現代服務業為主導產業的省級開發區。2013年入選財政部、商務部現代服務業綜合試點,成為崑山深化兩岸產業合作試驗區的核心區。

到2014年,花橋國際商務城基本形成了以金融服務為特色的服務外包產業、以海峽兩岸合作為特色的商貿流通業、以研發銷售為特色的總部經濟產業集群。2014年,花橋國際商務城累計引進服務外包企業127家,營業收入超過億元的總部企業有17家,全年實現第三產業增加值192.03億元,占GDP的83.5%;其中批發和零售業增加值56.37億元,租賃和商務服務業46.48億元,房地產業39.1億元,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23.1億元,金融業9.7億元,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5.02億元,住宿和餐飲業1.06億元。

對外貿易

2016年,花橋開發區進出口總額13.85億元,其中進口總額7.99億元,出口總額5.86億元;註冊外資1914萬美元,實際利用外資6411萬美元。

房地產業

2016年,花橋經濟開發區有房地產開發企業53家,完成投資72.35億元;房屋施工面積709.625萬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積124.64萬平方米;商品房銷售面積151.24萬平方米,商品房銷售額209.34億元,待售面積8.29萬平方米;房地產業增加值39.1億元。

交通

綜述

花橋緊靠上海,有「江蘇東大門,蘇滬大陸橋」之稱,對外交通便捷,距上海虹橋機場25公里,浦東機場80公里,312國道、滬寧高速公路、同三高速公路、京滬鐵路、滬寧城際鐵路和京滬高速鐵路貫穿全境;跨越蘇滬的上海軌道交通11號線延伸至境內, 融入上海地鐵網絡,乘地鐵到上海徐家匯僅需1小時。

公路

1935年,蘇滬公路築成,蜿蜒穿鎮而過。60年代建成昆安線、嘉安線、青安線等幹線公路。1980年開始修建鎮村公路。

到2006年,花橋鎮有312國道、滬寧高速公路、同三高速公路、青安公路、嘉安公路、順陳路、沿滬大道等幹線公路,鎮級公路有曹浦路、徐公橋路、集善路、花望路、雙華路、花園路、三星路、綠地大道、逢星路、雞鳴塘路、光明路、花集路、花溪路等。

312國道花橋段東起橫漕村,西至小瓦浦橋,過境6.5公里,2001年在境內設古南收費站。

滬寧高速公路花橋段東起泗江大橋,西至順楊村,過境8.06公里,於1996年通車,2003年由雙向4車道拓寬至8車道,境內設有花橋古南收費站,2009年花橋出入口開通,2010年出入口車流量為69036輛次。

上海繞城高速公路(同三高速公路併線)花橋段北起肖浜,南至泗江口大橋,過境3.8公里,2004年開通,雙向6車道,與滬寧高速公路成互通立交樞紐。

鐵路

滬寧鐵路於1908年通車,花橋段東起34號橋,途徑珠翠、建福、新廟、鮑涇等村,西至36號橋出境,境內長3.34公里。1920年設天福庵站,為四等站。1973年改鋪雙軌。1987年,日車流量為90對客貨列車,天福庵站停靠4班客車,全年客運量87218人次。

1997年,撤銷天福庵站。滬寧城際高速鐵路建於2008年,2010年通車,線路基本平行於滬寧鐵路,境內不設站。京滬高鐵並行於滬寧城鐵,境內不設站。

水路

水路在公路、鐵路興起之前是花橋鎮傳統的交通運輸方式。清乾隆年間境內吳淞江段有渡口2處。船舶多為木製船,靠搖櫓、撐篙、背牽、扯篷行駛。1970年水泥船在各大隊普及。1974年以柴油機為動力的掛機船普及。

1994年,花橋鎮有通航河道28條,總長102.56公里,主要航道有吳淞江(蘇申內港線)、雞鳴塘、大瓦浦、茅港河、徐公浦等;有機動船117艘,總載重量1480噸。1995年後由於公路運輸的迅速發展,水運逐漸減少。1998年,撤銷祁巷渡口,機動船基本消失。除吳淞江外,境內水路基本失去水上運輸功能。2010年,花橋鎮有碼頭4個,泊位6個,堆場51261平方米,岸線353延米。

2010年10月,全國第一條跨省軌道交通工程上海軌道交通11號線北段(安亭站—花橋站)奠基,2011年6月30日在花橋正式開工建設。

2013年10月16日載客運營。

花橋段線路全長約6公里,其中上海境內約440米,江蘇境內約5公里,全線均為高架線,設兆豐路站、光明路站、花橋站3座車站,車輛型號採用六列編組B型車。花橋段票價與上海地鐵全網票價體系保持一致,上海公共交通卡、崑山交通卡可通用。

截至2014年10月13日,軌交11號線花橋段累計總客流1071.2196萬人次,日均2.951萬人次。

2016年1月,11號線花橋段的車站管理工作移交給崑山軌交方面,上海地鐵管理花橋段的行車業務。

2015年,蘇崑滬市域快線(S1)初步規劃方案完成。S1線全長約71.6公里,起於蘇州高新區,止於崑山花橋開發區,規劃與上海地鐵軌交11號線花橋站實現換乘,並預留支線銜接滬通鐵路南郊新城站。

公共汽車

2007年9月,花橋與上海之間開通兩條跨省公交班線。2011年8月,花橋國際商務城公交公司成立。

截至2013年10月,花橋區域有100路、101路、102路、103路、127路、220路、221路、222路、228路、229路、323路、324路共12條公交線路,配車數84輛。

地鐵11號線開通後,大批上海市民乘地鐵前來崑山遊玩,花橋地鐵站成為重要的公交接駁樞紐。2013年10月沿地鐵線增加至16條公交線路、94輛車,11月開通天福生態園公交專線,2014年4月開通古鎮旅遊公交專線。

出租車

2009年6月,花橋區域出租車投運,先期投放5輛區域出租車。

2013年10月地鐵11號線開通後,新投放20輛出租車,花橋國際商務城區域出租車總數達到60輛。

視頻

江蘇崑山花橋鎮,幾棟造型獨特的建築走紅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