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時逢秋暮露成霜(李慧麗)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時逢秋暮露成霜
圖片來自創意悠悠花園

《時逢秋暮露成霜》中國當代作家李慧麗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時逢秋暮露成霜

一場接着一場的陰雨,竟把前些天的蔚藍與澄澈洗得越來越淡薄,天空愈發得灰濛濛。

道路兩邊的大槐樹雖然還在空中儘量伸展着肢體,可它們身上那一片片搖搖欲墜的枯黃葉子正在帶走曾有的溫度與生機。

城市在半晴半陰間隱藏於薄霧中,高樓、大樹,甚至連路邊匆匆的人影亦只是個輪廓,身體內的心也被這霧蒙蒙侵襲,腳下沾霜帶露的落葉透過鞋底也把寒意直輸心臟,於是曾有的熾熱、溫暖就這樣被慢慢地趕在身體之外。

時逢秋暮露成霜。「霜降」就這樣坦然地潛伏在冷風濕雨薄霧中,以自己獨有的形式同秋天做着最後的告別。

一個舊時段的結束,一個新時段的開始,好像得有個醒目的記號才行。天高雲淡的秋,詩意融融的秋、滿眼豐收的秋、讓人回味無窮的秋該如何謝幕,蕭瑟枯燥的冬該怎樣上場?

「霜降」,仿佛就是為履行這一職能而生的。這位看似冷冰冰的人兒,不管人們如何對他不歡迎,不喜歡,他還是會在每年此時如約而至,以雨霧落葉送走那個「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盛秋,再以氣肅而凝迎來「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的冬。

他就是這樣執拗又不討好地存在於人們的生活中。一年24個節氣,無論是充滿生機的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還是滿眼豐收的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哪怕是蒼茫寂寥的立冬小雪大雪,都好似蘊含着或熱烈或飄逸的詩意畫韻。即便是天地一片蕭殺的嚴冬,即使是詩人畫家的筆在色彩單一的季節也變得簡潔起來,但是他們會說這是國畫中最高的境界「留白」。

好像只有霜降,他硬梆梆的,既不溫潤如玉、也不風度翩翩、更不憐香惜玉,他在一切都剛剛好時的清朗、溫暖、豐收的時節冒然出現,不合時宜地將一切美好戛然而止,以猝不及防的速度把凜冽與蕭瑟帶給人間。

何況他又是披着薄霧,沐着秋雨降臨人間的,朦朦朧朧的就如這掩藏在雨霧中的城市。不清晰,不通透,不溫暖。甚至連他的美醜,胖瘦都看不清。如果這是一個男子有誰會喜歡?如果這是一個女子又有誰會去愛?

這樣的「霜降」像不像人的中年?沒有了少年的希望,青年的激情,也無老年的豁達,一個費力不討好的時段。但,時空的隧道是早已修築好了的,你繞也繞不過去。

然而這如紗的雨霧,迷漫的不僅是冰冷,卻也會滋生故事的,且還是有溫度的故事。就像那個冷冰冰的「霜降」。他也是有故事的人呢!他的故事我們可以在歷代文人墨客關於「霜降」的詩詞名篇里去尋找。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讓我們在《詩經》里去尋一尋那個冰冷時節里的溫情故事吧!生長在河邊的茂密蘆葦,顏色蒼青,晶瑩透亮的露水珠已凝結成白刷刷的濃霜,秋風送來襲人的涼意,秋水泛起浸人的寒氣。在這蒼涼幽緲的深秋,在這萬物漸向頹靡的時節,於秋風落葉中,於寒意蕭蕭里,一位白衣飄飄、儒雅倜儻的男子正迎風佇立於河邊,雙手背於身後,雙眸望向對岸,不懼「白露為霜,秋水已老」。

他不懼深秋的蕭瑟和初冬的寒冷嗎?

可他還是在信心滿懷地思念嚮往着在水一方的伊人。

他的深情,他的堅定,讓這一池秋水也霎時盪起了漣漪,溫暖着這煙霧下的人們。也讓我們相信了這冰冷時節里也是有愛和溫暖的。

在《詩經》里,還有一個關於這個時節的溫情故事。《詩經·豳風·七月》說「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說從九月開始天氣逐漸轉冷了,人們該添置禦寒的衣裳了,因此十月初一又俗稱授衣節。

今年的十月初一,又恰逢霜降的第二候「草木黃落」。

草木凋零,黃葉飄落。遠在另一個世界的親人也需要御冬衣物了。雖然一世有一世的緣份,可一旦在一世中有緣成為親人,便世世是親人。所以即便與另一個世界中的親人隔着千重山水,我也要在這天裡為他們送去衣物,期盼他們過一個暖意融融的冬。

燒幾疊紙線,燃幾柱香火,供幾樣吃食,於父親的墳前長跪叩首,淚水便在眼眶裡打轉。厚厚的黃紙,縷縷的煙火,深深的懺悔與思念,在這秋風的漫捲下正悄悄地飄進眼前這堆黃土裡……

鄉村也籠罩在雨霧中。村舍、山巒、田間都似有輕紗在纏繞,確是少了前些時日的明媚、敞亮、雀躍,一場霜降就讓山村也蒼老了。可鄉村總不像城市那樣矯情,無論年輕抑或是老去,她都是始終如一地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綻放着最美的自己。

濕露露霧蒙蒙的田間,一朵朵雪白的花兒,在這陰沉沉的天色下閃着銀色的光。那是在農人手中跳躍着的棉花花朵兒,清清爽爽的似這個季節正在迎霜怒放的白菊花;遠處的山凹間,黑魆魆的枝杆上掛着一盞盞小紅燈籠,甚至有些虬枝上竟沒有一片葉子,桔黃色的柿子掛滿枝頭,沒有葉子的果實,只有果實的大樹,美得神奇;山上那一片片艷紅穿透雨霧裝飾着人們的視線,在秋霜的撫慰下,楓樹、黃櫨樹等樹木正在竭力詮釋着什麼是「霜葉紅於二月花」……

我,一個蝸居在城市裡的農村人,面對十幾天綿綿不絕的陰雨和揮之不去的薄霧,心裡竟也產生了涼意,越來越如這繁華的都市一樣矯情。生我養我的那片黃土地,不是早就教會了我要遵節令,行農事?所以,在這蒼穹之下,不管是晴天還是雨天,不管是春天還是冬天,都要坦然接受並活出最好的自己。[1]

作者簡介

李慧麗,女,七十年代生,現任潞城作家協會副主席。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