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旬陽八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旬陽八景

來自 個人圖書館 的圖片

中文名稱:旬陽八景

地理位置:陝西省

安康市旬陽縣

旬陽八景:根據光緒本《旬陽縣誌》卷十三所載「洵陽八景」為:「禹穴遺蹤」、「子房仙洞」、「靈崖芝草」、「柏蔭銅碑」、「天池瑞蓮」、「城環曲水」、「丹鳳銜書」、「紫蓋洞天」。於各景均附有注及詩。 [1]

旬陽八景禹穴遺蹤

《大清一統志?興安府?古蹟》:「禹穴在洵陽縣東一百三十里。高八尺,深九尺。旁鐫「禹穴」二字。穴右有泉,味甚清洌。世傳禹決漢水時居此。」穴在縣東小關鋪江北,岩深丈許,縱橫一丈有餘,相傳大禹治水在此憩息,上刻「禹穴」二字。邑人郭焱昌詩云:「八年風雨遍神州,尚有遺蹤漢上流。篆是龍蛇余兩字,功成山水奠千秋。不關石紐鍾靈異,曾舍舟車暫憩休。明德幾經憑眺處,斜陽無語照寒流。」又,邑人姜善繼詩云:「昔聞隨刊後,導漾注東流。小憩擘拳穴,懸崖蝌蚪留。緬茲十笏地,如見八年憂。滔滔漢水濱,兩字幾千秋。」

旬陽八景子房仙洞

子房觀在縣北一百二十里,有洞壑極幽邃,遇旱禱雨輒應。按《史記》:留侯避谷,不言其入山。然子房曾游商山訪四皓,或末年脫骨於此歟?郭焱昌詩云:「黃石赤松托跡深,子房始終為韓心。成功遂作白雲隱,出世誰從綠野尋?豈監黥、彭方避谷,須知風雨自堪吟。洞中欲問煙霞事,林外聲聲送晚禽。」

旬陽八景靈崖靈芝

讀書亭即芝亭。相傳吉水羅洪先讀書處。洪先狀元及第,為理學名臣。今文廟名宦祠側有前明諸先達瑞芝詩,靈崖上亭址尚存。邑人陳啟秀詩云:「秀麥嘉禾未足評,漢洵寶氣育精英。質含雨露鍾靈久,色飽風霜應瑞生。棠蔭尚留高樹老,書亭猶抱二流明。念庵遺韻今何在?剩的岩前暮靄平。」又,姜善繼詩云:「仙芝應聖瑞,伊誰擷其英。下惟有高人,異彩煥朱莖。我來尋勝跡,眺賞讀書亭。殘碣遺荒草,蒼涼滿目增。」

旬陽八景柏蔭銅碑

柏在文廟大成門階左,其大連抱,黛色參天,下有古碑,字跡凋零,以石叩之,音清細如銅。碑文系前明邑令陳公士龍所作,入《藝文志》。邑人趙虎臣詩云:「幾經風雨老龍吟,剝蘚時將舊碣尋。不借斑痕增古色,肯留清韻化頑心。棟樑挺出容多蔭,金石敲來自有音。印取掖垣槐樹下,好留佳兆播瑤琴。」

旬陽八景天池瑞蓮

池在縣東、西、北各五里,有池凡三,不由浚鑿,皆天成也。相傳花發年豐,或邑有登科之應,後三池俱涸。邑北帽兒山下河東亦有蓮池,芰荷頗盛,邇來士氣漸有舒暢之機,倘慕古者,以人力復三池之舊,亦雅事也。邑人李樹芬詩云:「太華蓮峰不記年,秀鍾池畔亦天然。亭亭綠出風前蓋,點點青浮雨後錢。淤泥幾經洵水滌,丰姿猶傍瑞芝鮮。雲程曾否符佳兆,為報芙蓉鏡已圓。」

旬陽八景城環曲水

漢水之濱,山勢從黃泘嶺而下,忽若蜂腰突結,巒頭為縣城。漢水從秦嶺來,繞城三面入漢。城中樓台重疊,有如畫圖。舊志謂:漢江南流,洵河北繞,千岩竟秀,二水合襟,有垣局迴環之勢是也。以地利言之,非天然之湯池乎?邑人黃金台詩云:「金湯一線瞰城隈,城外洵流往復回。雉堞斜盤金帶繞,益鳥 州」。

旬陽八景紫蓋洞天

神仙洞,在縣南鄉。洞門鐫「紫蓋神仙洞天」六字,有古碑,半已剝落。洞深不可測,鄉民祈雨輒應。其內有石蓮、石獅之異。邑人陳中謨詩云:「世上風塵世外山,洞前日月洞中天。赤松仿佛猶留跡,丹灶依稀不記年。漠漠曇雲蓮有座,深深流水石為田。空山欲問煙霞客,潭影溪聲兩渺然。」

世傳近人改「旬陽八景」為:「金線吊葫蘆」、「鐵鎖練孤舟」、「無影橋上走」、「二柏一石榴」、「丹鳳銜書秀」、「柏蔭銅碑久」、「靈崖芝草現」和「環城曲水流」。其中「金線吊葫蘆」是形容縣城的形勢;「鐵鎖練孤舟」說的是大河洲;「無影橋上走」是指河街下的涵洞;「二柏一石榴」(諧音「二八一十六」)謂老縣府蒼柏堂前的兩株古柏和一株石榴樹;「丹鳳銜書來」「柏蔭銅碑久」、「靈崖芝草現」、「環城曲水流」即舊「八景」中之「丹鳳銜書」、 「柏蔭銅碑」、「靈崖芝草」和「城環曲水」。所不同者,一是僅限於洵陽縣城之景,二是配為五言,句句押韻,「八景」名稱依次排列,本身成了一首優美的五言詩。

除「洵陽八景」之外,民間還傳說有「蜀河八景」、「閭河八景」、「神河八景」、「旬陽一中八景」等。所傳「八景」之類,雖不免落於俗套,但其中所記之景,所述之事,與地方史地之研究,仍不無可取之處。

參考來源

  1. 旬陽八景, 馬蜂窩, 202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