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最喜歡的一首唐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日本人最喜歡的一首唐詩-《楓橋夜泊》
魯迅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我以為一切好詩,到唐朝已被做完,此後倘非翻出如來掌心之'齊天大聖'大可不必再動手了,其意思就是說中國古代的好詩在唐朝已經創作完了,後來人要想寫古詩就要先去熟讀唐詩才可以。
當然,魯迅先生這句話未免過於牽強,但唐代詩歌的發展的確到了中國封建社會的頂峰,無論是作者之眾多、題材之廣泛,還是就其藝術之高超、影響之深遠來說,都是空前的。
唐詩的空前繁榮,自然源於唐朝的經濟繁榮,國力強盛。在當時的世界上唐朝是最先進、文明的國家,尤其是文化的繁榮鼎盛,更是對周邊國家產生了重要影響。
日本曾多次派遣唐使來華學習
在這其中就有一首唐詩成為日本人最喜歡的,年年被列入小學課本必背詩集![1]
後來,日本人甚至還將詩中景物抬入現實,建設成了景觀。
在燦若群星的唐朝詩人中,有些詩人僅僅靠幾首詩歌就足以名留青史,為後世所知;甚至有的詩人,靠自己寫的一首詩歌就可以贏得青史流芳,美名萬代傳。
而唐朝詩人張繼就是這樣一位詩人,張繼的詩歌雖然流傳下來的有四十多首,但是,真正為後人所熟知的,卻只有一首《楓橋夜泊》。
僅靠這一首佳作,就讓他躋身於唐朝優秀詩人之列,而且中國歷代的唐詩選本都選入此詩,後來就連日本小學教科書也收錄此詩,年年成為日本小學生朗誦必背讀物![2]
作者簡介
據史料記載,張繼家「累代詞伯,積襲弓裘」,父祖輩都有相當的文韜底蘊,而正是受家風影響張繼自幼就博覽有識,好談論,知治體。天寶十二年(公元753年),28歲的張繼進京趕考榮登進士。
在當時的由於官場腐敗不堪,即使高中進士也要通過結交權貴才能被授予官職,可張繼卻是「終年帝城裡,不識五侯門」,最終在銓選考核時落第只好歸鄉隱居。
公元755年,張繼又遇到促使唐朝由盛轉衰的安史之亂,這場戰爭差點讓大唐王朝土崩瓦解。在這樣的背景下,張繼為了躲避戰亂只好乘船南下到當時相對安定的江南地區(今江蘇、浙江一帶)避亂。
安史之亂持續了整整八年之久,詩人張繼也一直過著漂泊的生活,期間他遊歷了吳越名山大川。後來不知道在哪一年,他來到蘇州城遊玩,在某個悲涼的秋夜,詩人泊舟蘇州城外的楓橋。
江南水鄉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著這位懷著旅愁的遊子,但當他聽著不遠處寒山寺傳來的鐘聲,孤寂而遼遠,頓時讓張繼想起了自己失意的青春,以及國家凋敝的景象,隨後愁緒鬱結他吟出了那首聞名千古的佳作:
《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譯文
月已落下,烏鴉仍然在啼叫着,暮色朦朧漫天霜色。江邊楓樹與船上漁火,難抵我獨自一人傍愁而眠。姑蘇城外那寂寞清靜的寒山古寺,半夜裏敲響的鐘聲傳到了我乘坐的客船裏。[3]
句意
①.楓橋:在今蘇州市閶門外。此詩題目也作《夜泊楓橋》。
②. 夜泊:夜間把船停靠在岸邊。
③. 江楓:寒山寺旁邊的兩座橋「江村橋」和「楓橋」的名稱。楓橋也叫封橋 。據《大清一統志》記載,橋原本不叫楓橋,這裏原來是水路交通要道,是往來船隻停泊的碼頭,由於唐以前水匪倭寇經常進犯,故當時每到夜晚都要將橋封鎖起來,以策安全...
④. 烏啼:一說為烏鴉啼鳴,一說為烏啼鎮。
⑤. 霜滿天:霜,不可能滿天,這個「霜」字應當體會作嚴寒;霜滿天,是空氣極冷的形象語。
⑥. 漁火:通常解釋,「魚火」就是漁船上的燈火;也有說法指「漁火」實際上就是一同打漁的夥伴。
⑦.寒山寺:在楓橋附近,始建於南朝梁代。相傳因唐代僧人寒山、拾得曾住此而得名。在今蘇州市西楓橋鎮。本名「妙利普明塔院」,又名楓橋寺;另一種說法,「寒山」乃泛指肅寒之山,非寺名。寺曾經數次重建,現在的寺宇,為太平天國以後新建。寺鐘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被日本人運走,下落不明。
⑧. 夜半鐘聲:當今的佛寺(春節)半夜敲鐘,但當時有半夜敲鐘的習慣,也叫「無常鍾」或「分夜鍾」。宋朝大文豪歐陽修曾提出疑問表示:「詩人為了貪求好句,以至於道理說不通,這是作文章的毛病,如張繼詩句「夜半鐘聲到客船」,句子雖好,但那有三更半夜打鐘的道理?」可是經過許多人的實地查訪,才知蘇州和鄰近地區的佛寺,有打半夜鐘的風俗。
詩詞賞析
可以說《楓橋夜泊》一經問世,就成為唐朝廣為傳誦的佳作,如今讓我們再次感受一下這來自千年大唐的孤獨。
首先,這首詩歌營造出了一種淒清、悲涼的氛圍,勾畫了月落烏啼、霜天寒夜、江楓漁火、孤舟客子等景象,以烘托詩人此時心境的不安與惆悵。
詩人遠離家鄉,客居異鄉,再加上外在社會的風雨飄搖,讓人不知不覺間感到愁上加愁。此外,全詩句句形象鮮明,可感可畫,句與句之間邏輯關係又非常清晰合理,內容曉暢易解,堪稱寫憂道愁的巔峰之作。
雖然在全唐詩中不乏那些催人淚下、令人愁腸百結之作,但大多必須是身臨其境或是觸景生情方能使然。然而《楓橋夜泊》無論是在何時何地讀來,總有那種縈繞於心中,揮之而不去的縷縷憂傷、淡淡淒涼。
而正是因為張繼寫下了著名的《楓橋夜泊》,也讓楓橋、寒山寺名聲大顯,至今名重江南,傳聲海外。景因詩名,詩因景著。
神韻天成,足為吳山生色
這首七絕,是大曆詩歌中最著名之作。全詩以一愁字統起。
前二句意象密集:落月、啼烏、滿天霜、江楓、漁火、不眠人,造成一種意韻濃郁的審美情境。這二句既描寫了秋夜江邊之景,又表達了作者思鄉之情。後兩句意象疏宕:城、寺、船、鐘聲,是一種空靈曠遠的意境。夜行無月,本難見物,而漁火醒目,霜寒可感;夜半乃闐寂之時,卻聞烏啼鐘鳴。如此明滅對照,無聲與有聲的襯托,使景皆為情中之景,聲皆為意中之音,意境疏密錯落,渾融幽遠。一縷淡淡的客愁被點染得朦朧雋永,在姑蘇城的夜空中搖曳飄忽,為那裡的一橋一水,一寺一城平添了千古風情,吸引著古往今來的尋夢者。
在唐代詩人中,張繼不是大家,恐怕也算不上名家,《唐詩品匯》把他的七言絕句列入「接武」一級中。如果千年絕唱《楓橋夜泊》詩沒有留存下來,可能今天我們已忘記了他的名字。
但張繼僅以一首《楓橋夜泊》,已使其名留千古,此後歷代詩選都收入此詩,直到《唐詩三百首》,使這首詩成為唐詩三百名篇之一,傳誦於眾口了。
視頻
王建民:楓橋夜泊 / Jianmin Wang: Night Mooring by Maple Brid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