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無量山假瘤蕨

原圖連接 無量山假瘤蕨

無量山假瘤蕨,產雲南(無量山、高黎貢山)。附生常綠闊葉林樹幹上,海拔2200-2500米。

  • 中文學名 無量山假瘤蕨
  • 拉丁學名 Phymatopteris wuliangshanensis W. M. Chu
  • 界 植物界
  • 門 蕨類植物門
  • 綱 薄囊蕨綱
  • 目 水龍骨目
  • 科 水龍骨科
  • 屬 假瘤蕨屬

目錄

無量山假瘤蕨形態特徵

附生植物。根狀莖細長而橫走,粗約1-2毫米,密被鱗片;鱗片披針形,長3-4毫米,寬約1-1.5毫米,頂端漸尖,邊緣全緣,淡棕色。葉二型。不育葉的葉柄較短,長約1.5-2厘米,葉片圓形或卵圓形,頂端圓形,基部闊楔形。能育葉的葉柄長約2-5厘米,纖細,禾稈色,無毛;葉片長約5-10厘米,寬約1-2厘米,頂端能育部分極度收縮呈鳥喙狀,中下部卵狀披針形,基部楔形,邊緣具加厚的軟骨質邊及缺刻。葉紙質,兩面灰綠色,無毛。孢子囊群僅分布於能育葉的頂端,成熟時常匯生而布滿葉片頂端的背面。[1]

無量山假瘤蕨生長環境

附生長在海拔2200-2500米常綠闊葉林樹幹上。

無量山假瘤蕨分布範圍

產自雲南無量山高黎貢山)。


無量山假瘤蕨繁殖方法

瘤蕨營養繁殖是瘤蕨最簡易的繁殖方式,根狀莖的生長速度較快,一般2個月左右即可進行切段繁殖,切段長度10厘米左右,一般應帶有3-4片葉,為減少水分蒸騰、促進不定芽的萌發和生長,應剪去老葉。長時間未進行分株的情況下,原植株的橫走莖會交錯生長,不易梳理。此時,用枝剪直接剪斷成數片,每片另種一盆。一般情況下,直徑18厘米的滿盆植株可分成4-6盆。 [2]

無量山假瘤蕨栽培技術

瘤蕨通常附生在林中樹幹上或岩石上。人工栽培時,瘤蕨對栽培基質的要求不是很嚴格,為了獲得更好的生長,加快根莖伸長量與幼葉萌發數量,提高繁殖係數,一般選用的基質為碎陶片(蛭石)+腐殖土。在花盆內先墊置1/2的碎陶片,將植株放置於碎陶片上,然後扶穩植株,往盆內均勻添加疏鬆的腐殖土,厚度以蓋過根莖1-2厘米為宜。為防止栽培基質中攜帶病菌及有害蟲卵,所有栽培基質應在太陽下暴曬1-2天。這種方法具有透氣性、保水性好,植物生長速度快的優點。缺點是每次噴淋之後,土壤會往下滲落,因此每隔一段時間就必須添加腐殖土,但是添加量不宜太多,稍蓋過橫走莖即可。在植株生長穩定後,植株的根狀莖應部分裸露在空氣中,以保證根狀莖能獲得足夠的氧。[3]

無量山假瘤蕨病蟲防治

瘤蕨

瘤蕨病害較少,主要蟲害:

蝸牛對瘤蕨幼嫩葉片損害較大,有些由於幼葉伸展初期沒有表皮毛或鱗片保護,受害較為嚴重。

防治方法:選用的栽培土壤以及爛樹葉等用生石灰除蟲,清潔栽培場所周圍的溝渠並施撒生石灰,除掉雜草,以減少蝸牛的發生;人工捕捉成貝和幼貝;撒施8%滅蝸靈 顆粒劑或10%多聚乙醛顆粒劑。

福壽螺喜濕熱環境,食量極大,每年3-11月繁殖量最大,主要危害成熟葉片及幼嫩葉片。

防治方法:人工捕捉成貝和幼貝;8%滅蝸靈顆粒劑1.5-2千克,碾碎後拌細土或餅屑5-7.5千克,在溫暖且土表乾燥的傍晚撒於受害植株根部,2-3天後,接觸過藥劑的福壽螺分泌大量黏液而死亡。防治時間以產卵前為宜。 [4]

無量山假瘤蕨主要價值

瘤蕨是一種熱帶地區常見的附生觀賞蕨類植物,葉片下垂,羽片闊大,孢子囊群獨特,終年常綠,養護簡單。在自然環境中通常附生於樹幹或岩石上,構成熱帶雨林中的垂直景觀,人工栽培時可盆栽或吊籃懸掛置於客廳、書房觀賞,也可以將植株綁縛在庭院中的樁柱上進行垂直綠化,或成片種於假山、林蔭道或水池邊進行點綴種植。瘤蕨葉片整齊優美,是優良的吊盆觀賞和景觀配置蕨類。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