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無處安放的鄉愁(王尚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無處安放的鄉愁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無處安放的鄉愁》中國當代作家王尚桐的散文。

作品欣賞

無處安放的鄉愁

那日,出松江大學城地鐵口,一縷熟悉的烤饢香味飄來,緊走幾步,衝到了烤饢攤前,望着黃燦燦香噴噴的烤饢,一句常用的維語脫口而出:「皮牙子(洋蔥)饢巴沒(有麼)」年輕的維族攤主一雙小眼睛笑成了彎彎的豆莢,搖搖頭,半維半漢的回答了一句:「亞克,(沒有)人家不喜歡。」急忙掏錢,買了一隻。手捧滾燙的饢餅,急忙咬了一口,一股久違的饢香在舌尖上滾動,這是新疆味道,更是故鄉的味道。

隨着離開新疆的日子越來越久,故鄉,成了一張舊照片,在我的記憶里,日漸發黃。

當年父母離開家鄉,跟隨王震將軍西出陽關,來到天山腳下,頭屯河畔。戰士為建設新疆,節衣縮食,少發一套軍裝,建成了鋼廠、紡織廠,結束了新疆不產鋼和布的歷史。。如今,博格達雪峰依然靜靜的肅立,頭屯河水依然潺潺流過,父母卻永遠長眠戈壁。

父母不在了,家不在了,但故鄉仍在。余光中寫道:「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無處擱置的鄉愁,在心間縈繞,仿佛自己是一個無家可歸的遊子,再也未回新疆。只在我的記憶里,讓我思念,讓我感傷,讓我疼痛,讓我溫暖。

不久前,「心系邊疆」微信群發帖,當年支邊青年聚會,紀念支邊50年。老友相聚倍感親切,沒有大吃大喝,沒有卡拉OK,更沒有推杯換盞。只有熱絡親切的交談,還有淡淡的懷舊。儘管退休,葉落歸根,雖然終日仍能聽到黃浦江的濤聲,心中仍忘不了天山上的皚皚白雪,人在上海,魂在新疆,因為,那是他們的第二故鄉。

一根紅線系兩頭,一頭在天山,一頭在浦江。夏日,當年的支邊青年相約去新疆避暑。上網淘來打折機票,幾個小時後就飛到了第二故鄉。呼吸着清新的空氣,聽着熟悉的鄉音,去工作過的車間轉轉,品嘗着新疆各種美食,那熟悉的味道,就像一副清涼劑,撫平了躁動的心,也化解了抹不開的鄉愁

秋風起,葡萄熟。懷着百般的不舍,帶一箱木納格葡萄,一摞阿不都饢,還要帶幾份八鋼涼皮,那是兒女們的最愛。他們就像候鳥一樣,又飛回了生他養他的故鄉。

年歲漸長,常常會思念故鄉,人在上海,卻思念新疆。到了新疆,又想起滔滔黃浦江。常常會做一個不斷重複的夢——在一個明媚的春天裡,牽着父母的手,走在回家的路上。泥濘的小道兩旁,生長着碧綠油亮的麥苗,沙棗花噴吐着醉人的芬芳,蜜蜂圍繞着我們,歡快地起舞……我們又回到了故鄉。

有時候,行走在繁華的南京路上,看着五彩繽紛的櫥窗,看着川流不息的人流,忽然飄來的一縷音樂,或者前面某個遊客的鄉音,會喚起對故鄉的念想。無論我們身在何處,無處安放的鄉愁已是我們思想感情中的一部分,放棄不了,割捨不了。在風雨人生的路上,工作崗位可以變,居住地可以變,品鄉愁,如同品老酒。鄉愁成了平凡生活中的蜜,因為,那是大浪淘沙沉澱下來的。

[1]

作者簡介

王尚桐,散文在線網簽約作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