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旗頭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旗頭主要指滿族婦女的髮式。滿族已婚婦女的髮式多是綰髻。旗頭是由"兩把頭"發展而來的,由於是進關以後才流行起來的,所以,人們也把它叫"大京樣"。[1]

一般加戴在真發梳成的二把頭之上,與之共同構成誇張的大二把頭形狀。常見的大拉翅是扇面狀的中空硬殼,高度一尺左右,下方是頭圍大小的圓箍。以鐵絲做架,布袼褙(漿糊粘合起來的多層布)做胎,表面包裹黑色緞子或絨布。大拉翅使用的時候用扁簪固定在頭上,不用的時可取下。

髮型歷史

入關前

滿族婦女傳統髮式是辮髮盤髻,盤髻又分單髻與雙髻。雙髻通常為未婚女性梳用,即在頭頂左右兩端節成長辮然後盤轉成為髻。單髻多用於已婚女性,即將頭髮集於頭頂,編成一條長辮,盤轉而為髻,這種髮式簡潔、利落,便於騎射遠行,在野外宿營又可枕辮而眠。當時無論身份高低,貧富貴賤,髮式皆如此。

入關後

入關後受到漢人女子的髮飾影響,極大的豐富了滿族婦女的頭飾藝術。其中主要的幾種髮式有「軟翅頭」、「兩把頭」、「一字頭」、「架子頭」、「大拉翅」、「燕尾」、「高粱頭」等等,其間名稱不同,形式稍異。如「兩把頭」和「架子頭」等。有的是在其他髮式的基礎上演變而成,即保留了原來髮式的基本形狀,又在某些地方有所創新,如從「兩把頭」到「大拉翅」等。還有的在其他民族習俗影響下,即保持自己民族髮式。髮式特徵,又融進了其他民族的風格,形成了新的髮式。

至於滿族中老年普通婦女在平常梳的「高粱頭」,則有着上千年的歷史,至今在滿族聚居地仍可看到。髮飾在滿族婦女的服飾中占有較為突出的位置,並形成了滿族婦女風韻獨特的髮式——旗頭。

二把頭即兩把頭,是先將全頭頭髮束於頭頂,然後以一支長扁的髮簪為基座,分成兩縷向左右纏梳。兩股頭髮在頭頂梳成橫向髮髻後,用另一簪子橫向插入固定。腦後的余發梳成燕尾形扁髻。緊貼頸部後方的扁髻限制了頭部活動和躺臥,但同時也使女子的外觀更顯文雅莊重。

二把頭在清初期只是盤在腦後,且全都使用婦女本身的真發梳成,因此整體造型上較為小且扁矮,但隨着時間推移,盤梳的位置向頭頂發展,也有將二把頭盤的更高更大的趨勢,所以在纏梳的過程中開始摻入假髮。

清朝晚期,發展出一種名為大拉翅的板型冠狀飾物,逐漸取代了二把頭。

架子頭

清中葉,是歷史上稱「乾隆盛世」的黃金年代。在此期問,各個領域都有很大的發展。首飾製作工藝亦不例外。各種選用名貴材料製成的簪、釵、流蘇、頭花等首飾被源源不斷地,生產出來,這些做工精湛、式樣新奇的首飾,極大地刺激了滿族婦女追求美飾的心理。但要將這些金、銀、珠、翠、寶石等珍貴材料製成的首飾戴在頭上,分量相當可觀,低垂的幾乎於耳根齊的兩把頭就顯出了許多不足之處。為了將這些華美的首飾戴上去,一種新的梳頭工具——發架應運而生。發架有木製的.有鐵絲擰成的,樣子形如眼鏡架,梳頭時,把頭唪固定後,再把發架橫放在頭頂,用左右兩把頭髮交叉與發架綰緊。中間用一橫型長簪——扁方固定,然後用簪、釵、疙瘩針等長挺首飾把發梢與碎發固定牢,這樣戴什麼樣的首飾都挺得住了。將頭髮盤結在架子上時,也常常因為頭髮不夠多而需要充填上許多假髮,使髮式成為扁平型,雙架或雙角垂於兩鬢間,腦後垂下一個似燕尾般的長髮,清得碩亭《草珠一串》詩云:「頭名架子太荒唐,腦後雙垂一尺長」。詩下自註:「近時婦女,以雙架插髮際,綰髮如雙角形。曰架子頭。」

鈿子頭

隨着滿族婦女髮式的不斷複雜化,其頭式也逐漸的多了起來。鈿子頭髮式便是由兩把頭髮展而來,因在髻中襯有架子取其形似,故稱「鈿子頭」。梳妝時先將頭髮梳成兩個橫長髻,即將整個頭髮平分為左、右各一把,形似小姑娘梳的兩個抓髻。再以鐵絲或藤條做成骨架,外邊纏上青綢、緞絨,形似簸箕的鈿子戴在頭上,再用兩條黑緞帶繫於頜下,使鈿子可以十分穩固的戴在頭上這種「鈿子頭」是滿族婦女出席隆重場合時的盛裝,摘下鈿子,便是平時的打扮。但戴荊子的抓髻式髮式是用本人的頭髮梳理而成,分量重的首飾根本戴不上去,只能插幾朵鮮花、絨花等分量較輕的裝飾性物品戴,限制了頭飾的大量使用。隨着清朝統治的鞏固、經濟的繁榮,滿族婦女的傳統髮式也開始出現了由小到大的變化,由實用型向審美型發展。

大拉翅

滿族婦女不僅很講究髮式,也很注意頭飾。在眾多頭飾中,大扁方頭飾最為普遍。這是一根長約30厘米,寬約2、3厘米的銀簪子,橫於髮髻之中。在清朝滿族婦女的上層中,不僅要帶旗頭(一種用青絨、青緞做成的扇形頭冠),而且要插上各種各樣的銀飾,如花針、壓鬢針、大、小耳挖子等。滿族婦女的耳環也與眾不同,他們在耳朵上要扎三個耳眼,戴三隻耳環,這種古老的習俗,一直延續至今。

滿族女子平時梳兩把頭,式樣簡樸。皆以真發挽玉或翠之橫『扁方,之上。」橫插於髮髻之上的類似發冠一樣的扁方長三十二至三十三點五厘米,寬四厘米左右,厚零點二至零點三厘米。呈尺形,一端半圓,另一端似捲軸。如一變相橫簪,無論是梳兩把頭或是大拉翅,它都是起到連接真、假髮髻之中「梁」的作用。扁方的作用類似漢代漢族男子束髮時用的長簪,也許扁方就是由此而演變過來的。扁方的質地多為白玉、青玉,少數為金、銀製品。清代晚期,滿洲婦女開始盛行"旗頭",也叫"旗頭板"、"大拉翅"。就是以頭頂髮髻為座,上面放置旗頭。旗頭和我們在舞台上看到的差不多,是一種扁形的冠,裡面有鐵架支撐,外面用青絨或青素緞等製成,正面有各種珠寶首飾的裝點,側面懸掛流蘇。旗頭是由"兩把頭"發展而來的,由於是進關以後才流行起來的,所以,人們也把它叫"大京樣"。

視頻

旗頭 相關視頻

超清修復:旗頭的由來「兩把頭」,讓她們的面部動起來
清宮劇幕後的首飾,華妃點翠旗頭價值百萬,胡靜演的這部最糊弄人了!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