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施甸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施甸縣為雲南省保山市下轄縣,於西漢時期始建縣,位於雲南省西部邊陲,怒江東岸,保山市南部,地處東經98°54′—99°21′,北緯24°16′—25°00′之間,東隔枯柯河與昌寧縣接壤,南以勐波羅為界與臨滄市為鄰,西隔怒江與龍陵縣相望,北連隆陽區。屬中亞熱帶為主體的低緯山地季風氣候,境內地形屬怒山尾翼山地峽谷區,地勢大致北高南低,河流屬怒江水系。

施甸縣人口346328人(2017年),面積2009平方公里,轄5個鎮,8個鄉。境內有滇西抗日江防遺蹟群、惠通橋等旅遊景點,曾獲得「雲南省衛生縣城」稱號。[1]

建制沿革

在縣境南部姚關鄉蒜園村的小漢莊北側萬仞崗發現完整的 智人頭骨化石,稱姚關人,據有關專家鑑定考證,距今約8000年左右。全縣從東到西,從南到北發現多處舊石器、新石器遺址,出土大量石器、陶片和獸骨化石,表明距今約3500~4000年左右,古人類活動頻繁,各族先民在這塊土地上勞動、生息、繁衍。在姚關境內先後出土春秋戰國至東漢時期的青銅器,展示2000多年前,境內的人民從事原始農業、牧業和狩獵的場景。

夏、 商、 周至 春秋,屬 哀牢部族居地。 西漢時期,屬 益州刺史所屬 哀牢國(今 德宏、 保山、 臨滄地區)。

西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設不韋縣,今施甸(另說今隆陽區),屬 益州郡。 File:施甸縣2.jpg|thumb|right|施甸縣2 東漢永平十年(公元67年),設益州西部都尉,轄不韋、倦唐、比蘇、葉榆、邪龍、雲南6縣。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設 永昌郡,新置博南、哀牢2縣、永昌郡共轄不韋等8縣。

蜀漢時期, 永昌郡領嶲唐、不韋、博南、哀牢、比蘇5縣。

西晉元康四年(294年),郡治南移不韋。元康末年(299年),再南移永壽(今耿馬)。

東晉至南朝,雲南和貴州合稱寧州,縣境隸寧州永昌郡。北朝(齊)時,名不建縣,隸永昌郡。

隋代,雲南設南寧州總管府,隸濮部。唐代 南詔時,屬永昌節度轄地, 南詔滅亡後,隸 大長和國,仍屬永昌節度。 五代十國時,屬 大理政權的永昌府轄地。

宋代 大理國時,屬永昌府轄地。

元代至元十一年(1274年)設雲南行中書省,縣境設石甸長官司,

隸屬大理金齒宣慰司鎮康路。

明代洪武十五年(1382年),設雲南布政使司,沿襲元制,十七年(1384年)五月,更名施甸,設施甸長官司,改隸永昌府。二十年(1387年),設老窯寨百戶。二十一年(1388年),設施甸巡檢司。二十三年(1390年),屬金齒軍民司。永樂五年(1407年),設木瓜榔百戶。嘉靖元年(1522年),屬永昌府。萬曆十三年(1585年),築鎮姚城,設鎮姚守御千戶所。

清代順治六年(1649年,南明永曆三年),置平彝州,州署大石橋,實行改土歸流。順治十二年(1655年,南明永曆九年)筑州城(今施甸街東河西),時州署從大石橋遷入施甸。始稱「八鄉地」。順治十八年(1661年),裁撤,併入保山縣。康熙五年(1666年),裁鎮姚守御千戶所。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設永昌府分防施甸巡政廳,隸永昌府。

民國元年(1912年),廢巡政廳和巡檢司,置施甸分治縣,設縣佐公署,隸保山縣時,施甸稱為鄉地,設區鄉。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裁分治縣,屬保山縣。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0年1月5日,保山縣人民政府成立,縣境和平解放,施甸設4、5、6區,轄鄉、鎮、保。同年10月,改設區轄行政村。

1952年,改設區轄鄉。

1953年5月,增設第3區(今太平、等子)和第7區(今酒房、舊城),共5個區,轄2鎮94鄉。

1958年,置施甸人民公社,轄43個管理區,1959年,設施甸片區,轄38個大隊。

1961年,設5個區,轄22個二級公社,176個大隊。

1962年12月1日,經國務院123次會議批准,設立施甸縣,轄太平、由旺、施甸、姚關、酒房5個區,區下轄50個二級公社,43個三級公社。

1963年2月1日,中共施甸縣委員會、施甸縣人民委員會正式辦公,隸 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同年12月29日,改隸保山地區行政專員公署。

2000年12月30日,改屬 保山市。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施甸縣地處滇西南邊陲,怒江東岸,地處東經98°54′—99°21′,北緯24°16′—25°00′之間,東至 昌寧縣枯柯河,西以 怒江為界與 龍陵縣相望,南至 勐波羅河與 永德縣相連,北與 隆陽區毗鄰。縣城位於縣境中部,縣境東西最大橫距45公里,南北最大縱距79公里,總面積2009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施甸縣壩區面積186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9.26%;山區面積1517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75.51%;半山區面積306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15.23%。施甸壩面積為89.7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的4.46%。

施甸縣境內地形屬 怒山尾翼山地峽谷區,地勢大致北高南低,三面有江河環繞,兩山夾一壩。高山,丘陵縱橫交錯,海拔高差較大。東北部四大山主峰大水河頭山最高海拔2895.4米,西南部的三江口最低海拔560米。山脈主體為南北走向,靠怒江東岸的山脈分兩股:一股從北向南延伸,由大箐山彌勒喜山老坎山董家山頭五里凹山等組成;另一股從南部的亮頭向北延伸,由木蓮花山、大亮山、大尖山、象山等組成。

水文

全縣河流69條。總長586.6公里,徑流總量7.38億立方米,年產水21.8億立方米。現能控制利用的占2.6%。屬怒江水系。主要有怒江勐波羅河施甸河姚關河太平河

怒江,環繞縣境西部深谷,流經境內約126公里,年過境水量為526.06億立方米,未開發利用。

勐波羅河,上游是枯柯河,從老壩窩入境與永德鎮康河匯合組成。境內流程12.2公里,經舊城峽谷至三江口注入 怒江。

施甸河,古名銀川河。發源於施甸壩南端的鷹窩山,由南向北縱貫施甸壩,至由旺天生橋轉向西南到魚脊樑山麓魚壩,注入 怒江,境內流程54.5公里,是施甸壩的主要排灌河道。

姚關河,發源於 擺榔鄉雞茨凹的老黑龍一帶,全長29.3公里,從北向南流至河尾關風橋轉向東經帕旭,匯入灣甸河,年徑流量1.13億立方米。

太平河,發源於莽林村筆架山,自南向北流10公里出縣境經保山市核桃鄉杞木林村後注入怒江。

氣候

施甸縣屬中亞熱帶為主體的低緯山地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7.6℃;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9.9℃,最熱月(6月)平均氣溫21.8℃;活動積溫5786℃。極端最高氣溫32℃(1968年6月30日),極端最低氣溫零下3.2℃(1985年1月16日)。

施甸縣全年無霜期273天,初霜日12月3日,終霜日3月4日。年平均雨量883.2毫米,年平均降雨日數153.9天。雨量多集中在5—10月,降雨量777.8毫米,占全年雨量的88.1%。年平均相對溫度76%。年日照時數2274.1小時。處於西風帶氣候,風向多為南風和西風,風力一般1.2米/秒(1級),1975年5月4日最大風速23米/秒(9級),局部山地達25米/秒(10級)。自然災害主要是洪災。其次是風災、冰雹和霜凍。[2]

自然資源

水力資源

2014年,施甸縣河川徑流總量7.9億立方米,水能理論蘊藏量14.8萬千瓦,其中12.3萬千瓦待開發利用。

礦產資源

施甸縣主要礦產是 鉛鋅礦,探明儲量共5個礦床,其次有少量的汞(已枯蠍)、 鐵、 煤、 泥炭、 石膏。境內已發現 石灰石、 大理石、 鉛、 鋅、 鐵等16種礦產。其中 煤、 鐵、 鉛、 鋅、 汞、 石膏、 石灰岩、 大理岩、 泥炭9種獲得資源儲量(資源儲量為: 煤1656.18礦石千噸、 鐵70.4礦石千噸、 鉛45716.76金屬噸、 鋅211727.4金屬噸、 汞138金屬噸、石膏69.98礦石千噸、 石灰岩568.45礦石萬噸、 大理岩178.48、 泥炭2550礦石千噸),但地質工作程度低,多數儲量級別低。有1處勘探,1處詳查,10處普查,其它為預查和簡測等;全縣共發現礦床(點)48處,其中中型礦床2處、小型礦床11處、礦點35處。

人口民族

人口

2017年,總人口346328人,增加552人。其中:男性177170人,增加392人,女性169158人,增加160人,男性比例為51%,女性比例為49%。總戶數109690戶,平均每戶家庭人口3.16人。人口出生率為14.45‰,死亡率8.49‰,人口自然增長率為5.96‰。戶籍人口密度172人/平方公里。少數民族39種,少數民族人口30289人,占總人口的8.75%。

民族

施甸縣有少數民族26個,少數民族人口28981人,占總人口的8.41%。 是中國人口較少民族── 布朗族重要的聚居地,其他還有 彝族、 回族、 傣族、 白族、 傈僳族、 佤族等少數民族。

經濟

綜述

2017年,全縣生產總值(GDP)完成625244萬元,按可比價格計算(下同),增長12.0%。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66116萬元,增長6.2%;第二產業增加值184694萬元,增長17.0%,其中,工業增加值112289萬元,增長16.2%,建築業增加值72405萬元,增長18.3%;第三產業增加值274434萬元,增長12.5%。一、二、三產業的比重為27:29:44,一、二、三產業分別拉動經濟增長1.8、4.9、5.3個百分點,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14.7%、41.2%、44.1%。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生產總值(GDP)達到19709元,增長11.2%。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283367萬元,增長12.8%,占生產總值的比重達45.3%,比上年提高0.4個百分點。

第一產業

2017年,農業總產值完成329191萬元,按可比口徑計算(下同),增長6.2%,其中:農業產值123648萬元,增長3.4%,占總產值的比重為37.56%;林業產值26237萬元,增長3.3%,占總產值的比重為7.97%;牧業產值162048萬元,增長9.2%,占總產值的比重為49.23%;漁業產值9421萬元,增長6.7%,占總產值的比重為2.86%;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7837萬元,增長5.5%,占總產值的比重為2.38%。

2017年,糧食總產量166703噸,增加2489噸,增長1.5%,其中:小春糧食產量43543噸,增加1027噸,增長2.4%,大春產量123160噸,增加1462噸,增長1.2%。烤煙收購量24.2萬擔,收購金額32741萬元,稅收7249萬元,平均價27.06元/公斤,中上等煙比例94.59%。

2017年,茶葉產量1375噸,增長2.1%,水果產量22018噸,增長1.1%,蔬菜產量98896噸,增長6.7%,其中,食用菌產量1194噸,減少18.6%,核桃產量2867噸,減少7.2%,板栗產量2165噸,增長74.8%。年末實有耕地面積344420畝,減少1808畝,減少0.5%,複種指數達230 %。農作物總播種面積為792020畝,減少2322畝,減少0.3%,其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為519663畝,減少8787畝,減少1.7%,糧經比例為66:34。

2017年,森林面積達到193.61萬畝,森林覆蓋率50.03%。新增造林2.66萬畝,完成四旁植樹65萬株。

2017年,全縣建立畜禽養殖大戶(場)505戶(場),其中,生豬養殖大戶315戶,舉辦畜禽養殖技術培訓班32期,其中,生豬養殖技術培訓班23期,培訓畜禽養殖技術人員3060人次,其中,培訓生豬養殖技術人員2125人次,發放畜禽養殖技術培訓資料6120份,其中,發放生豬養殖技術培訓資料4250份,規模化畜禽養殖場糞便綜合利用率達到78%。年末生豬存欄數達694438頭,增長3.4%,肥豬出欄1023207 頭,增長3.3%;年末牛存欄107201頭,減少0.7%,出欄39074頭,增長11.2%;羊存欄58224頭,增長4.1%,出欄39372頭,增長8.5%;年末家禽存欄1307955隻,減少0.5%,出欄2163047隻,增長5.1%。肉類總產量達85704噸,比上年增12735噸,增長17.5%。

2017年放養魚水面面積55750畝,增加2000畝,其中:壩塘養魚3380畝;水庫養魚5370畝;稻田養魚35000畝;蓮藕田養魚12000畝。水產品產量達7024噸,增長6.1%,其中,人工養殖6924噸,增長6.2%。

2017年,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335942萬元,增長17.3%;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83547萬元,增長19.8%。

2017年,全縣有水庫80座,庫容量7871萬立方米,水利工程供水量4459萬立方米。完成各類水利工程416件,工程總投資44453萬元,累計完成勞動積累工42萬個,累計完成土石方216萬立方米,治理水土流失面積5.1萬畝。年末累計有效灌溉面積32.34萬畝。農業機械設備不斷增加,有效地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農業機械總動力36.25萬瓦特,增長4.9%;擁有大中小型拖拉機6013台,增長0.5%;擁有農用載重汽車1419輛,增長1.9%;擁有農用運輸車447輛,增長58.0%。農業科技推廣面積65.3萬畝,增長2.0%。全縣138個村(居)民委員會已全部通車、通電,全年農村用電量8677萬千瓦時,增長7.0%。農用塑料薄膜使用量1129噸,減少12.6%;地膜覆蓋面積173805畝,減少4.9%;農藥使用量301噸,減少1.0%。

第二產業

2017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銷售產值完成298007萬元,增18.4%,產銷率達88.71%,比上年同期下降3.74個百分點。

2017年,食糖產量19453噸,增加23.6%;發電量34024萬千瓦時(不含電力公司),增加5.6%;生產水泥2762454噸,增加14.9%;自來水生產量306萬立方米,增長0.2%;大理石板材192255平方米,減少34.2%;生產商品混凝土407959立方米,減少10.9%。

2017年,完成建築業增加值72405萬元,增長(現價)25.8%。全縣具有資質的建築企業4戶,年末從業人員1819人,完成總產值133325.4萬元,增長(現價)27.5%。房屋建築施工面積84329平方米,竣工面積23704平方米,竣工產值78868.9萬元。

第三產業

固定資產投資與房地產開發

2017年,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完成1460028萬元,增長42.3%,其中:城鎮項目投資完成1382446萬元,增長48.4%;房地產開發投資完成77582萬元,減少17.8%。

2017年,房地產業開發投資完成77582萬元,減少17.8%。房地產企業施工面積390507平方米,同比減少12.2%。商品房銷售面積182575平方米,同比增長39.4%,商品房銷售額79344萬元,同比增長7.0%。

貿易

2017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162169萬元,增長12.4%。分地區看:鄉村完成94877萬元,增長12.0%;城鎮完成67292萬元,增長12.8%,城市的增長速度快於農村0.8個百分點。分行業看:餐飲收入41207萬元,增長13.6%;商品零售完成120962萬元,增長11.9%。分規模看:規模以上企業完成33761萬元,增長26.0%,規模以下企業完成128408萬元,增長9.2%,限額以上比重達20.8%。

財政、金融和保險業

2017年,完成財政總收入86646萬元,比上年增收13482萬元,增長18.4%,其中:公共財政預算收入56354萬元,增收4235萬元,增長8.1%;上劃中央「兩稅」(增值稅、消費稅)15944萬元,增收8083萬元;上劃中央、省級所得稅(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12023萬元,增收1366萬元;縣區上劃市級所得稅1145萬元,增收130萬元;縣區上劃省級耕地占用稅1180萬元,減收332萬元。財政總支出297158萬元,增支24657萬元,增長9.0%,其中公共財政預算支出291442萬元,增支27848萬元,增長10.6%。完成各項稅收68233萬元,增收13804萬元,增長25.4%。

2017年末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餘額1051406萬元,增加167130萬元,增長18.9%,其中:單位存款434275萬元,增加64833萬元,增長17.5%;財政存款28626萬元,增加14972萬元,增長109.7%;住戶存款588498萬元,增加87331萬元,增長17.4%。年末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餘額548959萬元,增加61680萬元,增長12.7%,其中:短期貸款86356萬元,減少13053萬元,減少13.1%;中長期貸款453645萬元,增加65775萬元,增長17.0%。

2017年,全年保費收入9680萬元,增長30.6%,已決賠款金額3232萬元,增長32.1%。

交通運輸

2017年,完成客運量1600萬人,增長30%,完成貨運量1112萬噸,增長24.9%。完成客運周轉量134678萬人公里,增長32%,完成貨物周轉量139397萬噸公里,增長28.9%。

社會事業

郵政通信

2017年,全年郵政業務總量1822萬元,增長21.2%,電信業務總量完成16623萬元,增長28.0%。年末電話擁有量256906部,其中固定電話7389部;移動電話249517部。互聯網用戶35688戶。全年訂銷報紙累計290.49萬份,訂銷雜誌累計10.26萬份。國內函件、包件、匯票共計11.64萬件。國內特快專遞信件2.98萬份。郵政儲蓄年平均餘額89239萬元,增長36.6%。

科學技術 2017年,全年印發技術資料22.69萬份,開展農村實用技術培訓1087期、培訓17.38萬人次。舉辦農函大8個專業、12個班,共有600名學員,進一步提高了勞動者素質和科技意識。大力推廣各項科技措施,推廣雜交包穀良種23.34萬畝,推廣包穀育苗移栽2.02萬畝;推廣雜交稻3.15萬畝,水稻良種率達98.7%,舉辦各種樣板5.21萬畝。

教育事業

2017年,全縣有各級各類學校225所,其中:普通中學18所,小學109所,職業中學1所,進修學校1所,幼兒園95所,特殊教育學校1所。學校共辦1441個班,其中:普通中學337個班,小學778個班,幼兒園(含學前班)320個班,特殊教育學校6個班。有教職工3511人,其中:普通中學1418人,小學1537人,職業中學104人,教師進修學校29人,幼兒園(含學前班)404人,特殊教育學校19人。教師素質普遍提高,有專任教師3345人,其中:本科學歷及以上2375人,比上年增133人;專科學歷904人,減少95人;中專中師及以下學歷66人,減少34人。各級各類學校在校生51798人,其中:普通中學16853人,小學22370人,職業中學2722人,幼兒園(含學前班)9771人,特殊教育82人。畢業生14572人,其中:普通中學5743人,小學3941人,職業中學780人,幼兒園(含學前班)4108人。小學入學率99.85%,小學畢業升學率99.42%,初中入學率109.67%,初中畢業生升學率78.63%,中考545分以上101人(含照顧分),高中階段毛入學率85.17%,高考上線率84.55%。全面落實「兩免一補」政策,投入經費2775.76萬元,享受免雜費、教科書費的學生達到34443人,小學輟學率0.06%,初中輟學率0.07%。

文化體育

2017年,全縣有公共圖書館1個,藏書58139冊,圖書流通19063冊次、123192人次;文物保護機構1個,文物保護機構人數6人,文物藏品249件,參觀2000人次;文化館1個,鄉鎮文化站13個,辦展覽8次,組織文藝活動30次;藝術表演團體1個,送戲下鄉82場;農村「2131」工程電影放映隊1個,放映電影1644場次,觀眾6萬人次;實施「農家書屋」工程,共建圖書閱覽室2780平方米,圖書總價值470.4萬元。年末有13個廣播站,2部廣播調頻發射機,有衛星電視地面接收站3座,村村通用戶29668戶。

2017年,全縣舉辦運動會4次,參加人數800人。參加地級比賽3次,比賽獲個人第一名5人次,比賽獲個人第二名12人次,比賽獲個人第三名14人次,省級比賽1次。

衛生事業

2017年,全縣有衛生醫療機構36個,其中:縣級醫院2個,鄉鎮衛生院13個,其他醫院6個,門診部15個。衛生機構床位數1796張,每萬人擁有床位數52張。衛生技術人員1384人,每萬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40人。有137個村級衛生所,443名村級衛生技術人員。全縣廣泛開展「禁毒防艾」工作,加強衛生防疫,使人民健康狀況不斷得到改善。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76.96%,村鎮飲水衛生合格率58.7%。

環境保護

2017年,全縣環保污染治理投資總額7269.76萬元,完成污染減排重點項目2項。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100%,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76.1%,廢水排放總量95.3萬噸,二氧化硫排放量53.07噸,化學需氧量排放量22.64噸,氮氧化物排放量206.74噸;全縣污水處理廠1座,污水集中處理率92%,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優良以上空氣質量達標率100%,垃圾處理站1個,城市垃圾無害化處理率97%。城市人均公共綠化面積47.12平方米。節能降耗工作取得新進展,按可比價計算,單位GDP能耗下降率為6.45%。

人民生活

2017年,在崗職工平均人數16693人,增加17.5%,其中:國有單位11000人;集體單位36人;其他單位5657人。在崗職工工資總額為105340萬元,增長36.8%,其中:國有82304萬元;集體122萬元;其他22914萬元。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63104元,比上年增長16.4%。農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9440元,增長9.4%。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5819元,增長9.5%。城鄉居民居住條件不斷改善,城鎮居民人均住宅建築面積51.2平方米,增加7.3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住宅居住面積39.4平方米,增加7.3平方米。

社會保障

2017年,全縣共有孤寡老人3372人,敬老院3所。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2616人,發放補助金1675.85萬元。發放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5204人,發放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2410.07萬元。發放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14891人,發放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4719.5萬元。

2017年,參加社會養老保險的人數220840人,其中,城鎮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9122人,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人數211718人。收繳養老保險基金總額15999萬元。參加失業保險的單位311個,城鎮參加失業保險的職工人數9502人,收繳失業保險金618.8萬元。城鄉居民參加基本醫療保險和大病統籌的人數319559人(含新農合轉入人數)。養老、醫療保險基金當年支出額分別為8585萬元、23288萬元。參加工傷保險12078人,參加生育保險10883人。

2017年,城鎮登記失業人數4340人,增長12.3%,比上年下降31.1個百分點。,城鎮登記失業率3.52%。開發就業崗位5448個,增長19.9%,其中公益性崗位675個。城鎮新增就業人員4403人,增長18.7%,其中,下崗失業人員614人。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136001人次,增長30.6%,其中向市外有序輸出勞務人員663人次。

安全生產

2017年,交通事故死亡30人,增加9人。火災事故19起,減少13起,火災事故未造成人員死亡,火災事故損失額51.66萬元。安全生產事故13起,減少5起,安全生產事故死亡18人,減少3人。

歷史文化

民族文化

綜述

布朗族是施甸古老的土著民族,古哀牢國土著民族「百濮」後裔,中國特少數民族之一。 布朗族能歌善舞,有語言無文字,文化藝術主要靠父母或長輩口傳身授,長輩在各種節日活動中向青少年傳授天文、地理、曆法、節氣、種植以及文學藝術方面的知識。

布朗族跳會

布朗族 跳會農曆二月初七,來自木老元鄉哈寨、新地基、旱谷山、下哈寨、水溝腳5個村的男女老少聚集在木老元布朗族彝族鄉哈寨村的打歌廣場,參加該村布朗群眾自發舉辦的「布朗族跳會」活動。布朗族跳會是布朗族群眾一年一度的文化活動。

羊皮會

羊皮會是 太平鎮民間規模最大,參與人數最多的傳統節日盛會,俗稱二月十一,盛會的當天進行文藝表演活動。 參加表演的成員均為太平鎮所轄的部分村寨,即太平街,克里平、董家灣、等7個自然村寨的民間藝人,羊皮會期間表演耍龍,舞獅、踩高翹等形式多樣的節目。

特色飲食

大燒,又稱「烤豬」,素為保山盛筵上的一道大菜,以河圖鄉人所烤負盛名。其製作尉:將適齡壯豬宰殺除毛清腔後縫上破口,通體塗上以芝麻油、蜂蜜、醬油及多種香料調製的混合調料,再將其整個地架在栗炭火上邊翻邊烤,邊烤邊塗調料,直到熟透為止。

施甸水豆豉

施甸水豆豉是施甸城鄉人家尤其是山鄉人家的「當家醃辣」,以大豆(黃豆或黑豆)蒸煮發酵後加入薑絲、辣椒麵等香辣料醃漬而成。

地方特產

太平元紅

太平元紅選用施甸太平戈家山山楂果,削皮去籽,採用特殊工藝除澀,用優質冬蜂蜜裝罐密封,浸漬數日後製成,其滋味特別,有健胃消食、潤腸益肺、提神醒腦、防暑降溫之功效。富含維生素C,胡蘿蔔素和鈣,具有豐富的營養及藥用價值。

碧毫茶葉

萬興碧毫來自打水崗坪子茶廠。碧毫茶外形緊卷,色澤綠潤,銀毫顯露,滋味鮮純,湯色翠綠清澈明亮,葉底嫩綠勻亮。在 光緒年間就曾作為貢品送往朝庭,1994年5月,被雲南省農業廳鑑定為「雲南名茶」,1996年6月被第四屆滇西民族藝術節作為指定商品。1997年5月,榮獲馬來西亞國際金獎。

姚關火腿

姚關火腿選用新鮮豬肉後退,用米酒、草果、鹽巴等調味品,在冬季精製加工,反覆重壓10天後曬乾而成。

旅遊景點

文物古蹟

滇西抗戰勝利後,在施甸境內怒江東岸沿江渡口、要道及險要位置,留下了碉堡、掩體、陣地、戰壕等大量遺蹟,主要有大山頭炮兵陣地、孩婆山戰場遺蹟等17個單位,具體分布在太平、何元、姚關、酒房4個鄉鎮,各單體文物和環境保存好,是滇西抗戰主要軍事防禦設施。

經雲南省人民政府〔2012〕4號文件批准,公布為第7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姚關人」遺址

「姚關人」遺址位於姚關盆地北側小漢莊村後萬仞崗岩廈台地。包括萬仞崗上、下兩個岩廈,遺物分布面積500餘平方米。文化層厚約1米,1987年9月下旬進行了搶救性清理,從上個岩廈下出土「姚關人」頭骨化石一具,鳥類和哺乳類動物化石標本100餘件,石、骨、角器100餘件,火塘兩個。動物化石品種有鳥類、獼猴、虎、熊、牛、鹿、麂、麝、豪豬、羊等,石器中有單平面礫石手錘和琢孔環形器、砍斫器、敲砸器、刮削器、尖狀器等。火塘內炭屑、燒骨、紅燒土密集,灰燼層與石灰華膠結為堅硬板塊,化石的石化程度及石器特徵與蒲縹塘子溝遺址基本一致,年代距今亦當在8000年左右。

鄧子龍平叛遺址

明萬曆十年(1582),雲南滇西隴川宣撫司記室岳鳳弒主叛國,投靠緬甸洞吾王朝瑞體,裡應外合,犯我邊境。明神宗皇帝任命鄧子龍為永昌參將,攜兵三千,日夜兼程趕到永昌(今保山)。鄧子龍以施甸為主戰場,在姚關、灣甸、三尖山等地抗敵,三戰大捷。

清平洞位於施甸縣姚關鎮烏龜山南麓,距縣城20公里處。姚關是首戰之地,萬曆十三年(1585年)春鄧子龍駐姚關開鑿清平洞,寓滇西戰亂平息,各族人民安居樂業之意,名為「清平」。1983年1月,清平洞被列為雲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明萬曆十一年(1583年)緬酋莽應里勾結叛逆,岳鳳發動內侵,滇西告急。明神宗准雲南巡撫請詔移鄧子龍為永昌參將率軍三千星夜馳援雲南。同年5月,鄧子龍將率軍到達永昌(今保山),六月初三移師姚關,在姚關境內各重要通道設立防禦關卡,共五個,分別是大關、小關、里騷關、芭蕉關、茨竹關,稱五關。

資料來源

施甸長官司署衙,位於縣城北側3公里處的峻岭之中,古建築群始建於明代,清代重修,分上下兩院。上院原為署衙生活區,後改為佛寺,有山門、過廳和大雄寶殿等建築;下院原為行政機關,有過廳、廂樓和正堂等建築。

據《明史·雲南土司》記載,正式建蓋此府署的時間為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清光緒五年至十三年(1879~1887年),施甸地方官員及紳耆民眾再度重建長官司衙門和寺廟殿宇。

其他旅遊景點 

西竺庵 蔣氏祠堂 文筆塔 由旺土主廟

自然景觀

野鴨湖

野鴨湖位於施甸西南姚關鎮境內,距縣城16公里,屬天然濕地。因濕地常年棲息着野鴨,當地人便稱之為野鴨湖。濕地水清見底,寬闊的水域裡生息着蘆葦、茭瓜和海子魚、螺螄、白鷺等水生物。湖中有座小島名叫魚洞山。

相關視頻

施甸縣總規模型片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