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斲琴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斲琴
圖片來自自由時報玩咖PLAYing

斲琴 ,又稱斫琴,指製作古琴之工藝技術。「斲」其實就是有劈、削及砍的意思,因為制琴之前需大刀闊斧砍劈木材。製造一張良琴,要經過尋、斲、挖、鑲、合、灰、磨、漆 、絃九個步驟,是一項集木藝漆藝書法音樂於一體的傳統手工藝術。

在台灣有位林立正先生是製琴家、修琴家、古琴鑑賞家,斲琴逾40年,造過上百床琴,另修復唐、宋、元、明、清各朝代老琴50餘床,包括臺北故宮元琴「雪夜冰」、張清治教授之唐琴「桐雅」等;經營「梓作坊」教授斲琴技藝,經常與「太古琴館」合作,舉辦展演與雅集活動。

歷代知名先賢包括孔子、王維、白居易、蘇軾、郭楚望等人,都彈得一手好琴,然而要能彈一手好琴,得先要有一把良琴,這就考驗了製琴家的本事。 如今能遵循古法的製琴家,在整個中華圈已寥寥可數,而這間隱身在台北關渡的斲琴工作室「梓作坊」,其創辦人林立正至今仍遵循著古法,以手工的方式,細細刻劃每一把古琴。

以木工業起家的林立正,熟悉木工、漆藝技術,有人稱他為製琴家,但林立正表示,也可以稱呼他為「斲琴人」;斲琴又稱斫(ㄓㄨㄛˊ)琴,斲為古字,有劈、砍、削之意,製作一把古琴,需從木材樣貌經過手工慢慢雕琢而成,遂以此為名。

28歲那年,因好友學琴,並建議他製作古琴,沒想到竟一頭栽入古琴的世界,自學製作第一把古琴,在購買琴弦時認識民族藝師孫毓芹,隨後便向他學習古琴鑑定及製琴技術。

斲琴的技巧究竟何在?林立正說道:「專注與耐心。」製作一把古琴,必須經過尋、斲、挖、鑲、合、灰、磨、漆、絃9個步驟,也就是找到合適的木材,以工具細細刨削後再鑲上配件,並經過3層上灰的手續,最後髹(ㄒㄧㄡ)漆、安弦即完成。 這樣的過程至少要耗費1年的時間,其中最難熬的,便是以刀慢斲的過程,因此儘管許多學生慕名來學琴,卻常因為長時間的等待與專注力不足而中途放棄。

蔡昌壽先生
圖片來自香港商報網


在香港,「香港有個寶。」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館長鄒興華如此形容的香港古琴藝術(斲琴技藝)傳承人蔡昌壽,2018年5月16日名列第五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古人稱造琴為斲(音啄)琴,有3000年歷史的古琴被譽為中國撥弦樂器花魁,古有伯牙子期覓知音的千古佳話,今有自稱「手作仔」85歲的蔡昌壽與浙派古琴家徐文鏡和國學大師饒宗頤結緣的故事。未來傳統斲琴法在香港延續傳承……。蔡昌壽斲琴學會獲衛奕信基金資助拍攝紀實錄像《蔡昌壽送給22世紀斲琴人的60課》已完成製作並存於資料庫,其中公開的紀錄片今年內會面世。蔡昌壽希望留給未來學斲琴的年輕人,不僅是斲琴技術,更要將古琴的3個藝術範疇——彈琴、解讀琴譜和斲琴的文化傳承下去。

蔡昌壽生於樂器世家,精通200種中西樂器,惟獨醉心古琴,至今親斲古琴超過200張,修復歷史古琴逾百張,最貴一張80萬元是賣給一個台灣人作收藏。蔡師傅在1992年罹患食道癌,病癒後不能彈琴和斲琴,在琴友謝俊仁醫生鼓勵下開始「口傳心授」,20多年來共收50多個徒弟,他們來自香港、台灣、澳門及內地,蔡師傅收徒首要條件須懂彈古琴。

據統計,1954年全國彈古琴不足100人,斲琴者更少。師傅一直堅持在香港斲琴,而50多個徒弟都是斲琴「發燒友」,琴人親自斲琴是件幸福事,眾徒弟會幫師傅教初學者,逢周五下午及周六工作室最熱鬧。可見20世紀後半期香港已成為古琴文化最重要的傳承地。兩年前蔡昌壽斲琴學會獲衛奕信基金資助50萬元,經2年、1000個小時將蔡師傅教授學員製作斲琴過程的60課以錄像形式記錄下來,目的是讓下世紀的斲琴人真正領悟「琴、譜、斲」這3個藝術範疇,才是完整的古琴藝術。


參考文獻

自由時報

香港商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