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新聞傳播媒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新聞傳播
圖片來自原創力文檔

新聞傳播媒介指新聞傳播過程中傳播者和受眾的中介,是新聞信息的物質載體,是用來表達某種含義的靜態的或動態的任何物體和物體排列。[1]

類型

報紙

作為大眾化的新聞媒介,報紙的歷史是最長的。它是以刊載新聞和時事評論為主的定期連續向公眾發行的散頁出版物。

廣播

通過無線電波或導線傳送聲音的新聞媒介。

電視

運用電子技術傳送聲音、圖像的一種傳播媒介。

互聯網

計算機技術、信息技術與通訊技術融合的產物。同時,它的作用很難說是傳播新聞,但它傳播新聞的功能卻是獨特的,是傳統三大媒體在許多方面是無法相比的。

通訊社

專門搜集和供應新聞稿件、圖片和資料的新聞發布機構。它是新聞信息高速、有效流通的重要媒介或通道。

手機

第五媒介。由於手機在信息傳播中的作用越來越大,因此不可忽視其在信息傳播,包括新聞信息傳播中的特殊地位。

特徵

報紙

① 報紙是視覺媒介

② 報紙的保存性強

③ 報紙的選擇性強

④ 報紙適合傳達深度信息

⑤ 報紙的工作程序多而複雜,因而時效性較差

⑥ 報紙借文字傳播,要求讀者有文化,限制了讀者範圍

⑦ 報紙的感染力較弱,文字遠不及聲音、圖像那樣逼真。

廣播

廣播通過聲音的音量、音調、音色等,可以充分展示廣播新聞的個性色彩,而廣播自身非語言符號音響、音樂和其他聲音的實時應用,更能顯現新聞的真實性,增強新聞的感染力和可受性,它甚至可以通過聽眾的想象和推理塑造出在場的感覺。

廣播聲音符號的優勢和劣勢始終相伴;聲音語言的口頭化是得其不容易像文字那樣做深度報道。

總結起來,就是:

廣播視聽覺媒介,語言和音響親切、逼真、生動,具有感染力;

廣播傳播迅速、時效性強,可以對正在發生的事件做同步報道;

廣播滲透性好,影響面廣,可以不受空間和條件的限制;

廣播的保存性弱、選擇性弱。

電視

電視與其他新聞媒介相比,擁有的收受者最多,可以說是影響面最廣,影響力最大的媒介。[2]

電視將圖像、聲音、文字等形式齊集熒屏,以全能語言的方式讓人們同時可以接受聲像和文字傳播;而它另一突出特點是對收受者的文化水平要求不高,這就極大地擴展了收受人群的範圍,把新聞傳播帶入了一個普遍收受的時代。與報紙的文字信息相比,電視的圖像語言更具有更為直接的信息刺激作用和力量。它以生動直觀的形象,繞過人們大腦的理性思考,直接指向人們內心,引發心靈的震撼,產生及時效應。它不僅使得觀眾的現場干增強,同時大大強化了新聞的可信性。

電視在新聞傳播方面也存在不足,一些重大新聞或重大新聞的部分細節並不總是可以看得見的,這就意味着電視無法用自己特有的畫面方式進行記錄,事實上電視不能展現自己風采的時候往往正式報紙能夠出彩的機會,因此它們具有互補的關係。與廣播一樣,電視具有順時而播的特點,對人們的隨意收視形成了客觀限制。

互聯網

互聯網大容量、高速度、超文本、互動性、多媒體形態的特點,使得新聞傳播朝着更加快捷、更加便利、更加多樣化和個性化的方向發展。

網絡新聞是真正全球化的新聞,它以自己的技術優勢,不僅給社會公眾提供了自發自收的自由,而且提供了抵抗多種可能的收發限制,這就使網絡新聞能夠在一些事件、問題、人物、現象上,形成了獨特的輿論環境。

網絡新聞傳播使新聞源、傳播者、收受者之間的關係發生了一些變化,在傳統的新聞媒介中人們收受到的新聞都是經過職業化的新聞傳播這加工處理的,很難與最初的信息源直面,但網絡卻使得一些新聞不再經過職業化的新聞「守門人」的把關或過濾,而直接與公眾見面。

網絡媒介可以借用自身的技術手段,以影像的形式將一些新聞事件復原再現。

網絡媒體也有缺陷:第一個問題是新聞真實性受到挑戰。其次是網絡新聞的獲取需要一定的物質能力和知識技術能力。再次,網絡新聞信息的海量特點,冗餘信息,垃圾信息,有害信息的大量存在,嚴重干擾了人們對新聞有效獲取和理解。

通訊社

新聞通訊社是專門搜集和供應新聞稿件、圖片和資料的新聞發布機構。它被稱為「供應新聞的大動脈」、消息的匯總處。嚴格意義上講,通訊社應該叫做新聞媒介組織,與報社、電台、電視台等是並列的概念。

通訊社主要有幾大特點:

① 具有龐大的信息採集網絡

② 具有先進的信息傳播手段

③ 能夠提供量多質高的信息

④ 受眾是其他新聞機構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