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新疆阜康荒漠生態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新疆阜康荒漠生態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1978年,為響應國際生物學計劃(IBP)和人與生物圈計劃,中國科學院制定了「陸地生態系統研究計劃」,隨後建立了一些森林和草原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站。而作為我國五大生態類型之一的荒漠生態系統研究相對薄弱。

1979年,着名生態學家陽含熙和陳昌篤教授[1],應我所之邀,前來新疆進行考察,為荒漠生態系統研究站選址。

1983年,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在制定生物學科發展規劃時,明確要求對乾旱區生態站的建立進行積極的選點籌備。之後,我所多次組織所內外專家對生態站的地址進行考察和論證,並得到中科院、院各專業局、新疆分院領導的關心和重視。

1987年3月,根據原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孫鴻烈院士的建議和我所的申請,中國科學院正式批准在新疆阜康建立荒漠生態系統觀測試驗站(以下簡稱阜康站),以完善我國生態研究和觀測網點的布局。

1989年院建立「中國生態系統研究網絡(CERN)」,阜康站被納入網絡內。

1992年,通過專家評審,阜康站又被列為CERN重點試驗站之一。

1997年,通過專家評審,阜康站正式成為中國科學院在新疆唯一的一個開放站。

2000年,阜康站經過審核又成為國家科技部重點野外科學試驗站首批試點站。

2003年,阜康站成為中國通量觀測網絡成員站。

2004年,阜康站被列入中國科學院的5個大氣本底成分觀測站之一。

2006年,阜康荒漠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研究站通過國家科技部評估認證,納入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二、基本概況

阜康荒漠生態站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昌吉回族自治州阜康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直屬222團(又稱阜北農場),地理坐標北緯44.29103,東經87.93047,站部距烏魯木齊86公里,阜康站本部占地總面積800畝,其中有土地使用證的315畝,其餘為長期租用土地。該站所處地區屬溫帶荒漠氣候[2],夏季炎熱而冬季寒冷,年平均氣溫6.6℃,最高氣溫6℃,最低氣溫-41.6℃,七月平均氣溫25.6℃;一月平均氣溫-17℃,年降水量164毫米,年蒸發量2000毫米左右,冬季積雪29厘米,無霜期174天。研究地區既有古老綠洲和新綠洲分布,又有保護較好的自然植被,共記錄有植物57科369種,脊椎動物150種,其中鳥類94種,獸類37種,其中國家級保護動物25種,如珍貴的黑鶴,雪豹,北山羊和小鴇等。

阜康站常規監測研究的範圍為東經87°45′-88°05′,北緯43°45′-44°30′。阜康站所在區域,基本具備乾旱區所有的生態類型,阜康站距東天山最高峰-博格達峰(海拔5445米)直線距離72公里,距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南緣(海拔460米)直線距離8公里,以博格達山的冰川到古爾班通特沙漠,形成一個完整的垂直帶和水平地理帶,包括冰雪帶、草甸草原帶、森林帶、荒漠草原帶、戈壁帶、綠洲及沙漠。在綠洲中,既有2000年以上灌溉耕作歷史的古老綠洲,也有建國以來大量開發的新墾綠洲。而且,上述完整、系統的生態系列,反映在不到100公里的直線距離內,在世界上極其罕見。 此外,阜康站所在的三工河流域是一個獨立、完整的小流域,為開展流域內荒漠―綠洲生態系統系統監測,創造了十分方便和理想的條件。阜康站及其研究範圍,在世界和中國荒漠―綠洲生態系統中具有典型代表性,是一個研究乾旱區生態與環境問題的天然實驗室。

三、研究方向和研究內容

台站立足於荒漠生態系統的結構、功能、演變規律和有效管理,為乾旱區資源優化配置和綠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科學依據及有效途徑。近中期以綠洲農田生態系統和荒漠生態研究為主,探究荒漠、綠洲複合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和物質流,對荒漠生態、環境的變化趨勢進行監測、研究、評價和預報。並圍繞全球變化與荒漠生態系統的相互關係開展研究工作,積極參與國際合作,為發展荒漠生態學及綠洲生態學做貢獻。

台站致力於荒漠區植物生態學與綠洲區農田生態學研究,在荒漠區聚焦於荒漠植物-水分關係、植物-養分關係及全球變化與荒漠植被[3]的動態響應與適應;在綠洲區聚焦於水驅動的綠洲區鹽分、養分動態與其可持續發展;更大尺度上,關注以兩者間物質交換遷移為核心的綠洲-荒漠共生關係研究。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