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新疆岩蜥
圖片來自pachongapp

新疆岩蜥學名Laudakia stoliczkana)為鬣蜥科岩蜥屬爬行動物,俗名新疆鬣蜥[1]

分布於蒙古以及中國大陸新疆等地,主要生活於黃土及黃土沙質荒漠地帶、在河岸階地、胡楊林內、荒漠灌叢、洪溝岸壁及居民廢棄的土牆縫中以及偶見於礫石荒漠灌溉渠邊。其生存的海拔範圍為100至1760米。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新疆英吉沙與葉城

目錄

形態特徵

體型較大,背腹扁平,四肢健壯,指趾及爪發達,尾圓柱形。頭略呈三角形,鼻孔較小,位於近吻端兩側,開口向外後方;眼大小適中;耳孔較大,略小於眼徑,無外耳道,鼓膜位於表面。吻鱗寬大於高,上緣弧形;頭背鱗片大小不一,吻背者最大,眶背面者最小,均平滑無棱;吻背與額部(兩眶背面中間區域)略隆起。頂眼鱗在頭頂中央略大,圍以一圈小粒鱗,頂眼鱗上一小白點即頂眼。

頭側鼻鱗較大.鼻孔位於其後半部,恰在吻棱下方;鼻鱗前方與吻鱗間相隔2枚小鱗;上睫脊發達,幾乎平伸向外,不明顯上翹;眼下方有一行起棱鱗片,此行鱗片與上唇鱗之間有2-3行平滑小鱗;顳部鱗片較大,部分鱗片具棱;耳孔前緣及上緣有少數錐鱗;頜角、顳角、頸背及頸側均有若干成叢錐鱗,極為顯著;上唇鱗每側11-15枚。頭腹前端頦鱗幾近圓形,僅下(後)緣略窄,中央或有一小窩;下唇鱗是頭腹最大鱗片,每側11-14枚,與下唇鱗平行的鱗片有5-6行,愈往內側愈小,逐漸過渡到頷部的細小粒鱗;頭腹鱗片均平滑;沒有喉褶與領圍。

軀幹背面脊區鱗片較大,具棱,鱗棱相連成縱線,由前向後斜向中線;脊區兩側背鱗細小亦具棱;體側鱗片遠小於背鱗幾,具棱,鱗尖略翹出。軀幹腹面鱗片大於脊鱗及體側鱗片,平滑無棱,呈整齊的橫排,且斜向中線。雄性有肛前胼胝鱗。四肢中等發達,前後肢貼體相向時,指趾超越甚多,後肢貼體前伸達肩前;四肢背外側被覆強烈起棱鱗片,外側者棱尖翹出如刺;四肢內側鱗片棱弱,股內側鱗片平滑;指趾發達,指式4>3>5>2>1,趾式4>5>3>2>1,爪側扁尖銳。尾圓柱形,基部微平扁,被覆起棱大鱗,尾腹者棱弱,各鱗排列呈環,每4環組成一節。

生長習性

在塔里木盆地邊緣觀察到多生活於黃土及黃土沙質荒漠地帶,在河岸階地、胡楊林內、荒草灌叢、洪溝岸壁及居民廢棄的土牆縫中;在礫石荒漠灌渠邊偶爾也見到。王國英等認為:在極度乾旱的礫石荒漠和沙地不能生存。成都生物研究所與美國加州大學在哈密廟兒溝發現大量岩蜥,雖然該處有一小河,但岩蜘多在完全裸露的乾燥石山上活動,在星星峽西北西9.6km採到一成年雌蜥在附近無水源、兩邊為裸露而乾旱的石山中間的公路旁活動。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