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田鄉南堡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新田鄉南堡村位於侯馬鎮老城以南。老侯馬鎮由五堡二新城組成,南堡是五堡之一。2000年南堡村有415戶,1459人,耕地面積65.5公頃,人均收入3146元。[1]
中文名:南堡村
人口數量:415戶,1459人
耕地面積:65.5公頃
人均收入:3146元
簡介
新田鄉南堡村位於侯馬市西郊、城鄉結合部,轄區居住人口約2000餘人(其中農業人口1500餘人),分兩個自然村,約500餘戶,現有耕地380畝,人均收入6880元,村民主要產業以農業加工業及第三產業為主。
南堡原村西崖高數丈,形如堡壘,北面緊臨侯馬城牆。春秋時晉國曾在此設防建堡,保衛都城,因為城池堅固,故賜名「金湯王」。戰國時三分晉之後,新田城池頹廢,人們因這裡地處新田城南,又是天然守衛堡壘,遂改名為南堡。
南堡原北門有石刻「金湯」二字,所以當地人又把南堡稱作金湯堡。
南堡原有兩道北門和一小南門(時稱暗門洞)。
清光緒曲沃縣誌和民國曲沃縣誌只記載有侯馬鎮,沒有南堡村。南堡原村址南的澮水上,有一七孔石砌拱橋,名曰通濟橋。史載,晉平公(名彪)與齊景公(名杵)相會於此。《全上古三代文》卷十五《古逸》記載:「晉平公與齊景公乘,至於澮上,風人乘白驂八駟以來平公之前。公問師曠曰:『有犬狸身而狐尾者乎』?師曠有頃而答曰:『有之,首陽神,其名曰者來首陽之神,飲酒霍太山而歸其居,而於澮乎見之,甚善,君有喜焉』」。上述即是說晉平公與齊景公相會於此發生的故事。通濟橋歷經後世捐修,是侯馬向南的交通必經之處。九十年代,侯馬望橋街南的新澮河橋建成後,通濟橋才卸去其歷史交通重任。
1946年第一次解放侯馬。1月8日,由晉冀魯豫四縱隊十一旅發起總攻,攻打侯馬守敵保十團謝子明部和晉南剿共自衛軍王萬順部(共一千餘人)。三十二團一連、三連擔任攻打南堡的任務。戰鬥中,一連長趙瑞來當機立斷,改智取為強攻。蔡太來帶領三班勇猛衝鋒,三排長負傷後,他代理指揮,衝進外牆抓到俘虜。經過激戰,全殲守敵。
1947年4月4日晚11時,第二次解放侯馬的戰鬥打響。侯馬守敵是國民黨部隊原三十八師四十九團團部所率領的一個營和二十七旅副旅長王書忱所率領的新兵,共計三千餘人。經過一天的激戰,至4月5日下午,侯馬其它地方都已解放,只有南堡駐守的敵人一個機槍連頑固抵抗。我晉冀魯豫四縱十一旅參謀長王硯泉親筆寫了勸降信,三十二團三營代理指導員王仁榮、三十二團政委張克等陣前親自向敵人喊話,敵人在我軍強大的政治攻勢下,全部繳械投降。
澮河南岸、上馬村北,有1998年黨支部、村委會和上馬鄉中「一夥老兵」合立的解放侯馬紀念碑。碑文記載了1946年、1947年陳賡將軍率領的太岳四縱十一旅的將士,在解放侯馬的戰鬥中,前仆後繼,浴血奮戰的英雄事跡,表達了「老兵」及侯馬人民對革命烈士的深切懷念和敬意。
由於南堡位於澮水北岸崖頭上,隨着人口的發展,原村占地的限制,八十年代,不少村民的住房已零星劃到配件廠以北。
肖喜來:南堡村人,1954年11月參軍,駐廈門部隊副師級幹部,轉業後任廈門燃料總公司黨委書記,現退休居於廈門市。
王寶玉:南堡村人,1952年生,1970年參軍,任長治海軍部隊航校814廠長,總工程師,副師級幹部。
南堡村,在黨的富民政策指引下,努力做好第二輪土地延續承包工作,積極引導廣大群眾發展水泥制管、磚瓦等生產,組織水電安裝隊,發展第三產業,為城鄉消費服務,使南堡村成為我市富裕程度較高的農村之一。
視頻
金沙縣馬路鄉新田村納尾組航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