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新型城鎮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新型城鎮化是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的一個科技名詞術語。

語言文字是一個民族文化的結晶。這個民族[1]過去的文化靠着它來流傳,未來的文化也仗着它來推進,從大約是在公元前14世紀,殷商後期的「甲骨文」被認為是「漢字」的第一種形式[2]西周後期,漢字發展演變為大篆,後秦始皇統一中國,中國文字才逐漸走上了發展的道路,直至今天。

名詞解釋

新型城鎮化,是以城鄉統籌、城鄉一體、產城互動、節約集約、生態宜居、和諧發展為基本特徵的城鎮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鎮、新型農村社區協調發展、互促共進的城鎮化。

2014年12月29日,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名單正式公布。國家發改委發展規劃司司長徐林2015年9月18日在北京透露,將擴大新型城鎮化試點範圍,第二批試點的地方名單不久就會公布。

北京市順義區等111個城市(鎮)列為第三批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地區,將在2016年年底前啟動試點。

2019年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發布的2019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提高新型城鎮化質量。

2019年4月8日,國家發改委發布了《2019年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任務》,提出了深化戶籍制度改革、促進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等任務。這對於優化我國城鎮化布局和形態,進而推動新型城鎮化高質量發展具有重大的積極意義。

2020年5月22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發布的2020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加強新型城鎮化建設,大力提升縣城公共設施和服務能力,以適應農民日益增加的到縣城就業安家需求。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發揮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綜合帶動作用,培育產業、增加就業。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因城施策,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完善便民設施,讓城市更宜業宜居。

相關概念

城鎮化是指人口向城鎮集中的過程。這個過程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城鎮數目的增多,二方面是城市人口規模不斷擴大(大英百科全書)。

城鎮化進程中,第一產業比重逐漸下降,第二、第三產業比重逐步上升,同時伴隨着人口從農村向城市流動這一結構性變動。

新型城鎮化的核心在於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着眼農民,涵蓋農村,實現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和公共服務均等化,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共同富裕。

中國新型城鎮化研究發展階段

中國新型城鎮化研究主要興起於2009年,可劃分為初始起步階段(2012年及以前)、爆發增長階段(2013—2016年)和穩步深化階段(2017年-)等3階段,並總體呈現研究反應時間較短、核心作者群體能量薄弱、各界支持力度亟待加強、內容選題仍待深化創新等特點。

中國現狀

中國在改革開放30年時間當中,城市空間擴大了二三倍,2014.9城鎮化率也達到了53.7%。但是,空間城市化並沒有相應產生人口城市化。中國有2.6億農民工,戶籍問題把他們擋在了享受城市化成果之外,他們是被城鎮化、偽城鎮化的。如果擠掉水分的話,我國只有36%的城鎮化率。

中國的新型城鎮化,是確鑿無疑的大方向。這是世界最多人口的城鎮化。僅此觀之,正如政府工作報告所言:五年轉移農村人口8463萬人,城鎮化率由45.9%提高到52.6%——中國城鄉結構發生了歷史性變化。這種變化得益於兩個因素:一是工業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的推動,二是有關戶籍等政策逐步調整,公平的「城門」在制度層面逐漸打開。

城鎮化是中國發展的重頭戲。這不僅因為美國城鎮化率達到90%、韓國達到80%等現實差距,更因為城鎮化背負着擴大內需、拉動增長的重任。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了「新型城鎮化」概念,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進一步把「加快城鎮化建設速度」列為2013年經濟工作六大任務之一。

據《中國新型城鎮化建設路徑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分析,城鎮化當然要圈地擴容、要蓋樓建房,但是,中國的新型城鎮化,顯然不是房地產化。以城鎮化的方向來修復地產股估值等邏輯,顯然忽略了以下幾層思考:

一者,1995年以來,我國城鎮化經歷了歷史上最快的發展階段,同時也帶來一個更令人頭痛的問題——市場房價進入快速上漲甚至暴漲期。房價問題的背後,還有以下值得注意的數據:從2000年至2010年的10年內,國內城市建設用地擴張83%,但同期包括農民工在內的城鎮人口僅增長45%,土地城鎮化與人口城鎮化速度極不匹配。那麼,政府工作報告中「積極穩妥」之意,當然在於糾偏類似失衡,在平抑房價的同時,引導地產業理性歸位。

二者,新型城鎮化之「新」,就是要區別於「造城運動」,真正將工作重心轉移到進城人口權益的市民化上來。有數據顯示:全國人戶分離的人口為2.79億人,其中流動人口為2.36億人。今日中國城鎮化的發展速度,恐怕還要再等等「市民化」的進程。換句話說,「城鎮化」固然是指農村人口轉化為城鎮人口的一個過程,但這種「轉化」不僅要有「廣度」、更要有「深度」——即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提高城鎮化質量,使之健康發展」。

新型城鎮化

三者,城鎮化固然是農民進城的過程,但這個過程絕不僅僅停留在蓋房子層面。社科院發布的藍皮書稱,按照世界城市的發展規律,當城鎮化率達到40%—60%的時候,標誌着城市進入成長關鍵期,「城市病」進入多發期和爆發期。此時,繼續推進城鎮化將面臨更為嚴峻的挑戰。因此,即便是硬件而言,我們更需要對城市交通、環境、社會等方面統籌安排,還得考量城市群內部的協調發展問題。

真正的城市化,或者說我們籲求的新型城鎮化,正如國家行政學院決策諮詢部主任慕海平所言,不僅要有「人口的城鎮化」,更應是產業、人口、土地、社會、農村五位一體的城鎮化。城鎮化不是給「房地產化」代言。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