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軍第一支隊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1937年10月12日新四軍成立紀念日。新四軍第一支隊是新四軍初期的四支主力隊之一,一九三八年春成立。由陳毅任司令員,傅秋濤任副司令員,胡發堅任參謀長,劉炎任政治部主任。1939年11月7日,8月,第1支隊和第2支隊機構合併,成立新四軍江南指揮部。
[1][2]
簡介
1938 年5 月中旬,為開展敵後游擊戰爭,新四軍第一支隊在司令員陳毅的率領下,從皖南岩寺地區出發,東進茅山。6 月1 日,第一支隊分3 個縱隊,從南陵越過敵人的鐵路封鎖線,3 日抵達宣高邊境的狸頭橋,當天夜晚,陳毅率領第一支隊由狸頭橋登船,渡過固城湖,於4 日凌晨抵達高淳縣城,分別駐紮於縣城淳溪鎮及其附近村莊,司令部設在吳氏祠堂內。
高淳是新四軍第一支隊東進抗日,進入蘇南地域的第一站。陳毅在高淳期間,積極開展黨的統一戰線工作,走訪國民黨縣長楊鼎侯和地方士紳,向他們宣傳新四軍的抗日宗旨和統一戰線政策、抗日的有利條件與光明前途。6月5 日,國民黨高淳縣政府在東平殿廣場召開抗日救國民眾動員大會,陳毅發表3 個多小時的演說,宣傳國內外形勢,宣傳黨的國共合作、團結抗日的主張,號召軍民各界共同抗日。同時,他還深入農家了解民情,開展社會調查。6月7日,陳毅告別高淳民眾,率部繼續東進。陳毅在高淳期間曾激情滿懷,提筆疾書,寫下了《東征初抵高淳》的壯麗詩篇。
新四軍第一支隊司令部舊址於1982 年3 月被江蘇省人民政府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1998 年被中共江蘇省委宣傳部公布為江蘇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同年中共南京市委宣傳部公布為南京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5 年11 月被中共南京市委黨史工作辦公室命名為南京黨史教育基地。
建置史話
1938年春組建。司令員陳毅,副司令員傅秋濤,參謀長胡發堅,政治部主任劉炎。1939年1月,羅炳輝任副司令員。1939年3月胡發堅在江蘇省武進縣禮嘉橋犧牲,張正坤任參謀長。轄第1、第2團,共2366人。第1團主要由湘鄂贛邊紅軍游擊隊編成,團長傅秋濤(兼),團長江胃清。第2團主要由湘贛邊、贛粵邊、皖浙贛邊、湘南紅軍游擊隊編成,團長張正(後王必成),副團長劉培善。1938年6月1日,陳毅率第1支隊從皖南南陵出發,向蘇南敵發展,展開於鎮江、句容、丹陽、金壇地區,先後取得新豐車站、新塘、句容等戰鬥勝利。即與第2支隊一起,開闢了以茅山為中心的蘇南抗日游擊根據地。1938年7月,丹陽抗日衛團改編為新四軍挺進縱隊,屬第1支隊指揮。同年9月,第l團調回皖南,12月第3支隊6團調至蘇南,歸第1支隊建制。1939年5月,第6團向東發展,與江南人民抗日義勇軍合,"江抗"第2路的名義東進蘇(州)常(熟)太(倉)、澄(江陰)錫(無錫)虞(常熟)地區,先後取得黃塘、滸墅關和夜襲虹橋機場等戰鬥勝利。10月p"江抗"主力西撤揚中,與新四軍挺進縱隊編,仍稱挺進縱隊。隨後,北渡長江,展開於揚州、泰州地區。第6團東進時,在茅山地區建了新6團,團長段煥競。1939年8月,第1支隊和第2支隊由陳毅統一指揮,11月7日,支隊領導機構合併,成立新四軍江南指揮部。
[3]
[4]
紀念館
新四軍第一支隊司令部舊址位於高淳區淳溪街道當鋪巷78 號吳氏祠堂內,建築占地面積2700 平方米。
吳氏祠堂始建於清代乾隆四十六年(1783),皖式風格,磚木結構,分為前中後三進,每進均面闊三間,前進戲樓、中進享堂、後進祭堂。南為固城湖官溪河,北靠高淳歷史文化街區——高淳老街,是一處留存完整的清中期古建築,四周均是清代古民居與商鋪,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5]
視頻
新四軍的編制終於下來了,下轄四個支隊,值得高興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