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新加坡大屠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新加坡大屠殺

新加坡大屠殺是指日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占領新加坡後針對當地華人有系統的種族清洗。新加坡淪陷後是指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占據新加坡的時期。日軍尤其是憲兵隊針對當地的華人做出了諸多暴行,為報復新加坡華僑對中國抗戰的支援,以及華僑對日軍的抵抗行動,日本第25軍司令官山下奉文便與參謀長鈴木宗作和參謀主任杉田大佐等人一起策劃了對新加坡華人的「肅清行動」。日軍從1942年2月18日至25日進行了大檢證又稱肅清。他們在判定出敵對分子後,當即處置(死刑)。因為偵查的時候沒有記錄的關係,沒有人知道真正的傷亡人數。最後日方抓走了幾萬人,當中絕大多數被帶到郊區或偏遠的海邊予以集體槍殺,或被投入海中,剩下則被送到泰國建造「死亡鐵路」。不過日本和南洋兩方都有不同的總數,日本的官方數字是5,000,可是新加坡華社給出的數字是100,000。戰後的審訊中的證據提出的數字是約25,000至50,000人左右。二戰結束後,新加坡人民開始有了政治覺醒,這次的淪陷讓新加坡人開始相信要靠自己保衛這片土地,間接促成新加坡脫離英國的統治走上獨立的道路。

簡介

1941年12月7日,日本攻擊了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由此開啟。日本的目標是要通過攻占東南亞,來取得當地的天然資源。日本當時資源匱乏國力低下,如果不是靠着掠奪東南亞各國的資源,深陷中國戰場泥潭幾年的日本,脆弱經濟早就崩潰了。另外作為英國在東南亞的政治經濟中心,日軍必須要拿下新加坡才可以徹底把英國人趕出東南亞。南洋華人在抗戰初期直接匯款回國給家人加上義捐之數達到50億元,而1939年國民政府全年戰費不過18億,更有許多華僑回中國投身抗戰一線。因此日軍對華僑十分的仇視,新加坡被攻陷後,居住於此地的華裔也遭到日本的報復。日軍於1941年12月8日(為珍珠港事件隔天)開始入侵馬來半島(史稱馬來亞戰役),首先在馬來半島北端暹羅領地北大年府登陸並且擊退駐守該地的暹羅憲兵,目標是向西南越過馬來—暹羅邊境進攻馬來半島西部地區。同年12月11日亦有一支日軍在馬來亞北部的哥打峇魯登陸,這與日軍在暹羅的北大年府及宋卡港所實施的登陸行動相配合。英國皇家海軍派來了Z艦隊包括航空母艦不屈號、戰列艦威爾斯親王號、卻敵號、及4艘驅逐艦,該艦隊在戰爭爆發前已到達該區並由海軍上將湯馬鄞·菲利浦斯指揮,目的是攔截準備登陸哥打峇魯的日軍,但是不幸該艦隊航空母艦不屈號在途中擱淺,不得不回航。由於日軍擁有空中優勢,導致英國皇家海軍於1941年12月10日威爾斯親王號及卻敵號被日本空軍轟炸機在彭亨、關丹外海擊沉,這使得英屬馬來半島的東海岸門戶大開,英國皇家海軍遠東艦隊經此役後更無力對抗日軍的登陸行動。日軍利用快報廢的老舊輕型坦克快速地突破了駐守在叢林裡面的英軍傘兵坑防線,因為在馬來半島上英軍連一台坦克都沒有,坦克被英軍參謀認為不適合在叢林地形作戰,故英軍在馬來半島上沒有配置任何坦克。當時擁有9萬餘人占了人數優勢的馬來半島駐守英軍卻持續敗退,最後不得已只能撤至新加坡,撤退時英軍順勢將連接馬來半島和新加坡兩地的柔佛長堤炸毀、隔絕兩地,讓整個新加坡島瞬間變成一座要塞方便防守。1942年1月31日,戰爭開始僅55天,日軍占領了整個馬來半島。

評價

新加坡當時和馬來半島等東南亞區域一樣,也是英國殖民地,駐有英國軍隊,不過新加坡當地居民以華僑為主。面對日本的即將入侵,新加坡的華人積極開展抵抗準備活動。一些華人組織的「華僑抗日義勇軍」成立後,正式成員人數達到數千,包括黨員、工人、學生在內的新加坡各地人民。12月30日,新加坡華僑的各派人士成立了「新加坡華僑抗敵後援會」,對「華僑抗日義勇軍」的抗日行動進行資助。1942年2月初,日本開始進攻新加坡。英軍總司令部總司令白思華隨後宣布新加坡攻防戰開始,並決定防守前線,駐新加坡的英軍開始與日軍交戰。與此同時,千餘名「華僑抗日義勇軍」隊員,在「保衛星洲」的口號下,由馬來亞共產黨黨員林江石率領開往前線協助英軍作戰。當時的英軍宣布新加坡的「華僑抗日義勇軍」將是隸屬於馬來半島英軍司令部的「星華義勇軍」,待遇和不列顛印度軍隊以及英屬澳洲軍隊一律平等在新加坡的很多地方,例如裕廊前線、巴西班讓沿海防線、武吉知馬沿海海岸等地,義勇軍都與日軍展開了大規模的激戰,曾多次打退日軍的進攻,而義勇軍隊員也有很大傷亡。但英國由於以保衛遭受法西斯德國侵略的本土為主體戰略,除1月下旬曾有少量從馬來半島退守的援軍抵達新加坡外,並沒有向駐新加坡的英軍提供其它任何實質上的軍事援助,造成防守新加坡的守軍勢單力孤。再加上由於訓練和裝備等問題,新加坡英軍節節敗退。在多次敗於日軍,新加坡整體防衛已經難以維持後,英軍總司令部決定投降。由於此時「星華義勇軍」仍在繼續抗日,英軍總司令部於2月13日下令解散「星華義勇軍」。[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