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興基督教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images/0/0b/%E6%96%B0%E5%85%B4%E5%9F%BA%E7%9D%A3%E6%95%99%E5%A0%82.jpeg)
新興基督(教堂)原圖鏈接來自 基督教網 的圖片
新興基督教堂位於黑龍江省七台河市新興區境內,清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美國基督教傳教士畢加羅主持修建,是當地基督教徒的活動場所。
基督教與佛教、伊斯蘭教並稱為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宣揚上帝創造並主宰世界,耶穌基督是上帝的兒子,降世救贖人類。該教起源於一世紀時羅馬帝國統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區,逐漸流行到羅馬帝國全境。初期教徒大多是貧民和奴隸,對統治者極端仇視,因而到三世紀止,一直遭受當局殘酷-。後中上層人士滲入並取得領導權,主張效忠和順從當局,當局也變-為利用。公元四世紀時被定為國教。
基督教建築
初期基督教建築反映了當時一些奴隸和貧民,早期基督教雕塑,主要表現在紀念死者、寄託對來世希望的石棺雕刻上[1]。
基督教於1~2世紀開始流傳。羅馬帝國於313年頒布《米蘭敕令》取得合法地位後,教堂建築逐漸發展起來,羅馬一地就有30餘座。5 至 10 世紀西歐的基督教建築,主要的類型是教堂。早期基督教徒利用羅馬建築作為禮拜儀式之用,沒有固定的教堂型制,其中大部分是將羅馬的巴西利卡改為教堂。教堂平面有圓形和多邊形的。
教會規定:聖壇必須在東端,大門朝西。聖壇為半圓形穹頂所覆蓋,聖壇前設祭壇,祭壇前又增建一橫翼,比較短;與巴西利卡一起形成長十字形平面,稱為拉丁十字,象徵基督受難。一般在巴西利卡前還有一個三面有圍廊的前庭,中央設洗禮池。獨立的鐘樓位於教堂一側,形成完整的群體。這種巴西利卡式教堂[2]是西歐中世紀天主教堂的原型,典型實例是羅馬聖彼得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