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斯維亞托斯拉夫·特奧菲洛維奇·里赫特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斯維亞托斯拉夫·特奧菲洛維奇·里赫特
出生 (1915-03-20)1915年3月20日
逝世 1997年8月1日(1997-08-01)(82歲)
國籍 烏克蘭
民族 德意志烏克蘭混血
母校 莫斯科音樂學院
職業 鋼琴演奏家

斯維亞托斯拉夫·特奧菲洛維奇·里赫特(俄語:Святослав Теофилович Рихтер,轉寫:Sviatoslav Teofilovich Richter,又譯里希特或李希特)[1]

  • 斯維亞托斯拉夫·特奧菲洛維奇·里赫特,1915年3月20日出生於日托米爾,鋼琴演奏家。
  • 他被公認為是20世紀最偉大的鋼琴大師之一,以極廣的演奏範圍,舉重若輕的技術以及富有詩意的分句聞名,他的演奏曲目如同百科百書一樣廣,不管是視譜或背譜演出,都能彈出傑出且深刻的音符,令人讚賞的演奏技巧,與對各個作品深邃且獨特的了解,使得他在錄音或是現場音樂會上的每次演出都稱得上是傳奇。

人物經歷[2]

  • 里赫特出生在俄羅斯帝國(現為烏克蘭)的日托米爾。他的父親特奧菲爾·丹尼洛維奇·里赫特(1872-1941)是一位在維也納完成學業的德國僑民鋼琴家、管風琴家和作曲家;母親安娜·帕夫洛夫娜(1893-1963)出生於一地主家庭,曾一度是自己未來丈夫的學生。1918年時,里赫特的父母居住在敖德薩,內戰使得他們與自己幼小的兒子骨肉分離。從1918年至1921年,里赫特搬來和姨媽塔瑪拉居住在一起,在這段時間裡,他在藝術方面的天賦開始顯現,在姨媽的教導下,他首次對繪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 1921年的時候,這個家庭的成員終於團聚在了一起,里赫特搬到了敖德薩。父親那時在敖德薩音樂學院教課,還是當地路德教堂里的一名臨時管風琴手。在20世紀20年代早期,里赫特開始對音樂有了興趣並且開始學習鋼琴;同時激發起他興趣的藝術形式還有電影、文學和戲劇。非同尋常的是:大部分時間裡,里赫特是靠自學的,父親只給了他音樂方面的一些基礎教育。
  • 還是在很小的時候,里赫特就是一名出色的視奏者,他定期與當地的歌劇和芭蕾舞演出公司一同練習。里赫特對歌劇、聲樂以及室內樂保持了終身的熱情,在他自己創建於法國的梅斯萊莊園音樂節上,這股熱情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15歲那年,在莫斯科的普希金博物館裡,他開始在敖德薩歌劇院工作,為數場排練進行過伴奏。

職業生涯早期

  • 1934年3月19日,里赫特在敖德薩工程師俱樂部舉辦了首場獨奏音樂會,但直到3年以後,他才決定跟隨海因里希·涅高茲——莫斯科音樂學院裡著名的鋼琴家和鋼琴老師,正式學習彈鋼琴。當里赫特彈奏肖邦第四敘事曲給涅高茲試聽時,這位大名鼎鼎的老師和旁邊的學生低語道:「這人是個天才」。涅高茲雖然教過很多優秀的鋼琴家,像埃米爾·吉列爾斯和拉杜·魯普,但他依然認為:「這是他窮其畢生一直在等待的天才級學生,」而且承認他「幾乎沒有教過里赫特任何東西。」
  • 在其職業生涯早期,里赫特也曾嘗試作曲,在讓涅高茲試聽時,也彈奏過幾首自己的作品。但搬到莫斯科以後不久,里赫特便放棄了作曲。幾年以後,對這樣的決定,里赫特解釋說:「我認為已經沒有必要再給這個世界增添不好聽的音樂」。
  • 二戰開始時,里赫特父母的婚姻走向了失敗,他的母親愛上了另外一位男人。因為里赫特的父親是德國人,成了被當局懷疑的對象,他計劃帶領全家逃離這個國家。因為有了這段羅曼史的羈絆,里赫特的母親不願意離開俄國,於是全家依然留在了敖德薩。1941年,里赫特父親被捕,後來被發現犯有間諜罪,於1941年10月6日被處決。里赫特再沒有跟自己的母親有過任何來往,一直到20年以後母親去世前不久,第一次去美國巡演時才有了一點聯繫。

個人生活

  • 1945年,里赫特遇到了女高音尼娜·多蓮卡,並為她的獨唱音樂會進行了鋼琴伴奏。從那時起,他們倆成為了終身伴侶,但一直沒有結婚。多蓮卡在生活和事業兩方面都給了里赫特極大的支持,在里赫特生病的最後日子裡,一直陪伴在其左右。1998年5月17日,在里赫特去世幾個月以後,多蓮卡也離開了人世。

巡演歷程

  • 1949年,里赫特獲得斯大林獎章,從此在俄國、東歐以及中國進行了廣泛的音樂會巡演。1950年,他首次在蘇聯以外的國家捷克斯洛伐克舉辦了音樂會。1952年,里赫特應邀在描述米哈伊爾·格林卡的電影《作曲家格林卡》(根據1946年電影翻拍)中扮演李斯特。鮑里斯·斯米爾諾夫在劇中擔任主要角色。
  • 1952年2月18日,里赫特第一次作為指揮,演出了普羅科菲耶夫為大提琴和管弦樂隊而作的E小調交響協奏曲,羅斯特洛波維奇擔任大提琴獨奏演員。之後,他再沒幹過指揮這一行當。
  • 雖然里赫特一向以對政治「漠不關心」而著稱,1960年他卻以在蘇聯詩人、小說家鮑里斯·帕斯特爾納克葬禮上進行演出,表達了對當局的蔑視。(1953年,他曾在斯大林的葬禮上,和蘇聯著名小提琴家大衛·奧伊斯特拉赫一同演奏了普羅科菲耶夫第一小提琴奏鳴曲。)
  • 在獲得斯大林獎章、成為「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人民藝術家」之後,里赫特於1960年在美國舉辦了首場巡迴演奏會,1961年又去了英國和法國。
  • 里赫特和多蓮卡曾在東歐一些國家舉辦了數場獨奏(唱)音樂會。1948年在羅馬尼亞首都布加勒斯特;1950年在捷克首都布拉格和中南部城市布拉迪斯拉發;1954年在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1956年再次巡演捷克斯洛伐克。1957年,里赫特來到中國進行巡演。之後再次去了布拉格、保加利亞首都索菲亞以及波蘭首都華沙。
  • 1958年,里赫特和尤金·奧曼迪指揮的費城交響樂團錄製了普羅科菲耶夫第五鋼琴協奏曲——這張唱片使得里赫特蜚聲美國成為廣受人們歡迎的鋼琴大師。1959年,里赫特和華沙愛樂樂團成功錄製了另外一張唱片——拉赫瑪尼諾夫第二鋼琴協奏曲,唱片由DG發行。正是通過20世紀50年代發行的這些唱片,西方國家第一次意識到了里赫特的存在。里赫特在西方國家最初的擁護者之一是他的同胞鋼琴家埃米爾·吉列爾斯。吉列爾斯在自己首次巡演美國時,面對評論界的好評如潮,直言不諱地說應該「等聽到里赫特的琴聲後再發此褒獎。
  • 里赫特在西方國家的第一場音樂會是在1960年5月獲准在芬蘭舉辦的;當年10月15日又去了芝加哥,在那裡演奏了勃拉姆斯第二鋼琴協奏曲,由美籍指揮家埃里希·萊因斯多夫指揮的芝加哥交響樂團伴奏,引發了轟動。回首當年,《芝加哥論壇報》著名音樂評論家克勞迪亞·凱西迪,這位以其對功成名就的藝術家不太友好的評論而著稱於世的女士,回憶起里赫特第一次登上舞台時描述其腳步是遲疑的,顯得有點脆弱不堪(好像快要被吞沒的感覺);但當在琴邊坐下以後,立刻調動出了(觀眾長時間的注意力)。里赫特1960年美國巡演的成功,在卡內基音樂廳的一系列音樂會中達到了頂峰。
  • 1961年,里赫特計劃去倫敦首演。他的第一場獨奏音樂會,包括海頓和普羅科菲耶夫的作品,遭到了英國評論界的一致詆毀。尤為明顯的是,英國作家、評論家內維爾·卡達斯將里赫特的演出概括為「鄙俗」二字,而且對里赫特應邀去倫敦——一個自身已有了很多「二流」鋼琴家的城市演出,感到大為不解。接下來1961年7月18日的音樂會上,里赫特演奏了兩首李斯特的鋼琴協奏曲,評論界的聲音才發生了逆轉。
  • 1963年,在對法國盧瓦爾河谷,一個很適合舉辦音樂節的地區進行調查探求以後,里赫特發現了距圖爾北部幾公里處的拉格朗日,於是在那裡創建了盧瓦爾河谷音樂節,成為一年一度的盛大節日。
  • 1970年,里赫特首次拜訪日本,因為不喜歡飛行,他乘坐火車、輪船穿越了西伯利亞。他演奏了貝多芬、舒曼、穆索爾斯基、普羅科菲耶夫、巴托克以及拉赫瑪尼諾夫的作品,還和日本管弦樂團一起演出了莫扎特和貝多芬。里赫特一生共訪問日本達8次之多。

晚年

  • 里赫特非常陶醉於為觀眾們進行演奏,但厭惡提前幾年就事先安排好準備演出的音樂會。在生命的後期,他會選擇在很不起眼的、甚至經常是黑暗的小音樂廳進行演出,僅有一盞微弱的燈照着他的樂譜。里赫特說他之所以這樣做,是想幫助聽眾全神貫注於正在演奏的音樂,而不是將注意力分散在諸如表情和手勢這類不相關的多餘之事上。
  • 1981年,里赫特創辦了在普希金博物館舉辦的十二月之夜國際音樂節,1997年他去世以後,該音樂節被重新命名為斯維亞托斯拉夫·里赫特十二月之夜國際音樂節。1986年,里赫特和他心愛的雅馬哈鋼琴開始了長達6個月的西伯利亞之旅,舉辦了約150場音樂會,在一些小城市裡,有時甚至是連音樂廳都沒有。以前從未看過音樂會的觀眾們聚集在大廳中央,歡呼雀躍慶祝音樂會的成功。據說在里赫特生命的晚期,他還曾打算舉辦免費音樂會(雖然實際上他並沒有這麼做)。
  • 有一則軼事還舉例說明了里赫特在他生命最後10年裡,是如何着手準備音樂會的。在讀了《查理曼大帝傳記》以後(我們的鋼琴家本人可是一位十分熱心的讀者哦),里赫特讓他的秘書給德國西部城市亞琛(查理曼大帝最喜歡居住的城市、也是他的長眠之地)一家劇院的經理髮去一份電報,電報中陳述道:「我們的鋼琴藝術大師已通讀了《查理曼大帝傳記》,希望在亞琛舉辦音樂會」。不久以後,音樂會如願以償在那裡舉行。
  • 到了1995年的時候,里赫特依然能夠演奏鋼琴作品中那些最被世人所喜愛的音樂,包括拉威爾的《鏡子》、普羅科菲耶夫的第二鋼琴奏鳴曲、肖邦鋼琴練習曲中的第三首離別曲以及第四首敘事曲等。
  • 里赫特和管弦樂團最後的演出錄音是1994年和日本新交響樂團合作的三首莫扎特鋼琴協奏曲,指揮是他的老朋友魯道夫·巴沙。
  • 里赫特最後一場獨奏音樂會是1995年3月30日,在德國呂貝克一次私人聚會上。演出包括兩首海頓的奏鳴曲以及貝多芬的降E大調主題賦格變奏曲,後者是一部雙鋼琴作品,由里赫特和鋼琴家Andreas Lucewicz共同演奏。
  • 晚年的時候,由於對作品音高的感覺開始模糊,里赫特的聽力也開始退化,使他不能像以往那樣揮灑自如地舉辦音樂會。為此,里赫特曾一度患上抑鬱症。臨終時刻,是舒伯特的第三鋼琴奏鳴曲陪伴他去了天國。

主要榮譽及獎章

  • 1950年 斯大林獎章;
  • 1955年 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人民藝術家;
  • 1960年 格萊美獎;
  • 1961年 蘇聯人民藝術家;
  • 1968年 羅伯特.舒曼獎;
  • 1961年 列寧獎章;
  • 1977年 斯特拉斯奧大學名譽博士;
  • 1986年 丹麥莉奧妮.桑寧音樂獎;
  • 1975年 社會主義勞動英雄;
  • 1965年、1975年、1985年三枚列寧勳章;
  • 1980年 十月革命勳章;
  • 1987年 格林卡蘇維埃國家獎 ——因1986年的鋼琴協奏曲節目而獲得,在西伯利亞和遠東城市演出;
  • 1995年 為祖國榮譽勳章,第四級;
  • 1996年 俄羅斯聯邦州獎;
  • 牛津大學音樂博士榮譽稱號;
  • 入選2012年格萊美名人堂等。
  • 1952年,在蘇聯電影《作曲家格林卡》中,出鏡扮演李斯特。

人物評價

  • 意大利評論家皮耶羅·拉塔利諾曾經斷言道:鋼琴演出歷史上只有李斯特和布索尼可以和里赫特媲美。
  • 格倫·古爾德稱里赫特是「我們這個時代由音樂所創造的世界裡,最強有力的溝通者」。
  • 俄國小提琴家內森·米爾斯坦在他的回憶錄《從俄羅斯到西方國家》中,對里赫特有如下的描述:「里赫特無疑是位卓爾不凡的鋼琴家,但也並非像人們所說的那樣無可挑剔。對我來說,他的音樂有時顯得太枯燥了。如他演繹的拉威爾《水之嬉戲》,你聽到的是凍僵的冰柱而不是潺潺的流水。」
  • 范·克萊本1958年在蘇聯參加了里赫特的獨奏音樂會。據說他在那場獨奏音樂會上曾放聲大哭,回到美國時,形容里赫特的演奏是「我所聽過的鋼琴演奏里最具爆發力的。」
  • 魯賓斯坦在談到他第一次接觸里赫特時說:「那是場尋常不過的演出;但是在某一時刻,我注意到我的眼睛越來越濕潤,淚水開始順着我的臉頰滾落下來。」
  • 海因里希·涅高茲則說:「他具備這樣一種獨一無二的能力:既能抓住整部作品同時也不會忽略哪怕是作品裡最細微的小節。就像一隻雄鷹,既可以在那偉大的高處遠眺地平線,也能俯拾大地上最細小的獵物。」
  • 肖斯塔科維奇在提到里赫特時這樣說道:「里赫特是一個非同尋常的奇蹟。巨大的天賦在他內心深處掙扎、狂喜。所有的音樂藝術現象對他而言都是可以理解的。」
  • 俄國鋼琴家弗拉迪米爾·索弗倫茨基聲稱里赫特是位「天才」;里赫特則回應說索弗倫茨基是「上帝」。
  • 霍洛維茨說:「在俄國所有的鋼琴家中,我只喜歡一個人,那就是里赫特。」
  • 皮埃爾·布列茲說:「他的個人魅力要比作為一名鋼琴家大得多,也遠超鋼琴領域的其他藝術大師。」
  • 《留聲機》雜誌評論員伯斯·墨里森這樣描述里赫特:「怪異的、很坦率、充滿英雄氣概、矜持的、熱情奔放的、極其高明的樂器演奏能手,也許最重要的一點是:他有着一種很深刻的神秘,他太高深莫測了。可以這麼說,斯維亞托斯拉夫·里赫特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富有創造性的藝術家之一。」

相關影片

Святослав Рихтер. Легендарный концерт в Лондоне
Рихтер в Москве - Бетховен, Шуман, Дебюсси, Рахманинов
Sviatoslav Richter documentary – Портреты на фоне музыки – Декабрьские вечера Святослава Рихтера

參考資料

  1. [1]里赫特——華麗回歸樸素
  2. [2]里赫特 | 20世紀最後的鋼琴大師

外部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