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斯普特尼克戀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內容簡介

《斯普特尼克戀人》是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樹在1999年4月由講談社印行的長篇小說,描述了沉迷於寫作的一女青年陪同一位「愛上」了她,並年長她17歲的女子去歐洲旅遊,然後在希臘一小島上神秘失蹤的故事。

二十二歲那年春天堇有生以來第一次墮入戀情。沉迷於寫作的少女堇,突然宣稱「愛上」了她的音樂同道、年長17歲的中年美女敏,成了她歐洲之行的旅伴。然而在希臘的小島上,堇卻神秘地失蹤了,因為她發現她的「戀人」只是一個軀殼,而靈魂已在一個驚險之夜失去了。絕望於異性之愛的堇,甚至連同性之愛也不能得到。

村上春樹之前的小說敘事模式大都是以男主人公的口吻,用一種主觀的視角去體會、發現事件的發展。去表明小說中各種人物的關係,以此來牽動讀者的視線。例如村上春樹最有名的一部小說《挪威的森林》,小說一開始就是男主人公「我」——渡邊在飛機上偶然聽到甲殼蟲樂隊所演奏的曲目。進而引發出十幾年前的回憶,男主人公在回憶中向讀者講述自己、直子、綠子等人在那時發生的一系列的故事。哈佛大學教授傑·魯賓就小說中的這特質曾說過:「二十年來,是用這種朋友般親切的第一人稱方式講述故事一直是村上春樹敘事策略的中心環節。……在村上春樹絕大數敘述者為『我』的作品中,唯一存在的『個性』就是『我』本人,他的領悟力一直令我們着迷。其餘人物只是他心靈的映射。」可以說之前的村上春樹採用第一人稱來決定他小說中的敘事,既讓讀者感·到親切的同時,又明顯地感覺出距離。但在《斯普特尼克戀人》中,村上春樹終於拋棄以往的單一人稱的敘事,嘗試為多角度、多視點的敘事。 《斯普特尼克戀人》講述這樣一個故事主人公「我」鍾情於有志成為小說家的堇,但堇卻鍾情於像謎一樣的韓國女性敏,當堇抱以愛慕之心與敏前往歐洲一起工作旅行的途中,因向敏的表白遭拒,堇在—個希臘的小島上突然不明消失。雖然只是一個看似同性戀題材的故事,但在這部小說中,卻出現了三人故事交錯的情節出現,「或者說看到了三條視線令人眼花繚亂的落點:過去的『我』、現在的『我』;過去的堇、現在的堇、夢中的堇、失蹤後的堇;過去的敏、現在的敏、此側世界的敏、彼側世界的敏……誠然,村上此前的小說也不乏這樣的視線落點甚至更多,但那相對說來歸『我』一人所有,而這裡則大體有三人平分秋色,幾乎沒有主從之分、高低之別。」嗽Ⅱ在文中,堇的故事就是由暗戀堇的文中的第一敘述者講述的,在讀者看來只知道他的名字叫「K」,而K的作用就是就好比是走向堇的世界的一扇窗戶。而敏的故事則是由堇與K共同承擔,通過K從堇的電腦里發現敏的故事。村上春樹採用這種新奇的敘事交錯的手法,使讀者的眼前為之一亮,錯綜複雜的情節緊緊抓住讀者的心。而此種風格的敘事結構在後來的《天黑以後》也有所體現。可以說,此次的風格的嘗試是成功的。村上春樹沒有被自我以往村上式風格所束縛,不斷在文學的道路上給讀者創造出驚喜。

作者簡介

村上春樹(Haruki Murakami,1949年1月12日),日本現代小說家,生於京都伏見區。畢業於早稻田大學第一文學部演劇科,亦擅長美國文學的翻譯,29歲開始寫作,第一部作品《且聽風吟》即獲得日本群像新人獎,1987年第五部長篇小說《挪威的森林》上市至2010年在日本暢銷一千萬冊,國內簡體版到2004年銷售總量786萬,引起村上現象。 村上春樹,日本後現代主義作家,1949年1月12日生於京都伏見區。畢業於早稻田大學第一文學部演劇科。 村上春樹29歲開始寫作,第一部作品《且聽風吟》即獲得日本群像新人獎,1987年第五部長篇小說《挪威的森林》上市至2010年在日本暢銷一千萬冊,國內簡體版到2004年銷售總量786萬,引起村上現象。 其作品風格深受歐美作家的影響,基調輕盈,少有日本戰後陰鬱沉重的文字氣息,被稱作第一個純正的二戰後時期作家,並被譽為日本80年代的文學旗手,其作品在世界範圍內具有廣泛知名度。 2017年2月24日,村上春樹出版兩卷本長篇小說《騎士團長殺人事件》,小說上卷命名為念頭顯露篇,下卷命名為隱喻改變篇。 其作品風格深受歐美作家的影響,基調輕盈,少有日本戰後陰鬱沉重的文字氣息,被稱作第一個純正的二戰 …

內容預覽

二十歲那年春天,堇有生以來第一次墮入戀情。那是一場猶如以排山倒海之勢掠過無邊草原的龍捲風一般的迅猛的戀情。它片甲不留地摧毀路上一切障礙,又將其接二連三卷上高空,不由分說地撕得粉碎,打得體無完膚。繼而勢頭絲毫不減地吹過汪洋大海,毫不留情地颳倒吳哥窟,燒毀有一群群可憐的老虎的印度森林,隨即化為波斯沙漠的沙塵暴,將富有異國情調的城堡都市整個埋進沙地。那完全是一種紀念碑式的愛。而愛戀的對象比她年長十七 歲,已婚,且同是女性。一切由此開始,(幾乎)一切至此告終。 堇當時正為當職業作家而殊死拼搏。世界上無論有多少人生選擇,自己也只有當小說家一條路可走。這一決心如千年岩石一般堅不可摧,沒有任何妥協餘地。她這一存在同文學信念之間,簡直是間不容 ……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