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斯萬特·奧古斯特·阿累尼烏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斯萬特·奧古斯特·阿累尼烏斯
原文名 Svante August Arrhenius
出生 (1859-02-19)1859年2月19日
瑞烏普薩拉
逝世 1927年10月2日(1927-10-02)(68歲)
國籍 瑞典
教育程度 烏普薩拉大學
職業 物理化學家
知名於 創立電離理論
知名作品 獲得1903年諾貝爾化學獎

斯萬特·奧古斯特·阿倫尼烏斯 (Svante August Arrhenius)瑞典物理化學家,1859年2月19日生於瑞烏普薩拉附近的維克城堡。電離理論的創立者。學術成果,解釋溶液中的元素是如何被電解分離的現象,研究過溫度對化學反應速度的影響,得出著名的阿倫尼烏斯公式。還提出了等氫離子現象理論、分子活化理論和鹽的水解理論。對宇宙化學、天體物理學和生物化學等也有研究。獲得1903年諾貝爾化學獎。

個人經歷

斯萬特·奧古斯特·阿倫尼烏斯

  • 1859年2月19日生於烏普薩拉的知識分子家庭,從小受到良好教育。
  • 1876年考入烏普薩拉大學化學系。
  • 1878年大學畢業後留校。不久到斯德哥爾摩準備博士論文。
  • 1884年以《電解質的導電性研究》論文申請博士,答辯後評為有保留通過的四等。這幾乎使他失去擔任烏普薩拉大學講師資格。只是在德國著名物理化學家奧斯特瓦爾德的慧眼獨識下,支持他的觀點,親自到烏普薩拉請他到德國里加大學任副教授,這迫使烏普薩拉當局同意聘他為該校講師。
  • 1885年到奧斯特瓦爾德實驗室工作。
  • 1891年擔任瑞典皇家工業學院講師,
  • 1889年升教授,
  • 1895年出任該院院長。
  • 1905年任斯德哥爾摩諾貝爾物理化學研究所所長。
  • 1901年當選為瑞典皇家科學院院士。
  • 1911年選為本國皇家學會會員。
  • 1927年退休。
  • 1927年10月2日卒於斯德哥爾摩。

[1]

學術成就

1883年5月,阿累尼烏斯帶着論文回到 烏普薩拉大學,向化學教授 克萊夫請教。阿累尼烏斯向他詳細地解釋了電離理論,但是克萊夫對於理論不感興趣,只說了一句:「這個理論純粹是 空想,我無法相信。」

克萊夫是一位很有名望的實驗化學家,他已經發現了兩種化學元素:鈥和銩。他的這種態度給滿懷信心的阿累尼烏斯當頭一棒,他知道要通過博士論文並非易事,雖然他認為自己的觀點和實驗數據並沒有錯,但是要說服烏普薩拉大學那一幫既保守又挑剔的教授們談何容易。阿累尼烏斯小心翼翼地準備着他的論文,既要堅持自己的觀點,又不能過分與傳統的理論對抗。

4小時的答辯終於過去了,阿累尼烏斯如坐針氈,因為阿累尼烏斯的材料和數據都很充分,教授們又查看了他大學讀書時所有的成績,他的生物學、物理學和數學的考試成績都非常好,答辯委員會認為雖然論文不是很好,但仍然可以以「及格」的三等成績「勉強獲得博士學位」。 艱難的被承認之路

博士學位得到了,但是電離學說卻不被人理解,特別在瑞典國內幾乎沒有人支持,他決定向國外尋找有力的支持者。當然是要找一些有創新能力、有新觀點的人。

他道德想到了德國物理學家克勞修斯。克勞修斯對熱力學第二定律作出很大貢獻,又被認為是電化學的預言者,但是克勞修斯年老體弱,對新鮮事物缺乏敏感。 阿累尼烏斯也想得到德國化學家耶爾的支持。邁耶爾曾經獨立地提出過元素周期律,也是一位很有威望的化學家,但是邁耶爾對此沒有任何表示。

幸運的是並不是所有的科學家都麻木不仁。在里加工學院任教的奧斯特瓦爾德教授對阿累尼烏斯的態度卻是另一番景象。1884年6月的某一天,發生了三件使奧斯特瓦爾德難忘的事情:他牙疼得厲害;妻子生了一個女兒;他讀到了阿累尼烏斯寄來的論文。奧斯特瓦爾德忍着牙痛,反覆看了好幾遍,他覺得這個年輕人的觀點是可取的。並且立刻意識到,阿累尼烏斯正在開創一個新的領域——離子化學。喜歡動手做實驗的奧斯特瓦爾德立刻着手通過實驗來證實阿累尼烏斯電離理論的正確性。

隨後,奧斯特瓦爾德決定去瑞典會見阿累尼烏斯,探討一些共同感興趣的問題。這一年暑假,兩位學者在烏普薩拉會面了,這是他們畢生友誼和合作的開端。

由於奧斯特瓦爾德的影響,阿累尼烏斯獲得了出國做五年訪問學者的資格。阿累尼烏斯先後在里加和萊比錫的奧斯特瓦爾德的實驗室里工作,又與當時著名的科學家柯名單勞希、玻耳茲曼、范特霍夫等人進行了工作接觸。特別是范特霍夫,他的研究工作中經常需要用電離學說來解釋一些發生的現象。當他們相見的時候,非常親熱,有很多問題需要探討。

阿累尼烏斯在困難的時候找到了知音。著名學者奧斯特瓦爾德和范特霍夫的支持,使他的電離學說開始逐步被世人所承認。

隨着他們三個人的共同努力和科學技術的發展,特別是原子內部結構的逐步探明,電離學說最終被人們所接受了。原來反對電離學說的克萊夫教授還提議選舉阿累尼烏斯為瑞典科學院院士。 1

901年,開始首屆評選諾貝爾獎的時候,阿累尼烏斯是物理獎的11個候選人之一,可惜落選了。1902年他又被提名諾貝爾化學獎,他也滑有被選上。1903年,評獎委員會很多人都推舉阿累尼烏斯,但是,對於他應獲得物理獎還是化學獎發生分歧。諾貝爾化學獎委員會提出給他一半物理獎,一半化學獎,這一方案過於奇特,被否定了。又提出他獲獎問題延期至第二年,也被否決。電離學說在物理學和化學兩個學科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人們一時很難確定他應該獲得哪一個獎項。最後,阿累尼烏斯獲得了1903年諾貝爾化學獎。他是第一個獲得這種崇高榮譽的諾貝爾的同胞。 [2]

學術成果

阿累尼烏斯刻苦鑽研,具有很強的實驗能力。1883年5月,他提出了電離理論的基本觀點:「由於水的作用,電解質在溶液中具有兩種不同的形態,非活性的分子形態,活性的離子形態。溶液稀釋時,活性形態的數量增加,所以溶液導電性增大」。作為博士論文送交烏普薩拉大學

所獲諾貝爾獎項

論文答辯

阿累尼烏斯同時提出了酸、鹼的定義;解釋了反應速率與溫度的關係,提出活化能的概念及與反應熱的關係等。由於阿累尼烏斯在化學領域的卓越成就,1903年榮獲了諾貝爾化學獎,成為瑞典第一位獲此科學大獎的科學家。著作:《天體物理學教科書》、《免疫化學》、《生物化學中的定量定律》等。

阿累尼烏斯在物理化學方面造詣很深,他所創立的電離理論留芳於世,直到今天仍常青不衰。他是一位多才多藝的學者,除了化學外,在物理學方面他致力於電學研究,在天文學方面,他從事天體物理學和氣象學研究。

他在1896年發表了「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對地球溫度的影響」的論文,還著有《天體物理學教科書》在生物學研究中他寫作出版了《免疫化學》及《生物化學中的定量定律》等書。作為物理學家,他對祖國的經濟發展也做出了重要貢獻。

他親自參與了對國內水利資源和瀑布水能的研究與開發,使水力發電網遍布於瑞典。他的智慧和豐碩成果,得到了國內廣泛的認可與讚揚,就連一貫反對他的克萊夫教授,自1898年以後也轉變成為電離理論的支持者和阿累尼烏斯的擁護者。

那年,在紀念瑞典著名化學家貝采里烏斯逝世50周年集會上,克萊夫教授在其長篇演說中提到:「貝采里烏斯逝世後,從他手中落下的旗幟,今天又被另一位卓越的科學家阿累尼烏斯舉起。」 他還提議選舉阿累尼烏斯為瑞典科學院院士。由於阿累尼烏斯在化學領域的卓越成就,1903年他榮獲了諾貝爾化學獎,成為瑞典第一位獲此科學大獎的科學家。

1905年以後,他一直擔任瑞典諾貝爾研究所所長,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他還多次榮獲國外的其它科學獎章和榮譽稱號。 [3]

晚年時期

晚年的阿累尼烏斯,體弱多病,但他仍不肯放下自己的研究。他抱病堅持修改完成了《世界起源》一書的第二卷。1927年10月2日,這位68歲的科學巨匠與世長辭。阿累尼烏斯科學的一生,給後人以很大的思想啟迪。首先,在哲學上他是一位堅定的自然科學唯物主義者。他終生不信宗教,堅信科學。當19世紀的自然科學家們還在深受形而上學束縛的時候,他卻能打破學科的局限,從物理與化學的聯繫上去研究電解質溶液的導電性,因而能沖潰傳統觀念,獨創電離學說。其次,他知識淵博,對自然科學的各個領域都學有所長,早在學生時代就已精通英、德、法和瑞典語等四五種語言,這對他週遊各國,廣泛求師進行學術交流起了重大作用。另外,他對祖國的熱愛,為報效祖國而放棄國外的榮譽和優越條件,在當今仍不失為科學工作者的楷模。 [4]

主要貢獻

阿累尼烏斯在化學上貢獻有:提出電離學說,認為電解質溶於水,其分子能離解成導電的離子,這是電解質導電的根本原因,同時溶液愈稀,電解質電離度越大。電離學說是物理化學上的重大貢獻,也是化學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從而解釋溶液的許多性質和溶液的滲透壓偏差、依數性等,它建築起物理和化學間的重要橋樑。提出活化分子和活化能的概念,導出著名的反應速率公式,即阿累尼烏斯方程。

公式可推算出溫度升高10度,化學反應速度約加快一倍,這使化學動力學大大向前邁進了一步。奠定宇宙化學研究的基礎。他根據物理化學的原理,最早預言太陽的能量來自原子的反應,特別是由氫原子結合成氦原子的反應。他還發現二氧化碳有較強吸收紅外輻射的能力,較早提出二氧化碳對地球溫室效應影響的見解。此外,他對彗星、北極光、冰川等的成因作了較深刻的研究,並提出了有價值的見解。最先對血清療法的機理作出化學解釋,特別是開創免疫化學研究的航道,以及各種毒素的化學結構對人體、動物體中毒機理的研究作出了一定貢獻。

主要著作

他的主要著作有:《溶液理論》《宇宙物理學教程》《免疫化學》《生物化學中定量定律》《化學原理》等。他曾獲得過多次獎賞,除1903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外,還曾獲英國皇家學會戴維獎、吉布斯獎、法拉第獎等。他還被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

德國電化學學會名譽會員等。就連曾一度激烈反對他的克利夫教授也不得不說:「阿累尼烏斯和柏濟力阿斯都是瑞典的驕傲,從柏濟力阿斯肩上卸下的斗篷現在已經由阿累尼烏斯披上了。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