斧 - 漢語漢字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斧 |
斧 漢語常用字(一級字) ,讀作fǔ,形聲字,最早見於商代甲骨文 。本義是斧頭,還表示伐;也指刻在器物上,類似於斧頭形狀的紋飾;在現代漢語中還可也引申為改正,如"斧正",是一個敬辭。
漢字
fǔ ㄈㄨˇ 形聲。字從父,從斤,父亦聲。
"父"指生父或義父,引申指"一家之長"。"斤"本義指"砍伐工具",轉義指刑具。"父"與"斤"聯合起來表示"家長的生產工具和治家的刑具"。
本義:家長的工具和刑具。[1]
說明:古代醫療救治的條件差,一家之長常因戰鬥、勞役或瘟疫而死去。丈夫死去後,婦女只有帶着子女改嫁。新來的父親與原有的子女會有感情上不能融合的情況,兒子不服繼父的時候,繼父只有靠刑具--"斧"--才能建立起自己的權威。國家出現後,因為國家是家庭的擴大化,國王就是全體子民的父親,所以他治理國家所用的刑具就叫做"王斧"。
~子。~頭。~鉞。~柯(a.斧子的柄;b.喻政權、權柄)。 用斧砍:~正(敬辭,請人修正文句,亦作"斧政")。~鑿(a.斧子或鑿子;b.指文藝作品等矯揉造作)。~藻(雕飾、修飾)。
"斧"字的演變:
粵語:fu2 客家話:[梅州腔]bu3[沙頭角腔]bu3[客英字典]bu3[海陸豐腔]bu3[東莞腔]bu1fu3[陸豐腔]bu3[客語拼音字彙]bu3[台灣四縣腔]bu3[寶安腔]bu3
《卯集下》《斤字部》 ·
斧 ·康熙筆畫:8 ·
部外筆畫:4
《唐韻》方矩切《集韻》《韻會》匪父切,音甫。《說文》斫也。《釋名》斧,甫也。甫,始也。凡將制器,始用斧伐木,已乃制之也。《廣韻》神農作斤斧陶冶。《易·旅卦》得其資斧。《注》斧,所以斫除荊棘,以安其舍者也。《孟子》斧斤以時入山林。《詩·豳風》旣破我斧。《傳》隋銎曰斧。 又凡以斧斫物,亦曰斧。《古詩·苦寒歌》擔囊行取薪,斧氷持作糜。《注》天寒水凍,故斫氷作粥也。 又仙名。《左思·蜀都賦》山圖采而得道,赤斧服而不朽。《注》列仙服丹砂不死也。 又《儀禮·覲禮》天子設斧依於戸牖之閒。《注》依,如今綈素屛風也。有繡斧文,所以示威也。斧謂之黼。 又鉞斧,今儀仗中亦有之,其形圓如月然。 《集韻》或作鈇。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