料絲燈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料絲燈 |
料絲燈(liàosīdēng),即以瑪瑙﹑紫石英等為主要原料煮漿抽絲製成的燈。料絲燈看上去像細密如頭髮組成的玻璃片,用框合圍成小方燈。
基本內容
中文名:料絲燈
傳 說:《七修類稿》
主要原料:瑪瑙﹑紫石英
形 態:細密如頭髮組成的玻璃片等
料絲燈傳說
明代文人 郎瑛在《 七修類稿》中記載:「料絲燈出於滇南,以金齒工(今為雲南保山縣)者勝也。用瑪瑙、紫石英諸藥搗為屑,煮腐如粉,然必(用)北方天花菜點之方凝,然後繅之為絲,織如絹狀。」在弘治年間,江蘇丹陽人從雲南把這種工藝帶到丹陽,加以改進,風行一時。明人 姜紹書對此大為讚賞(見《 韻石齋筆談》)。明人陳慧還寫有《詠料絲燈》詩。可見當年料絲燈風行一時。
米家燈一說
60年前,北京 廠甸、天津宮南北大街,都有賣料絲燈的。有人把這種燈叫作」米家燈」。實際有誤,米家燈特指料絲燈上畫有京郊勺園景色的;勺園為北京大學前身(燕園一部分),明萬曆進士米萬鍾私家園林。米家燈指畫不指燈,無勺園畫者不能叫「米家燈」。前人筆記,有從「料絲」推論為「縱橫交織如帛片」的,恐也有誤。因料絲冷卻成形後極脆弱,不堪曲折。
料絲燈形狀
從前,京津所售料絲燈,燈片都是豎向密排,壓製成玻璃片狀的,不過長方如手掌大小,未見有大燈。
民國後的料絲燈,未見有彩繪者。而大都是在燈壁(料絲片)上粘貼剪下之膠印畫片,有人物花鳥等。由於物美價廉,當年極受兒童喜愛。[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