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斗谷於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斗谷於菟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本名: 斗谷於菟

別名: 令尹子文

所處時代: 春秋

父親: 斗伯比

斗谷於菟(dòu gǔ yú tú,古文作"斗谷於菟",谷音冓。詳左傳莊公三十年 )(公元前708年-公元前626年),羋姓,斗氏,字子文,斗伯比之子;幼時被棄雲夢澤北(今湖北京山境內) ,春秋時期著名的楚國令尹,三任首輔,"自毀其家,以紓國難",孔子譽為"忠"。對楚國強大和北上爭霸,作出了傑出貢獻。

斗谷於菟因是在農曆5月5日生,其母為斗伯比表妹,鄖夫人之女,與斗伯比私通生下一子,鄖夫人為遮其丑棄於雲夢澤北(今湖北京山境內) ,鄖子於夢澤田獵,見虎方抱一嬰兒,餵之以乳,見人亦不畏避,鄖子以為神物,後帶回鄖國命其女撫養。逾年,送其女於楚,與斗伯比成親。楚國人稱"乳"為"谷",稱"虎"為"於菟",故名斗谷於菟。谷於菟三字應寫作"谷於菟"。[1]

人物簡介

名稱由來

斗幼時被棄,虎乳之。楚國人稱乳汁為"谷",稱虎為"於菟",故名。楚成王八年(前664),任令尹,執法不避親貴,又捐家財,以解楚國之難。十七年率師滅弦(今河南息縣西南)。三十二年,率師伐隨(今湖北隨州),逼隨附楚。三十五年,因子玉伐陳有功,以令尹之位讓之。·引自《中國歷史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年版)第226頁。

相關典故

楚成王初立時,楚子元亂國,為斗班所殺。在楚子元內亂平定後的楚成王八年(公元前664年),楚成王以斗谷於菟為令尹,自己亦日漸成長,楚國政局從此穩定,並開始以嶄新的面貌北上爭霸。

斗子文,又名斗谷於菟,是楚國歷史上著名的令尹之一,對楚國的強大和北上爭霸,作出了突出的貢獻。他的身世,史籍《左傳·宣公四年》有詳細的記載,說:"初,若敖娶於妘,生斗伯比。若敖卒,以其母畜於妘,淫於妘子之女,生子文焉。妘夫人使棄諸夢中。虎乳之。妘子田,見之,懼而歸。夫人以告,遂使收之。楚人謂乳谷,謂虎於菟,故命之曰斗谷於菟。以其女妻伯比。實為令尹子文。

據此說法,斗子文系楚國君若敖熊儀之後,或熊儀之子別封斗邑,為斗氏之祖,亦號稱若敖。班固稱"班氏之先,與楚同姓,令尹子文之後也"。可見斗射師、斗班、斗谷於菟等均屬若敖氏之族,對平定楚子元內亂,起了重要作用。正因此,斗谷於菟才被任命為令尹這一要職的。

相關記載

子文的高風亮節和治國方略,不僅得到楚王的尊重和楚人的愛戴,也使得當時各諸侯列國很仰慕。《左傳》、《春秋》、《國語》、《史記·楚世家》等史籍中,均詳細記載了他的事績。《湖北通志·人物列傳》及光緒《京山縣誌·宦績》載有小傳。在《論語·公冶長》中,孔子對學生們讚賞子文行事曰:"忠矣。"?一千多年後宋哲宗元佑八年(1093年)封子文為"景德侯",賜以"宗應廟"。京山東南鄉舊時有子文廟。

《左傳·莊公三十年》

"斗谷於菟為令尹,自毀其家以紓楚國之難。"史籍《會箋》說:"時楚國府庫空竭,子文,財巨室,積財不少,故自減少家產,以紓其難也。"

斗谷於菟任令尹時,正值楚國統治集團內爭和子元內亂之後,困難重重,谷於菟能從楚國利益出發,毫不猶豫地"自毀其家",盡力相助效勞,使楚國迅速度過了難關。因此,斗氏之族從穩定楚國政局,到解決國計民生困難,均作出了巨大貢獻。

斗谷於菟協助楚成王大力整頓楚國內政,率軍滅了弦國、黃國、英國,壓抑了蔡國、隨國、徐國、江國等諸侯國,使楚國在長江流域成為無以抗衡的霸主,並有足夠的力量對抗晉、齊、宋、秦等中原大國。

斗谷於菟執政後,留下的歷史佳話也很多。據史籍《說苑》中記載,斗谷於菟的族人犯法,被廷理(廷理,楚國執掌刑法之官)拘捕,後聽說是斗谷於菟的族人,立即釋放。斗谷於菟聽說後,對廷理批評說:"凡立廷理者,將以司犯王令而觸國法也。夫直士持法,柔而不撓,剛而不折,今棄法而背令而釋犯法者,是為理不端,懷心不公也,豈吾營私之意也。何廷理之駁於法也。吾在上位以率士民,士民或怨,而吾不能免之於法。今吾族犯法甚明,而使廷理因緣吾心而釋之,是吾不公之心明著於國也。執一國之柄,而以私聞,與吾生不以義,不若吾死也。"

斗谷於菟一方面批評廷理,另一方面又教育族人主動伏法,廷理害怕,就對其族人執行了刑法。

《國語·楚語》

另據史籍《國語·楚語》、史籍《戰國策·楚策》等記載,斗谷於菟又是一位清廉勤政、律已恤民的執政者。如史籍《國語·楚語下》說:"昔斗子文三舍令尹,無一日之積,恤民之故也。成王聞子文之朝不及夕也,於是乎每朝設一脯一束、糗一筐,以羞子文,至於今秩之。成王每出子文之祿,必逃,王止而後復。人謂子文曰:'人之求富,而子逃之,何也?'對曰:'夫從政者,以庇民也。民多曠者,而我取富焉,是勤民以自封也,死無日矣。我逃死,非逃富也。'"

史籍《戰國策·楚策一》中記載莫敖子華之語:"昔令尹子文,緇帛之衣以朝,鹿裘以處,未明而立於朝,日晦而歸食,朝不謀夕,無一日之積。故彼廉其爵,貧其身,以憂社稷者。"

從上述記載,可知斗谷於菟是春秋前期頗為先進開明的思想家和政治家。

斗谷於菟在任令尹期間,還有一大歷史佳語,也是值得注意的。史籍《論語·公冶長》中記載:"子張問曰:'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舊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

從有明確記載看,斗谷於菟從楚成王八年任令尹後至楚成王二十五年讓位子玉,長達二十七年之久。在這二十七年中,他曾"三仕"、"三已"。這一方面說明其地位之重要,楚成王曾三次請他出任令尹;而另一方面,所謂"三已"、"三舍"則是子文主動請求的,具有薦賢、任賢的意思。如他讓位於子玉,就是在子玉攻陳、取焦、夷,城頓立有大功的情況下提出的。當呂臣反對時,斗子文理直氣壯地說:"吾以靖國也。夫有大功而無貴任,其人能靖者與有幾?"可見斗谷於菟的讓位,是為了薦賢,是從國家利益出發的,並不計較個人得失。

斗谷於菟是繼斗祁、彭仲爽之後的著名楚國令尹,前兩位見於史籍記載不多,但從斗谷於菟的言行和政績看,可知楚國國君所任命的令尹,都是具有文武兼備的治國本事者。

《左傳》中曾經將斗子文和成得臣訓練士兵進行對比,斗子文訓練不懲罰一個人,而成得臣鞭打士卒,刺穿耳朵,楚中神童因此預言了城濮之戰子玉的失敗。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