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斑紋角馬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斑紋角馬

來自 動物界 的圖片

中文學名:斑紋角馬

界:動物界

偶蹄目牛科

牛羚屬哺乳動物

斑紋角馬,為偶蹄目牛科牛羚屬哺乳動物。 [1]

簡介

斑紋角馬:別名角馬_藍牛羚_普通角馬_斑紋牛羚_白須牛羚,為偶蹄目、牛科、牛羚屬哺乳動物,原產於非洲南部熱帶地區。野生於海拔600-1200m的乾旱地區的合歡稀樹草原、灌木叢、林地。1823年命名,共5個亞種。斑紋角馬通過視覺、聲音和嗅覺進行交流。一隻雄性的吼叫聲可以傳達到2公里。眶前和足腺分泌物與尿液和糞便一樣,在嗅覺聯繫中也很重要。足腺可引導族群在遷徙過程中互相跟隨。

在每年6月旱季,為了尋找新鮮的草料,斑紋角馬開始聚集遷徙。大遷徙,是非洲大草原雄渾悲壯的自然奇蹟。數以百萬的角馬踏上長征的旅途,每天要走48km,在謀求生路的同時,奏響了一首首生命的讚歌。

科目分類:牛科 生存環境:草原 顏色分類:褐色_棕色 性情分類:野性 最大體型:21cm

毛型長度:中短 壽命年限:20年 適宜溫度:22℃±8℃ 食物飼料:植物

斑紋角馬形態特徵

體長170-210cm,重118-270kg。頭粗大,吻鼻部高而彎起,身體和四肢粗壯,具有寬闊的肩膀,上方有一點駝峰,肩高於臀部,身體向後傾斜。頸部和頜下長着鬍鬚狀的飄垂的黑色鬃須,鬃毛從角到頸背一直延伸到肩膀。後部纖細,類似馬狀的尾巴長而成簇,故又名「角馬」。斑紋角馬的顏色變化很大,臉黑色,全身從藍灰、暗褐色、淺灰色到棕灰色。前肢棕褐色。肩和背上都有深色豎條紋,具有獨特的標記。尾巴、鬍鬚和斑紋的顏色也因亞種、性別和季節的不同而有所變化。

斑紋角馬生活習性

喜集群,雨季結成小群活動,旱季合成大群。同一區域通常2-25隻。它們集中在清晨和傍晚活動,白天炎熱的時間休息。如遇敵害,領頭的斑紋角馬會率領角馬群沖向前去,勢不可擋,直至脫離險境。角馬行進時的隊伍非常有紀律,健壯的公角馬分別走在隊伍的前面和後面,隊伍的中間是母角馬和幼角馬。角馬群不會主動攻擊人,危險性低。但獨自「流浪」的角馬性情暴躁,極易傷人。

斑紋角馬飼養方法

食草動物,對環境的適應能力非常強。主要以大草原和平原上快速生長的本土禾本科植物:黃背草、大花茅草和御谷為食。當草地稀疏的時候,它們可能吃一些灌木和樹木的葉子。主要天敵為獅子、獵豹、斑鬣狗和非洲野狗。在野外,斑紋角馬的平均年齡是20歲,但人工飼養的年齡最大的個體活到24歲。

斑紋角馬雌雄分辨

雌雄都有角,雌性角長30-40cm,雄性角長達80cm。成年雄性通常比雌性更黑。

斑紋角馬繁殖方式

雌性在16個月時達到性成熟,雄性要24個月才能性成熟。一夫多妻制,雨季過後交配發情期持續三周。發情期的雄性角馬會發出大聲的吼叫,與其他雄性之間爭鬥。雌角馬妊娠期持續8個月,每胎產生一個幼仔。出生後約6小時,幼仔即可站立。母親會保護自己的孩子,與捕食者和雄性族群保持一定的距離。 胎生。

參考來源

  1. 斑紋角馬, 動物界, 202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