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晶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斑晶phenocryst地質學名詞。在斑狀結構和似斑狀結構中,岩石中礦物顆粒大小相差顯著。其中顆粒較大的稱為「斑晶」,顆粒較小的則稱「 基質」。[1]
基本內容
若基質為隱晶質或玻璃質時稱斑狀結構,多見於噴出岩和淺成岩;若基質為顯晶質時則稱似斑狀結構,常見於深成岩及部分淺成岩中。
如斑狀花崗岩(似斑狀結構)中的正長石斑晶;花崗閃長玢岩(斑狀結構)中的斜長石斑晶。
斑狀結構中的較大的礦物稱為斑晶,結晶通常較基質為早,故常為自形晶。由於結晶條件經常變化,斑晶形成後,往往遭受熔蝕、分解、破碎或轉變為另一些礦物。
基質在不同學科領域中,定義不同。
在化學中,基質是指標本中除分析物以外的一切組成;在工業上,基質是指分散有斷續顆粒的連續介質;在生物學上,基質是指由生物大分子構成的無定形膠狀物,無色透明,具有一定黏性,孔隙中有組織液。
參考文獻
- ↑ 基質是什麼?它的主要成分及作用是什麼?搜狗問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