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姬啄木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斑姬啄木鳥 |
中文學名: 斑姬啄木鳥 |
斑姬啄木鳥[1](學名:Picumnus innominatus),背至尾上覆羽橄欖綠色,兩翅暗褐色,外緣沾黃綠色,翼緣近白色,翅上覆羽和內側飛羽表面同背。尾羽黑色,中央一對尾羽內側白色或黃白色,外側3對尾羽有寬闊的斜行白色或淡黃白色次端斑。虹膜褐色或紅褐色,嘴和腳鉛褐色或灰黑色。常單獨活動,多在地上或樹枝上覓食,較少像其它啄木鳥那樣在樹幹攀緣。繁殖期為4-7月。營巢於樹洞中,每窩產卵3-4枚。
特徵
雄鳥額至後頸栗色或煙褐色,頭頂前部綴以橙紅色、羽基黑色。背至尾上覆羽橄欖綠色,兩翅暗褐色,外緣沾黃綠色,翼緣近白色,翅上覆羽和內側飛羽表面同背。尾羽黑色,中央一對尾羽內側白色或黃白色,外側3對尾羽有寬闊的斜行白色或淡黃白色次端斑。自眼先開始有條自紋沿眼的上下方延伸至頸側。耳羽栗褐色。頦、喉近白色,綴有圓形黑褐色斑點,其餘下體淡綠黃色或皮黃白色。胸和上腹以及兩脅布滿大的圓形黑色斑點,到後脅和尾下覆羽呈橫斑狀。腹中部黑色斑點不明顯或沒有黑色斑點。
雌鳥和雄鳥相似,但頭頂前部不綴橙紅色,為單一的栗色或煙褐色。
虹膜褐色或紅褐色,嘴和腳鉛褐色或灰黑色。
習性
常單獨活動,多在地上或樹枝上覓食,較少像其它啄木鳥那樣在樹幹攀緣。主要以螞蟻、甲蟲和其它昆蟲為食[2]。
生境
棲息於海拔20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腳平原常綠或落葉闊葉林中,也出現於中山混交林和針葉林地帶。尤其喜歡活動在開闊的疏林、竹林和林緣灌叢。
繁殖
繁殖期為4-7月。營巢於樹洞中,每窩產卵3-4枚。卵白色,形狀為卵圓形或近圓形,大小為13-16×11-13毫米,平均15×12毫米。雌雄輪流孵卵。
分布範圍
世界分布:分布於喜馬拉雅山國家到印度阿薩姆、緬甸、泰國、中南半島和印度尼西亞。
中國分布:分布於長江以南各省,北抵甘肅南部、陝西南部和河南南部、巧抵四川、貴州、雲南和西藏東南部。
亞種分化
序號 | 中文名稱 | 拉丁學名 |
1 | 斑姬啄木鳥華南亞種 | Picumnus innominatus chinensis |
2 | 斑姬啄木鳥指名亞種 | Picumnus innominatus innominatus |
3 | 斑姬啄木鳥雲南亞種 | Picumnus innominatus malayorum |
種群現狀
留鳥。種群數量稀少,應該嚴格保護。該物種分布範圍非常大,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3]。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視頻
斑姬啄木鳥打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