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文嶺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文嶺鎮位於福建省長樂市東北部,閩江口南岸,東部臨海,與白犬島隔海相望,西接金峰、潭頭,南界湖南,北與梅花毗鄰。距市

區23公里。鎮域總面積33平方公里,文嶺現轄有12個行政村,68個自然村。全鎮總戶數為10943戶,總人口36914人,人口密度為1097人/km2 。景色秀美,具有很強的文化底蘊和人文色彩。[1]

文嶺鎮

文嶺鎮位於福建省長樂市東北部,民國期間,取文美,嶺兜兩村首字而名。東與馬祖列島隔海相望,西連潭頭鎮,南靠金峰、湖南兩鎮,北臨閩江口。於1992年10月撤鄉設鎮。轄後董、前董、石壁、沙頭頂、東吳、 鳳莊、阜山、文嶺、 東莊、鄭朱、龍塘、山邊劉等12個行政村,面積32.9 平方公里,3.69萬人。省道峽梅公路過境,通海運。

人文歷史

1958年屬金峰公社,1961年改屬梅花公社,1979年析置文嶺公社,1984年改鄉。1992年10月撤鄉設鎮。。1997年,面積28.8平方千米,人口3.5萬,轄文嶺、阜山、龍塘、鳳莊、東吳、鄭朱、沙頭頂、山邊劉、東莊、後董、前董、石壁12個村委會。文嶺姚坑 明教堂乃宋元佑二年(1087年)里人方子安所建,紹興三年(1133年)又經 姚能舉重修,縣尊吳仲舉匾其堂曰:「明教堂」。慶元三年(1197年),兵部尚書刑部侍郎兼玉牒檢討官兼侍講里人林采作《明教堂序》,堂內額其上的「讀書處」三字,乃 陳文龍中狀元後所書,並作《明教堂贊》。由於明教堂師儒雲集、教學有方,故而學生一心向學、有意上進,「誦經論文的風氣極濃」。在不長的時間內, 姚穎、姚勉、陳文龍先後都中了狀元。全長樂境內,有科舉 以來,一共只有七名狀元,明教堂獨中三元,可謂一盛,而姚氏花開兩枝,更是一絕。之後,兵部尚書林采之子林得中、侄林亞文,姚狀元之裔姚同、姚封午,沙堤 陳如晦之子 陳覺伯五士 同袍肄業、先後中了進士。明教堂在偏僻的山村中,培養出眾多出類拔萃的人才,成為我國我省 封建科舉制度史上的美談。這正如對聯所言:萬古綱常扶不墜,千秋教化妙無窮。陳文龍在明教堂讀書中狀元後,立「元台碑」於明教堂對面 飛來石旁。碑上大字:三個圓點。碑左下小字落款刻:宋咸淳八年壬申歲桃月谷里人狀元 陳元龍書。這是陳文龍留下的僅有的碑刻。陳文龍寫的《元台碑銘》、《明教堂贊》、《明教堂元台碑文》至今尚存。「 榮國公」這塊牌匾是明朝 永樂皇帝朱棣追封給曾幫助他奪取帝位的 太子少師、妙智僧 姚廣孝的。姚廣孝,祖籍長樂文嶺姚坑,姚能舉九世孫。姚孟嶼次子。姚孟嶼因夷亂華,寓居南京蘇州之長洲。姚孟嶼妻陳氏,長樂嶺南人。生二子,長廣仁、次廣孝。這些在長樂姚坑的祖譜上有詳細的記載。姚廣孝與 解縉等重修 《永樂大典》,與 鄭和下過西洋。姚坑村西10里的地方有一處名勝「 晦翁岩」,又稱「二 劉岩」。當年 鄭和下西洋的時候,曾和姚廣孝同去遊玩,所以又稱「三保岩」。山上有石像一座,日久風化,難見原貌,有人說那雕刻的是朱熹,也有人說那是鄭和,還有人說那就是姚廣孝。也在明朝,姚坑出了兩個丞相: 姚珏、姚玒。他們的墓葬在長樂 潭頭 岱西村太常山下大畲路上口,當地村民歷來稱此大墓為姚丞相墓。祠堂內的這塊石頭是練武石,原在福州幫洲 姚承恩祖屋大廳里。是科舉史上姚坑最後一個進士——清朝武進士姚承恩的日常練武之物。石頭重達200斤,據說武進士當年舉重 若輕,演練一番,神色如常。現在已無人能將它舉起,甚至連提也提不起,更別說是演練了。祠堂前的這四塊石頭是旗槓碣,是用來插旗幟的。原來在科舉時代,一個人如果中了進士,就要在祠堂門口豎起旗幟,是一種榮耀,也是一種宣揚,更體現了中了進士的人的喜悅和鄉親人的自豪。望着這麼牌匾,我們完全可以想象,當時姚坑鑼鼓喧天、旌旗漫天的輝煌景象!祠堂後的這座山叫做潮山,宋慶元三年春,里人時任兵部尚書的林采,曾撰文贊這裡的風景:「……東有 玉狗之石插入雲霄,西有飛來之石凌於漢表,南則有花林五里勝似上林之境,北則有梅樹十里時占百花之魁。春有玉罁之石可以釀酒,夏有蓮花之石可以吐錦,秋則有 金鐘之聲 逐潮而響,冬則有渤海之水當面而潮……」這是一處尚未開發的旅遊勝地。祠堂里的這兩副對聯「宋室 狀元府、明朝宰相家」和「七世二元十進士、三朝兩侯八大夫」形象地說明了這900多年來的輝煌。[2]

相關視頻

文嶺鎮平安宣傳

參考文獻